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丰收之术
马车缓缓驶入京城,守城将士见是苏锦绣的车驾,立即肃然行礼。皇宫大门前,萧承煜亲自等候,见车队驶来,眼中闪过一丝喜色。
";皇上。";苏锦绣下车行礼,声音因长途奔波而略显疲惫。
萧承煜上前一步,亲自扶起她:";一路辛苦,先回宫休息。";
两人并肩走入皇宫,萧承煜低声道:";你此行不仅解除了蝗灾,更是向全国展示了农院技术的卓越成效。现在各州郡纷纷上书,请求派遣农院学子前去指导。";
苏锦绣微微一笑:";恰好农院第一批学生即将毕业,正可派往各地推广新技术。";
回到凤仪宫,苏锦绣刚刚梳洗完毕,太后派来的宫女就送来了赏赐——一套精致的瑞锦云纹团花披肩,据说是太后亲手挑选。
";太后娘娘可是特意嘱咐,说娘娘为国操劳,实属不易。";宫女恭敬道。
巧儿接过披肩,掩不住惊讶:";太后竟然会主动赏赐?";
苏锦绣却明白其中深意——蝗灾的成功防治已经让她的声望达到了无法忽视的高度,即便是一向与她不睦的太后,也不得不表示认可。
";去回复太后,就说本宫心领她的美意,会好好休息。";苏锦绣轻声吩咐。
次日早朝,朝堂上下对苏锦绣防蝗之功赞不绝口。萧承煜当场宣布,追加拨款五万两银子用于农业学院的扩建,并允许在各州设立分院。
";农院学生功不可没,朕决定特赐';农才';称号给此次参与防蝗的学生,今后可免除三年赋税。";萧承煜洪亮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
朝臣们纷纷点头称是,连一向持反对态度的礼部尚书也不得不承认农院的实际效用。
下朝后,苏锦绣立即召集农院核心教习,商议扩院事宜。
";陛下已经批准在各州设立分院,我们要抓紧制定标准化的教学方案和考核制度。";苏锦绣翻开一本厚厚的册子,上面详细记录了农院三年来的教学经验和技术突破,";各分院必须按照统一标准建设和教学,确保技术推广的一致性。";
首席教习王元兴奋不已:";娘娘,此次防蝗大获成功,已经有二十多个州郡派人前来求取经验了!农院的威望前所未有地高涨!";
";正因如此,我们更要谨慎行事。";苏锦绣神情凝重,";技术推广不能急功近利,必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每个分院都要结合当地土壤、气候特点,制定适合的种植方案。";
会议持续到午后,最终确定了十个重点州郡作为首批分院建设地,优先选择粮食产量大但技术落后的地区。
接下来的日子里,苏锦绣马不停蹄地准备分院建设所需的各种材料——教材、种子、农具样板、土壤改良配方等。农院的教习和学生们也都投入到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中。
一个月后,首批分院建设正式启动。苏锦绣亲自前往最近的扬州分院奠基,引来无数百姓围观。
";听说这位就是苏皇贵妃,就是她发明了那个神奇的防蝗法子!";
";可不是嘛,我表兄家就在呼延州,说若不是娘娘及时赶到,今年的收成怕是要全完了!";
";听说农院教的种植法子,能让一亩地的产量翻一倍呢!";
百姓们的议论声此起彼伏,眼中满是敬仰和期待。苏锦绣微笑着向众人挥手,随后拿起金锹,为扬州农院分院培土奠基。
";农为国本,稼穑为先。今日扬州农院分院奠基,愿它成为传播农业新知的灯塔,照亮江南农桑之路。";苏锦绣的声音不大,却坚定有力,";农院将向所有有志于农业的年轻人敞开大门,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特别是那些贫苦农家的子弟,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在旧有的科举制度下,他们几乎没有出头之日,但农院的出现,给了他们一条全新的道路。
奠基仪式后,苏锦绣又带领农院学生在扬州郊外的试验田进行实地教学,吸引了大批农民前来观摩。
";这是我们改良的水稻新品种,抗旱性更强,产量比普通品种高三成。";苏锦绣指着一片青翠的稻田解释道,";最关键的是种植方法,要按照特定的行距和株距,保证每株水稻都能充分吸收阳光和养分。";
农民们好奇地围拢过来,有人忍不住问:";娘娘,这种新稻种,我们普通百姓能种吗?";
";当然可以。";苏锦绣微笑回应,";明年春耕前,农院会在各地设立种子发放点,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农户。不过,想要种好它,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这也是建立分院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技术教给更多人。";
";那我家孩子能去学吗?";一位面容黝黑的农妇怯生生地问道。
