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赵六帮着搬完东西,稍作歇脚,便要回城去交还马车。芳霏晓得六叔还在当差的时辰里,不好硬留,想起中午的事儿,便装了两竹筒薄荷水给赵六带上,又让马匹喝足了水,收了工钱,便让他离开了。

这时候,刘氏的欢喜劲儿已经过了,脸上却笼上了一丝愁容。姜长业不懂绣活做成成品费时不少,还在那儿乐呵呵地笑着呢。瞧见妻子皱着眉头,他伸手过去按了按,说道:“这么好的事儿,你皱啥眉头啊。”

刘氏抬手拍开姜长业捣乱的手,没好气地说:“你懂个啥?你可知道这绣活哪能那么快就做出来,我就怕一个月的功夫,咱们交不了货。”

正跟着如意去后院转了一圈,给鹌鹑喂完水回来的芳霏,恰好听到刘氏这话,笑嘻嘻地说:“娘,咱们只能辛苦做工的娘子们这个月多赶赶工了,咱们每日给的工钱也往上提一提。再让舅妈去她村里招呼招呼,把绣活好的娘子们也都叫过来上工。我听姐说了,舅妈给咱们介绍了个编织手艺特别好的婶子,这事儿交给她办,肯定没问题。”

想了一会儿,芳霏又接着说:“娘,我瞧着往后咱们绣房的人越来越多,总得有个规矩才是。日子长了,保不准有人偷懒耍滑,坏了咱们好不容易打出来的好名声。你和大伯母都是心善的老好人,还是得有舅妈这样的人来管着点儿,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听如意讲了这两天张桂枝的行事,又有着上辈子经营工作室的经验,芳霏一下子就想到了这些。她觉着张桂枝是再合适不过的管事人选,没太多弯弯绕绕的想法,且执行力强。

刘氏听了前面加班和招人这法子,眉头舒展开了些,脸上也有了笑意。可又听芳霏后面这番话,眉头又皱了起来。这段时间和做工的娘子们相处得挺好,她实在不明白为啥还得找人盯着她们。

姜长业到底是在外面闯荡过,吃过些苦头,对芳霏的意思懂了个大概。

于是开口劝道:“翠娥啊,这绣房往后肯定会越做越大。今儿接了这大单子,保不齐往后还有更大的呢。时间一长,难免有人起别的心思。你和大嫂都是好脾气,长乐主要管着技艺,锦华年纪还小,再说了,你们都忙着做工的事儿。咱弟妹天天往这儿跑,给她安排个事儿做,不也合情合理嘛。”

如意也跟着说:“娘,我舅母手艺虽说不咋样,可眼尖嘴利,多好的帮手啊。再说了,咱们日子越过越好,帮衬帮衬舅舅一家也是应该的。”

刘氏把这父女三人的话都听进去了,犹豫着开口问道:“那你说给她多少工钱合适呢?”

她倒不是不想帮衬自己娘家,只是这绣房当初说好了赚了钱和老宅对半分,她把自己弟媳招进来,就怕大嫂她们心里不痛快。如此想着,也就这么说了出来。

芳霏考虑后开口道:“我看一月300文吧,暂定这些,日后再酌情涨。”

考虑到张桂芝不出手艺,不劳苦,给的太多其他人知道,多少会有意见,毕竟这古代不懂“监理”这等职务辛苦在何处。

如意则安慰刘氏后面吐露的忧虑,接着道:“大伯母是通情达理的,咱们说清用意便好,这事回头交给我,还有大伯母娘家有合适做活的人选,咱们也可吸收过来,咱们眼下可是很缺人才的。”

这事儿就这么敲定了,张桂芝还浑然不知,下午可有个好消息等着她呢。

这么一番忙活下来,姜家小院的歇晌算是泡汤了。刘氏打了个哈欠,洗了把脸,嘴角一扬,打开院门,等着做工的娘子们过来。

姜长业自觉地灌了一水袋女儿做的薄荷水,去了新建的养殖场基地,这养殖场建在村尾的后山脚下,离如意家买的那座小山头不算远,今天加把劲,估摸就能完工。

最先到小院的还是老宅的三位亲人。姜长乐和姜锦华瞧见芳霏回来了,欢喜得赶忙拉住她的手,几个女孩子立马叽叽喳喳地聊开了。得知芳霏又揽下一个大单子,姜长乐高兴得抱起芳霏转了个圈。

等兴奋劲儿过了,姜长乐和锦华也和刘氏一样,想到了交货的顾虑。芳霏便又把跟刘氏说的那番话讲了一遍。

与此同时,刘氏也在跟自己大嫂说芳霏的主意,还提到想让自家弟媳来做工的事儿。虽说如意把这事儿揽过去了,可做娘的哪能让女儿替自己担这份心呢。王氏一直面带笑容地听完,刘氏这才把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两人站在门口唠着嗑,杏花提着食盒来了。看着热情的刘氏和王氏,杏花的脸忍不住又微微红了。

芳霏一见到这位大家口中的手艺人,就被她那好似“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气质吸引住了,脱口而出:“这个婶子,我曾见过。”

杏花一脸疑惑地看向芳霏,只见是个眉眼精致、眼神灵动的小姑娘,心里琢磨了一番,确定自己没见过。

如意懂芳霏的玩笑,用胳膊轻轻捅了捅她,小声说:“别瞎闹,杏花婶脸皮薄。”

看着杏花微红的脸和疑惑的眼神,芳霏连忙说道:“婶婶,我是说在梦里见过您这么美的人。”

杏花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刘氏轻声斥责道:“芳霏,别没大没小的。”

芳霏笑着说:“婶婶,童言无忌。”边说边拍了下自己的嘴巴,把杏花给逗笑了。

就这么着,芳霏和杏花的距离拉近了。大伙笑过之后,便接着说正事。芳霏说道:“麻烦婶婶,下午加把劲做出另外两款编织包,明早我要带回县城。”

没说几句话,绣房做工的娘子们就都到齐了。刘氏宣布接了大单,大家得赶工,从今天起,每日工钱涨到二十文。因为这次用的是丝绸,大家干活得仔细些,缝好一只包给两文钱,绣好一幅图给八文钱。

大伙一听,立马激动得沸腾起来,一个个脸都涨得通红,这可不是热的,纯粹是兴奋的。

刘氏又给每人发了一罐芳霏带来的蛤蜊油,再次叮嘱大家一定要保护好手,千万别刮坏了布料。

赵大芳说道:“刘东家,您就放心吧!咱们打从到这绣房做工,家里的粗活都不敢再碰了。您瞧瞧我这手,自从抹了这油,一天比一天嫩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