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蝗影再现
连日的阴雨终于停歇,大衍北疆的天空久违地放晴。阳光下,呼延州的麦田一望无际,金黄如海。田埂上,前来视察的农官刘大人长舒了一口气,脸上带着难掩的喜色。
";丰收在望啊!今年的新麦品种果然耐旱,虽说这半月不下雨,却依然长势喜人。";刘大人摸着银白胡须,满意道。
忽然,不远处的一名农户叫喊起来:";刘大人,不好了!快来看看这是什么!";
刘大人闻声匆匆赶去,只见农户手中捧着几株麦苗,叶片已经被啃噬得七零八落。他脸色骤变,伸手接过查看,又凑近田间仔细搜寻。土壤中,隐约可见几只尚未成年的小蝗虫正蠕动着身躯。
";不好!";刘大人顿时面如土色,";立刻写信,飞鸽传书,同时向京城和邻县通报,蝗虫又来了!";
农户们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惊慌与绝望。去年的蝗灾还历历在目,若不是苏皇贵妃出手,恐怕整个北疆早已颗粒无收。现在,那可怕的灾难竟要再度降临!
消息如风般传至京城,朝堂之上立即炸开了锅。
";陛下,北疆六州发现蝗虫迹象,恐有蔓延之势。根据驿报,已有三州出现蝗卵孵化,若不及时处理,怕是要重演去年惨况!";农部尚书赵明远神色凝重地禀报。
萧承煜眉头紧锁,转头看向殿旁的苏锦绣,";皇贵妃可有见解?";
苏锦绣此时早已在脑中飞速构思防治方案。去年的蝗灾虽然控制住了,但经验告诉她,蝗虫有循环爆发的特性,特别是在气候适宜的情况下。今年北疆先是干旱,后又突降暴雨,正好给蝗虫创造了绝佳的繁殖环境。
";陛下,臣妾建议立即调拨防治物资,并从农业学院抽调学生前往支援。";苏锦绣平静地说道,仿佛只是在讨论一次普通的农事活动,";去年的经验证明,若能在蝗虫尚未大规模孵化前进行防治,效果会事半功倍。";
";准。";萧承煜当即拍板,";农部立即调拨物资,按皇贵妃方案行事。另外,着六州官府全力配合,不得有误!";
赵明远领命而去,而苏锦绣则回到凤仪宫,立即召集农业学院的教习和骨干学生。
";今晨收到北疆急报,蝗灾有卷土重来之势。";苏锦绣环视众人,";我需要三十名精通防治技术的学生随我北上,时间紧迫,明日一早出发。";
";娘娘,学生们都愿前往!";农学院首席教习王元立即回应,";去年参与防蝗的学生都掌握了完整技术,现在他们已经带出了更多徒弟。";
苏锦绣点头,随即转向一旁的巧儿,";准备空间里的防治药剂,特别是那种对蝗卵有特效的配方,多备些。另外,告诉周伯,让他准备足够的种子,以防万一。";
巧儿领命而去,苏锦绣则拿出纸笔,开始详细规划防治步骤。相比去年手忙脚乱,现在的她已经有了更成熟的应对机制。
翌日清晨,苏锦绣率领三十名农学院精英和十名太医院学生启程北上。萧承煜亲自送行至宫门,目送马车远去。
";保重。";他低声道,眼中满是担忧与信任。
七日后,一行人抵达呼延州。刘大人早已在城门外等候多时,看到苏锦绣的马车,立即迎上前去。
";娘娘,情况比预想的还要糟!蝗虫已经在南边三个县开始孵化,眼看就要成群。我们按照去年的方法撒了药,但好像效果不大。";
苏锦绣眉头微皱,";先带我去看看。";
田间,成片的麦田中已经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蝗虫活动痕迹。农户们正挥舞着布条驱赶,但收效甚微。更令人担忧的是,苏锦绣注意到这些蝗虫与去年的品种略有不同,体型更小,但活动更为敏捷。
";变异了。";她低声自语,随即转向身旁的学生,";取样,我要看看这批蝗虫的具体特性。";
回到临时驻地后,苏锦绣借助空间中的设备,仔细分析了蝗虫样本。结果证实了她的猜测:这是一种适应性更强的变种,对去年的防治药物已经产生了一定抗性。
";必须调整配方。";苏锦绣决定道,当晚便在空间中熬制新型药剂。
第二天,她召集所有人宣布新的防治计划。
";蝗虫已经变异,我们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苏锦绣展示了一份详细的地图,上面标注了蝗虫的主要孵化点,";根据分析,这次的蝗虫主要分布在这几个区域,我们要集中力量先消灭这些源头。";
她从随身带来的箱子中取出一瓶深褐色液体,";这是改良后的药剂,主要针对蝗卵和幼虫。每个防治小组配发三瓶,按照指定区域喷洒。记住,一定要在清晨露水未干时使用,效果最佳。";
农学院的学生们认真记录着每一个细节。苏锦绣继续道:";另外,我们还要在蝗虫可能迁徙的路线上设置';诱杀区';,种植它们特别喜欢的青草,然后喷洒含有特殊药物的水。一旦蝗虫进食,就会在短时间内丧失繁殖能力。";
";除了药物防治,我们还要动员各村农户,采取物理防治措施。挖沟渠、设陷阱、利用鸡鸭捕食等多管齐下。";苏锦绣目光扫过众人,";记住,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必须在蝗虫大规模羽化前控制住局面!";
计划制定后,所有人立即行动起来。农学院的学生们分成十个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区域,带领当地农户进行药物喷洒和物理防治。太医院的学生则负责确保防治过程中人员的安全,防止药物中毒事件发生。
