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灯
魏运旺,本是益都盆泉人士,出身于曾经的世家大族。然而,岁月流转,家族逐渐式微,到了他这一代,已无力供他读书求学。二十多岁时,魏运旺不得不放弃学业,跟随岳父做起了卖酒的营生。?一日夜晚,万籁俱寂,魏运旺独自躺在酒楼上。突然,楼下传来一阵奇怪的踏蹴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他从睡梦中惊醒,心中一惊,竖起耳朵惊恐地聆听。那声音越来越近,沿着楼梯缓缓而上,每一步都伴随着沉重而繁密的声响。不多时,只见两个婢女挑着灯笼,已经来到了他的床榻之下。随后,一位年轻的书生引领着一位女郎,走近床榻,面带微笑。魏运旺见状,大为惊愕,心中满是疑惑。很快,他便意识到这两人或许是狐仙,顿时吓得毛发直立,低着头,不敢直视。?书生笑着说道:“君不必猜疑。舍妹与你有前世的缘分,理应侍奉于你。” 魏运旺抬眼望向书生,只见他身着锦貂,光彩夺目,再看看自己,衣衫简陋,顿觉自惭形秽,一时不知如何作答。书生带着婢女,留下灯笼,径自离去。魏运旺仔细打量女郎,只见她容貌秀丽,楚楚动人,宛如仙子下凡,心中顿时涌起一股喜悦之情。然而,他心中又羞又愧,不知该说些什么亲昵的话语。女郎看着他局促的模样,微笑着说道:“君并非木讷之人,为何如此拘谨?” 说罢,便靠近床榻,将手伸进魏运旺的怀中取暖。魏运旺这才渐渐放松下来,露出笑容,与女郎相互调笑,二人就此亲昵起来。天还未亮,晓钟尚未敲响,两个婢女便前来将女郎引走。分别时,二人又约定了夜晚的相会。?到了晚上,女郎果然如期而至,笑着说:“痴郎不知有何福气,不费分文,便能得到我这样的佳妇,夜夜主动前来与你相会。” 魏运旺欣喜不已,见四下无人,便摆上美酒与女郎共饮。二人玩起了藏枚的游戏,女郎十有九赢。她笑着说:“不如这样,让我握住枚子,你来猜,猜对了算你赢,猜错了算你输。若是让我来猜,你恐怕没有赢的时候。” 魏运旺依言而行,二人就这样通宵玩乐,尽享欢愉。临近就寝时,女郎说道:“昨夜的衾褥又涩又冷,实在让人难以忍受。” 于是呼唤婢女送来被褥,铺展在床榻之上。那被褥质地绮丽,散发着阵阵香气,柔软舒适。不多时,二人宽衣解带,相互依偎,女郎身上的口脂香气浓郁扑鼻,魏运旺只觉仿佛置身于汉家的温柔乡中,沉醉不已。从此,二人夜夜相聚,日子过得甜蜜而安稳。?半年后的一天,魏运旺回到家中。恰逢月夜,他与妻子在窗边闲聊。忽然,他看见女郎盛装打扮,坐在墙头上,正微笑着向他招手。魏运旺走近墙边,女郎伸手将他拉过墙去。二人手牵着手,女郎说道:“今日我要与君分别了。请送我一程,以表这半年来我们的情意。” 魏运旺大惊,忙问缘由。女郎说:“姻缘自有定数,不必多问。” 说话间,二人来到村外,先前的婢女挑着两盏灯笼在那里等候。女郎径直朝着南山走去,登上高处后,便与魏运旺辞行。魏运旺想要挽留,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女郎离去。他伫立在原地,心中彷徨不已,遥望着远处两盏灯笼的光亮,时明时灭,渐渐远去,直至再也看不见,这才怏怏而归。这一夜,山头的灯火,村里的人都看到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却不知其中缘由。而魏运旺,心中始终怀着对女郎的思念,那段与狐女共度的时光,成为了他心中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时常在夜深人静时,涌上心头,让他或欢喜,或惆怅 。
2.捉鬼射狐
