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嘻哈史诗看古今 > 第173章 临淄春坊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齐国临淄城的一个晌午,那会儿日头正毒,城门洞下挤满了扛大包的楚地商客、挎着长剑的燕赵游侠,个个累得舌头耷拉着。突然有人扯嗓子喊:\"新开的'怡红院'管茶水!还有姑娘唱曲儿!\"人群跟炸了锅的蚂蚁似的,呼啦啦往朱雀大街涌。

而这会儿齐桓公正蹲在王宫后花园啃西瓜,红瓤子滴在龙袍上也不管。他抹了把嘴冲管仲直叹气:\"仲父啊,你说咱齐国富得流油,咋街上还尽是骂娘的汉子?\"

管仲转着手里的竹简,竹片子敲得石桌当当响:\"主公没瞧见?南来北往的爷们憋得慌。前儿个楚商为了抢个打水姑娘,当街拔了剑!\"

齐桓公眼睛一亮,西瓜籽喷老远:\"那...开个地儿让他们乐呵乐呵?\"

\"正是这话!\"管仲把竹简往石桌上一拍,惊飞两只啄西瓜皮的麻雀,\"咱在临淄设七个'女闾',每闾一百女子,美酒管够,歌舞管看!商客们腰包鼓,不怕没生意。\"

齐桓公挠着脑袋直乐:\"好是好,可上哪儿找这么多姑娘?难不成让寡人的宫女...\"

\"使不得使不得!\"管仲赶紧摆手,\"战俘营里关着的他国女眷,乐坊里犯了错的舞姬,还有自愿谋生的良家女...凑个千把人不难。\"

半个月后,临淄城炸开了锅。七座飞檐斗拱的大院子挂上红灯笼,\"春风阁醉仙居\"的招牌晃得人眼花。头天开张,连鲁国的探子都混在人群里往里钻。

有个叫阿桃的姑娘,原是宋国没落贵族家的丫鬟。这会儿她踩着绣鞋站在二楼栏杆边,往楼下撒着香包,听着底下汉子们的起哄声,心里直打鼓。老鸨子掐着她腰肢骂:\"磨蹭啥?头牌的银子够你弟弟念书十年!\"

管仲乔装成布贩子来查账,账本翻开吓一跳——头旬就进了三千刀币!他摸着山羊胡直乐,转头吩咐账房:\"三成银子充国库,两成修沟渠,剩下的...给姑娘们置点好衣裳。\"

可事儿哪有这么顺?没俩月,街角茶铺就传开了闲话。有个老学究拍着桌子骂:\"礼崩乐坏!孔夫子要是在这儿,非拿戒尺抽死管仲不可!\"还有和尚敲着木鱼念经:\"造孽啊,这得折多少阳寿!\"

最头疼的是齐国的贵族老爷们。上卿高傒拄着象牙拐杖闯进宫,胡子气得直抖:\"主公!我家三公子这月泡在女闾里,连朝会都不去了!\"

齐桓公转着玉扳指打哈哈:\"年轻人嘛...仲父,要不设个规矩?官员每月只能去三次?\"

管仲却摇头:\"主公,您瞧这街面——\"他指着窗外车水马龙的朱雀大街,\"商队多留一日,齐国就多赚百斤盐的钱。那些贵族子弟,没了女闾,怕要去强抢民女!\"

这话倒不假。自打有了官办妓院,临淄的治安好了不少。原先总在酒馆闹事的糙汉子,如今揣着铜板往春风阁跑。有个叫阿虎的铁匠,挣了钱就去听《霓裳曲》,还给相好的翠莲姑娘赎了身。

可日子久了,新麻烦又冒头。有个叫玉娘的姑娘吞了金簪子,就因为老鸨子逼她接患花柳病的富商。管仲得知后,连夜让人在女闾门口挂起木牌:\"身有恶疾者,不得入内!\"又从太医院调了大夫,每月给姑娘们瞧病。

更绝的是管仲想出来的\"花税\"。凡是逛女闾的,按消费多少抽税。这笔钱后来修了齐国第一条石板路,商客们推着盐车直念叨:\"敢情咱车轮子底下,压着风流银子呢!\"

这事儿传到列国耳朵里,可热闹了。楚国大夫嗤笑:\"齐国就这点出息?靠女人挣钱!\"可转头就在郢都开了\"销金楼\"。最逗的是燕国,学着齐国挂灯笼,结果灯笼上画的全是老寿星,闹得客人还以为进了养老院。

临淄城的女闾越开越红火,连西边秦国的公子都扮成马夫来瞧新鲜。有回管仲微服私访,听见两个商客在角落里嘀咕:\"都说齐国管仲会治国,依我看,他最懂老爷们的心!\"

这话传到齐桓公耳朵里,他笑得直拍大腿:\"仲父啊,你这招'以欲止乱',比千军万马都管用!\"管仲却望着朱雀大街上的灯火,眉头皱成个\"川\"字——他早瞧见了,有些姑娘看客人的眼神,跟看阎王爷似的。

后来管仲定下规矩:姑娘干满五年,愿走的给盘缠,愿嫁人的官府保媒。有个叫秋娘的琵琶手,嫁了个老实绸缎商,成亲那日在女闾门口摆流水席,谢的却是管仲的恩。

要说这官办妓院到底是好是坏?老辈人说法不一。有人骂管仲缺德,有人夸他精明。不过打那儿起,\"女闾\"这词儿就传开了。到现在,老临淄人唠嗑时还说:\"当年管仲开的那地儿,才叫'最早的开发区'!\"

您要问后来咋样?后来五霸争雄,齐国的女闾照样夜夜笙歌。只不过夜深人静时,春风阁的房梁上,总飘着几句没唱完的曲儿,像在念叨那些回不去的姑娘,和一个敢拿风流事儿治国的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