苏锦绣则带着几名核心学生,直奔蝗虫最密集的孵化地。在她的指导下,学生们熟练地操作着改良后的喷洒设备,将药剂均匀地洒向田地。
";娘娘,您看!";一名学生惊喜地指着地面,只见刚刚还活蹦乱跳的蝗虫幼虫,接触到药剂后很快就失去了活力,扭动几下后便不再动弹。
";继续喷洒,确保每一处孵化地都不漏掉。";苏锦绣指挥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一连三天,防治工作不分昼夜地进行着。苏锦绣几乎没有休息,亲自巡视每一个防治区域,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她的身影出现在田间地头,出现在村落农舍,甚至深入到最偏远的山区检查蝗虫孵化情况。
呼延州的百姓们看到了希望,纷纷加入到防治大军中来。男女老少齐上阵,有的挖沟设陷,有的撒药引诱,有的则赶着鸡鸭进入田间捕食蝗虫。一时间,人人争先,场面壮观。
第五天,前线传来好消息:南三县的蝗虫密度已经明显下降,新的孵化点也没有再出现。
";不能掉以轻心。";苏锦绣提醒众人,";蝗虫繁殖速度极快,我们必须持续防治至少十天,才能确保彻底控制住局面。";
就在此时,一名信使匆匆赶来,带来了令人担忧的消息:临近的汾西州也发现了蝗虫踪迹,情况同样严峻。
";分兵。";苏锦绣当机立断,";我带十名学生前往汾西州,其余人继续在呼延州防治。物资设备随即补充。";
当天下午,苏锦绣便率队启程前往汾西州。一到当地,她立即将呼延州的成功经验复制过来,组织当地官员和农户展开大规模防治。
汾西州的州牧郑大人见到苏锦绣亲自前来,感激涕零:";娘娘亲临,百姓有救了!去年听闻娘娘神奇防蝗之法,今日得亲眼见证,实乃州民之幸!";
";郑大人客气了,控制蝗灾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苏锦绣平静地回应,随即展开了工作。
接下来的日子里,防治工作在两州同时进行。苏锦绣往返奔波,不辞辛劳。她的坚韧与智慧,她的专业与细致,都深深印在了每一个参与者的心中。
半月后,北疆的蝗灾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在蝗虫即将大规模羽化的关键时刻,防治工作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娘娘,成功了!";呼延州刘大人欣喜若狂,";按照往年经验,这时候蝗虫应该已经成群飞起,吞噬庄稼了。可现在,田里几乎看不到它们的踪影!";
苏锦绣露出了疲惫但满足的笑容:";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我们总结了经验,培养了更多懂得防治技术的人才。下次若再有类似灾害,各地都能迅速应对了。";
准备返京前,苏锦绣召集了所有参与防治的学生,进行了最后的总结。
";这次防蝗,你们每个人都表现出色。";她语气温和但充满力量,";你们不仅掌握了技术,更学会了如何在实际情况中灵活应对。回去后,要将这些经验整理成册,供更多人学习。";
学生们神情振奋,纷纷表示不负娘娘期望。其中一名叫林峰的学生代表大家发言:";此行让我们真正明白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农医之道,不只是书本知识,更是关乎万千生灵的实践智慧。我们定会将娘娘的教诲铭记于心,为大衍的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苏锦绣欣慰地点点头,目光扫过这些年轻的面庞。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自寒门,正是通过农业学院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现在,他们又将成为改变更多人命运的力量。
返京的路上,苏锦绣收到了萧承煜的亲笔信,表达了对她工作的肯定和对她安全的关切。信中提到朝中已经传开了她亲赴前线防蝗的事迹,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赞誉。
";连日来,朝堂之上,赞誉之声不绝。太后亦多次询问你的安危,看来连她也不得不承认你的功绩了。";信的最后,萧承煜写道,";蝗患已除,速归。";
简单的几个字,却透露着深深的牵挂。
马车缓缓驶向京城,车窗外,道路两旁,时有百姓驻足观望,有人甚至跪地相迎。苏锦绣的名声,随着这次成功的防蝗行动,达到了新的高度。
";娘娘,听说汾西州的百姓自发立了祠堂,供奉您的画像呢!";巧儿兴奋地说道。
苏锦绣轻笑摇头:";无需这些虚名。我最大的心愿,是让农医之术真正造福百姓,让大衍不再受饥馑之苦。";
马车继续前行,苏锦绣的目光望向远方。这次北上防蝗,不仅成功控制了灾情,更让她的威望达到了新的高度。但她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改革也还远未完成。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她对这片土地和这里人民的深深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