李公着明,乃睢宁令襟卓先生之公子,其性豁达豪爽,内心毫无怯懦之态。身为新城王季良之内弟,常往来于王家。王家宅第,楼阁连绵,重重叠叠,宛如迷宫,且屡屡有怪异之事传出,于坊间渐成谈资。?时处暑月,骄阳似火,酷热难耐,空气仿若凝滞,大地犹如蒸笼。李公寄宿于王家,独钟情于楼阁之上夜晚的清凉,微风徐来,可稍解暑气。旁人皆好心告诫,言此处常有怪异,阴森恐怖,劝他莫要前往。李公听闻,却只是仰头大笑,笑声爽朗,回荡于庭院,尽显豪迈之气,全然将警告抛诸脑后,坚决要求在此设榻休息。主人深知其执拗,又不便强劝,只好依言照办。主人殷切叮嘱仆人们陪伴李公留宿,李公却洒脱推辞道:“我生平不知恐惧为何物,诸般鬼怪,皆不足惧,不必劳烦诸位。” 于是,主人便在香炉中郑重点燃香炷,仔细询问李公睡卧的方向,而后小心翼翼地熄灭蜡烛,轻手轻脚掩门离去,留下李公独宿楼阁。?李公悠然躺在枕上,不多时,如水的月色透过窗户,倾洒在屋内,映照出几案上的茗碗。奇异之事陡然发生,那茗碗竟自行缓缓倾斜,继而旋转起来,动作轻盈,既不坠落,也不停歇,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操控。李公见状,剑眉倒竖,大声呵斥,声如洪钟:“何方妖邪,敢在此作祟!” 那茗碗似是受了惊吓,“铿然” 一声,立刻停止了转动。紧接着,又好似有一股神秘力量,拔起香炷,在半空中肆意摇晃。香炷的火星四溅,纵横交错,恰似绽放的花缕,在黑暗中闪烁跳跃,营造出诡异的氛围。李公怒不可遏,猛地起身,大声怒叱道:“是何方鬼魅,竟敢如此放肆,扰我清梦!” 说罢,他袒胸露臂,下了床榻,眼神坚定,想要捉住这作怪之物。他在黑暗中用脚在床下摸索,慌乱之中,只寻得一只鞋子,来不及仔细寻找另一只,便赤着脚,朝着香炷摇晃之处疾步抓去。就在他伸手的瞬间,那香炷竟如受惊的兔子,瞬间插入香炉,四周顿时寂静无声,再无任何异常迹象,仿佛一切都未曾发生。李公俯身,在黑暗的角落四处摸索,不放过任何一处可疑之地。忽然,有一物如暗器般飞击在他脸颊上,触感熟悉,感觉像是鞋子,可待他再去寻找,那物却似人间蒸发,怎么也找不到。无奈之下,他满心愤懑地掀开被子,下楼呼喊随从,让他们点燃灯火来查看。灯火通明后,屋内空无一物,唯有一片寂静,他只好再次无奈就寝。?天亮之后,李公让几个人帮忙寻找丢失的鞋子,众人齐心协力,翻遍了席子,倒转了床榻,把整个房间翻了个底朝天,却依旧不见鞋子的踪影,仿佛那鞋子被鬼神摄去。主人得知此事,赶忙为李公更换了鞋子。过了几日,李公偶然仰头,不经意间竟看见一只鞋子夹塞在椽子之间,位置隐蔽,若非刻意寻找,极难发现。他让人用工具小心挑拨下来,仔细一看,正是自己丢失的那只鞋子,众人皆称奇不已。?李公是益都人,后侨居在淄川孙氏的宅第。孙氏宅第极为宽阔,庭院深深,屋舍众多,大多地方都闲置空旷,杂草丛生,弥漫着一股荒芜之气。李公仅居住其中一半,倒也自在。南院临近一座高阁,只隔着一堵墙,那高阁古朴陈旧,透着神秘。李公时常看见阁门自行开启关闭,发出 “嘎吱” 的声响,在寂静的庭院中格外突兀,他却并未放在心上,只当是风吹所致。有一次,李公与家人在庭院中谈天说地,欢声笑语不断。阁门突然毫无征兆地打开,众人目光齐聚,只见一个小人面北而坐,身高不满三尺,身形矮小却异常诡异。小人身着绿袍,色泽暗沉,脚穿白袜,一绿一白,对比鲜明。众人指着小人,议论纷纷,惊叹之声不绝于耳,那小人却仿若木雕泥塑,一动不动,眼神空洞,直勾勾地望着前方。李公见状,心中断定:“这定是狐仙。” 他行事果敢,急忙取来弓箭,搭弓上箭,对着阁门便要射去。小人见此,发出 “哑哑” 的嘲笑之声,声音尖锐刺耳,令人毛骨悚然,随后瞬间消失不见,速度之快,仿若从未出现过。李公手持长刀,气势汹汹地登上楼阁,一边叫骂,一边仔细搜寻,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楼阁内阴暗潮湿,弥漫着一股腐木的气味,他找遍了每一处房间,查看了每一个柜子,却最终一无所获,无奈之下,只好带着满心疑惑返回。此后,怪异之事便绝迹了,庭院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李公在此居住了数年,一直平安无事。李公的兄长李友三,是我的姻亲,这些都是他亲眼所见,亲口所述,真实不虚。?异史氏说:“我出生得晚,未能有幸追随李公,聆听他的教诲。然而听老一辈人讲述,他大概是个慷慨刚毅的大丈夫。从这两件事来看,便能大致了解他的为人。心中正气浩然长存,鬼狐又能把他怎样呢!”