";只要有心学,农院的大门对所有人开放。";苏锦绣语气温和,";我们还专门设立了贫民子弟助学名额,家境困难的学生不仅免除学费,还能获得生活补贴。";
这番话一出,现场一片欢腾。对于这些世代务农的家庭来说,能让子女接受专业教育,学习先进技术,是他们从未敢想的事情。
回京途中,苏锦绣的马车经过一片刚刚收割完的麦田。今年夏收的喜人成果已经显现——那些采用农院技术的农户,收成普遍比往年增加了两到三成。
";娘娘,您看那边。";巧儿指着远处的村庄,只见几户农家门前挂起了红灯笼,喜气洋洋,";听说今年收成好,不少人家都操办了婚事呢!";
苏锦绣看着远处欢庆的景象,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改良的农技不仅仅是提高了产量,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百姓的生活。
回到京城后不久,各地的丰收报告如雪片般飞来。农部尚书赵明远带着一摞厚厚的账册前来拜见,脸上的笑容几乎要溢出来。
";娘娘,今年的夏粮总产量比去年增长了两成有余!尤其是推广了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地区,增产更为显着。按此趋势,今年的国库粮食储备有望创下十年来新高!";
苏锦绣接过账册,仔细翻阅着每个州郡的具体数据。数字背后,是无数农民辛勤劳作的成果,也是农院技术推广的成效。
";各地粮价如何?";苏锦绣关切地问道。
";正因丰收,粮价平稳,比往年略有下降,但农民因增产总体收入反而增加。";赵明远回答,";更重要的是,陛下已经下令,将农民的赋税按照往年标准征收,增产部分不额外加税,等于变相让利给农民了。";
这个消息令苏锦绣十分欣慰。增产的意义不仅在于国库充盈,更在于改善农民生活。只有让辛勤耕种的人得到应有的回报,农业改革才能持续推进。
当日晚间,萧承煜亲临凤仪宫,与苏锦绣共进晚膳。席间,他提及了朝中的最新动态。
";农业改革的成效已经得到朝野公认,连那些一向保守的大臣也不得不承认其价值。";萧承煜眼中闪着赞赏的光芒,";尤其是防蝗和增产这两件事,彻底说服了那些质疑的声音。";
苏锦绣浅酌一口清茶:";农业改革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技术的推广、人才的培养、制度的建立,每一步都需要时间和耐心。";
";朕相信你的能力。";萧承煜郑重地说,";朕已经下令,明年起增加农部的预算,专门用于支持农院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另外,那些积极配合改革的地方官员,将获得额外嘉奖。";
这无疑是对农业改革的巨大支持。有了朝廷的政策倾斜,改革的推进将更加顺利。
第二天,苏锦绣召集农院和太医院的骨干学生,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成立专门的农医研究院,专注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相关药剂研发。
";农与医本就密不可分,良药多出自良田。";苏锦绣环视众人,";新成立的研究院将打破农医界限,集中两方面的人才和智慧,共同研究更多有益于国计民生的技术。";
学生们对这一创新理念报以热烈掌声。在传统观念中,农业和医学一直是泾渭分明的两个领域,能够将两者结合起来,展现了苏锦绣独特的前瞻眼光。
随着农业改革的深入推进,其影响已经远超农业本身,延伸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商贸活动变得更加活跃,因为丰收带来了更多交易;手工业兴盛起来,因为需要更多农具和生活用品;甚至连科举考试的内容都增加了农学相关的题目,反映了朝廷对农业的重视。
而在这一切变化的中心,始终站着那个来自未来的女子——苏锦绣。她用现代知识和智慧,正在改变着这个古老王朝的面貌和命运。
一天傍晚,苏锦绣站在凤仪宫的花园里,望着远处落日的余晖。巧儿匆匆跑来,手中捧着一封信笺。
";娘娘,这是今日刚到的汾西州百姓联名感谢信。他们说,按照娘娘教授的方法,今年的收成是十年来最好的,许多人家还清了多年的债务,有的甚至开始盖新房子了!";
苏锦绣接过信,细细读过那些朴实的感谢话语,眼中泛起温柔的光芒。这就是她穿越至此的意义——用知识改变这个时代,让更多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巧儿,告诉周伯,准备明年的种子改良计划。";苏锦绣坚定地说,";既然今年的夏粮丰收,我们就要为秋粮和来年的春种做更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