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开局召唤天山童姥 > 第二百九十八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百九十八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中华元年的春闱,胜利闭幕。

三月二十七日,礼部赐宴,招待新科进士。

三十八日,新科进士再次入宫,上表谢恩,并接受朝廷颁赐的朝服冠带和代表身份的进士宝钞。

三十九日,众进士又前往国子监拜谒孔庙,题名立碑。

然后,就是等待授官了。

从前会试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待会试上榜,一众贡士大多心里有底,剩下的殿试就洒洒水,等着中进士便可,所以会试上榜之后,众贡士无不日日欢宴……

没料到,皇帝忽然重视起殿试来了?

皇榜和试卷虽然被收回去了,但“三鼎甲”的策论,早就被传抄了几千份。

甚至有人在街上贩卖……

刘宗周担心的场面并没有出现,卷子是皇帝阅出来的,那位可是“太祖显灵”钦点的“中兴之主”,谁不要命了,敢说半个不字?

而且,“三鼎甲”的文章,确实好!

这不仅是五千多应试举人的共识,而且连“五经魁”都心服口服,这三人的策论,明显比其他三百五十七人高出一个层次,文采华丽,立意又新,根本挑不出毛病!

服气归服气,这殿试,也注定几家欢乐几家愁了……

因为,三甲的区别太大了!

一甲三人: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

榜眼、探花,则授翰林院修编,正七品。

都是清贵官儿!

二甲、三甲的命就没有这么好了,还得考试……

在殿试之后,朝廷还会组织一次考试,称作“朝考”,在二甲和三甲进士中选择一部分成绩较好者入翰林院镀金,称作庶吉士。

一般以二甲进士居多,三甲进士能成为庶吉士者,凤毛麟角!

而且,名额只有十几人。

庶吉士是翰林院最低等的存在,连秩品都没有,而翰林院品阶最低的侍诏,都是从九品,跟“三鼎甲”,那是天壤之别。

为什么二、三甲进士们挤破头,都要做这个不入流的庶吉士呢?

这是由于明朝中后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非翰林不入内阁!

庶吉士的待遇不如京官高,身份也相当于“翰林院见习生”,还要在翰林院熬三年,等来“毕业考试”,称作“散馆”。

考试合格者留翰林院任编修、检讨等官职,也叫“留馆”。

考试不合格者,在翰林院的这三年差不多算是白干了,跟三年前没考上庶吉士的进士一个待遇,重新分配工作。

没考上庶吉士的二三甲进士,则先分送各衙门“观政”,两三个月后,待考核合格,再授予实官。

名次越靠前,分送到的衙门当然也更好:

二甲进士授给事中、御史、主事、行人这些正七品京官,三甲进士放外职为知县、推官之类的从七品官。

所以,“五经魁”们心理落差很大。

分明能平步青云,直接做翰林院修撰、修编,现在却要跟这群笨蛋一起竞争庶吉士。

这不是耽误事儿么?

等在翰林院熬上三年,好不容易毕业合格,做了修编,“三鼎甲”都已经功德圆满,要迎接升迁“初考”了!

一步慢,步步慢啊……

“五经魁”还在发愁,而实际上,他们已经是大明最后的一批“五经魁”了,终究要列入史册。

因为,朱慈亮要改革科举了!

这件事,他本来打算亲征辽东后再做。

到时候携灭国之功,做这事儿也少很多阻力,不料……

刘宗周给了个助攻,他们之前犯了错!

现在,慌的一匹。

英特耐雄纳尔说得好,趁热打铁才能成功,朱慈亮逞了几天口舌之利,很快就回来工作了。

三月初一。

皇帝于奉天殿召见内阁众臣,特邀刘宗周列席。

见礼已毕,赐坐。

朱慈亮并没有直接说要改革科举,这群老头子血压都不正常,他打算用剥洋葱的方法,层层递进。

看了一眼姜曰广,笑道:

“姜爱卿,朕打算给你升一级,有想法么?”

姜曰广以国子监祭酒的身份入阁,自觉格格不入,已经尴尬很久了。

此时一听,眼睛都亮了,欣然道:

“微臣但以陛下之命是从!”

“好吧!”

朱慈亮又笑:

“那就做国子监的【大祭酒】吧!”

这算升一级啊?

姜曰广嘴角一阵抽搐,旁边刘宗周、史可法、张慎言和高宏图都忍着笑,经过在殿试阅卷十日,他们跟皇帝都随和了许多。

朱慈亮解释道:

“朕打算扩充国子监权限,掌天下教育,逐步在各省、府、州、县普及官学体系,便由姜爱卿主持!”

姜曰广疑惑道:

“陛下,这些事儿,不都是礼部所属么?”

朱慈亮摇摇头:

“礼部总领,具体事务,仍交给国子监去做。”

站起身来,踱着方步道:

“此事需从速,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明自天启以来,天灾肆虐,人祸叠发,若再等下去……天下就没几个人认字了!”

一听这话,众臣顿时肃然起敬。

他之前卖了刘宗周一个天大的人情,后者自然报之以李,一听他初衷如此感人,立即俯身道:

“陛下圣明,老臣愿于居之(姜曰广,字居之)同行!”

姜曰广感激的看了他一眼,俯身道:

“微臣,遵旨!”

想了想,又问:

“我大明历代,皆兴官学,各府仍有府、县学,还有很多私塾、学馆,陛下之意,是纳入其中,还是另起炉灶?”

“问得好!”

朱慈亮赞了一句,道:

“之前府、县学若可用,则纳入其中,若不可用或者空缺,则新办,朕要在国子监下设省、府、县三级官学,大明一千四百二十七县,一百九十三州,一百四十府及两京十三省都要普及!”

姜曰广顿时倒吸一口凉气,那得多少银子?

朱慈亮一眼就看穿了,笑道:

“办学费用,之后再议论,咱们先把制度定下来。朕也是从这次春闱发现了些问题,才有这个想法……”

哎呦,还是这茬儿!

众臣都无奈了,这个皇帝什么都好,唯独有个坏毛病,就是喜欢翻旧账。

“拥立福王”刚过,现在又离不开“舞弊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