3.蹇偿债
在那一方乡里,李公着明以慷慨好施的美名远近闻名。乡人王卓,受雇于李公家中。王卓年少时便游手好闲,懒惰成性,根本无心操持农事,家中日子过得一贫如洗。好在他略有一些小技能,时常能帮着李公家做些杂役事务,李公念他不易,每次都给予他丰厚的报酬。?王卓家中常常揭不开锅,连早饭都吃不上,无奈之下,只得向李公哀求救济。李公心怀悲悯,总是毫不吝啬地拿出升斗粮食周济他。一日,王卓来到李公面前,一脸诚恳地说道:“小人每日承蒙主人厚恤,一家三四口人这才有幸没有饿死,可这般日子又怎能长久呢?恳请主人借给我一石绿豆当作做生意的资本,也好让我能自力更生。” 李公听后,欣然应允,当即命人给了王卓一石绿豆。?王卓背负着绿豆离去,满心想着要靠这绿豆发家致富。然而,一年多过去了,他却毫无偿还之意。李公询问起来,才得知那绿豆的本钱早已被他挥霍得一干二净。李公怜悯他贫困,也没有再去索要这笔钱,只是将此事搁置一旁。?李公喜好读书,常常寄宿在萧寺之中。时光匆匆,三年多过去了。一日夜里,李公突然梦见王卓前来,王卓满脸愧疚地说道:“小人欠了主人绿豆的钱,今日特来偿还。” 李公安慰他道:“若是索要你的偿还,那平日里所欠的诸多恩情,又该如何计算呢?” 王卓神色忧愁,认真地说道:“话虽如此。但凡一个人稍有作为,便受人千金之助,都不能不报。更何况无端受人资助,哪怕是升斗粮食也不能昧着良心,何况我欠的这么多呢!” 说完,王卓便转身离去。李公从梦中惊醒,心中愈发疑惑,不知这梦是何意。?没过多久,家中仆人前来告知李公:“夜里家中的母驴产下一头驴驹,这驴驹长得高大健壮。” 李公听后,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惊讶地说道:“难道这驴驹便是王卓转世来偿还债务的?” 过了几天,李公回到家中,见到那驴驹,心中好奇,便试着戏喊 “王卓”,那驴驹竟像是听懂了一般,立刻飞奔过来,仿佛真的认识李公。从此,李公便将这驴驹命名为 “王卓”。?后来,李公骑着 “王卓” 前往青州。衡府的内监见到这驴驹,立刻被它的神骏所吸引,心生喜爱,愿出重金购买,然而双方价格还未商议妥当。恰好此时李公家中有急事,刻不容缓,李公只好匆忙赶回。又过了一年,“王卓” 和一匹雄马同在一个马厩,不慎被雄马咬断了胫骨,伤势严重,无法医治。这时,有一位牛医来到李公家,看到受伤的 “王卓”,便对李公说:“恳请将这驴驹交给小人,小人愿意日夜悉心疗养,只是这需要些时日。万一它能痊愈,卖得的钱与公平分。” 李公觉得这主意不错,便答应了牛医的请求。?几个月后,牛医将驴驹治好并售卖,得了一千八百钱,按照约定,将一半的钱献给李公。李公接过钱的那一刻,突然领悟,这钱的数目恰好与当初借给王卓的绿豆价钱相符。?唉!世间清清楚楚的债务,在冥冥之中也会得到偿还,这个故事足以劝诫世人,莫要亏欠他人恩情,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