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盘点的是来自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的国王汉谟拉比。”金榜将本期盘点的人物给放了出来。
苍穹之下
一片广袤的田野上,一个农夫刚刚完成了一天的辛勤劳作,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缓缓地坐在田间的田埂上。
他抬起头,目光投向远处的金榜,心中充满了期待,想要看看今天金榜上盘点的人物究竟是谁。
当他看到“汉谟拉比”这个名字时,不禁皱起了眉头,嘴里嘟囔着:“这些人的名字怎么一个个都这么难说啊,感觉说出来舌头都能打结了。”他努力地念了几遍,可还是觉得拗口得很。
就在这时,旁边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农夫转头看去,只见另一个老头正笑眯眯地看着他,显然是听到了他的抱怨。
“哈哈哈,王老头,人家可是皇帝呢,名字自然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啦!”老头笑着说道,似乎对这个名字并不觉得有什么困难。
————————————分割线
【在公元前18世纪那个遥远的时代,汉谟拉比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强大的军事实力,成功地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这个国家的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社会结构复杂,需要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
于是,汉谟拉比下令让他的臣子们将他执政时期的各种命令和社会规则进行整理和编纂。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这些法律条文最终被刻在了一根巨大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这根石柱高达两米多,重达数吨,上面密密麻麻地刻满了楔形文字,这就是着名的《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不仅是一部法律典籍,更是古巴比伦文明的重要象征。
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财产、婚姻、家庭、商业、刑事等,详细规定了各种行为的规范和处罚标准。
这部法典的颁布,对于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权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石柱的上部是一幅精美的浮雕,描绘了汉谟拉比从太阳神沙马什手中接过权杖的场景。这一画面寓意着汉谟拉比的权力来自于神的授予,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而石柱的下部则刻满了法典的条文,这些条文以其严谨的逻辑和详细的规定,展示了古巴比伦人在法律领域的高度智慧和成就。
《汉谟拉比法典》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完整并且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对后世的法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其他古代文明提供了借鉴,也为现代法律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而由于这部法典的原文是被刻在石柱上的,因此它也被人们称为“石柱法”。
这部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共有 282 条法律条文。这些条文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刑事方面,法典对于盗窃、抢劫、伤害等各类罪行都有着详尽的惩处规定,并且特别强调了同态复仇的原则,即所谓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这意味着犯罪者将会受到与其所犯罪行相对应的惩罚,这种惩罚方式既直观又严厉,旨在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秩序。
在民事方面,法典对契约、债务、婚姻、继承等诸多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规范。
例如,在婚姻方面,它明确规定了结婚和离婚的具体程序,以及夫妻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这样的规定有助于保障婚姻关系的稳定和公平,避免因婚姻问题引发的纠纷和混乱。
在经济领域,法典对商业活动和借贷关系等也做出了细致的说明。它规定了商业交易的规则和程序,保障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发展。
同时,对于借贷关系的规范也有助于防范债务纠纷,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此外,法典还对不同等级的人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奴隶主、自由民和奴隶在法律地位上存在着显着的差异,这种等级制度的存在明显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奴隶主享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最多的权利,而奴隶则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可言。
《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具有极其重要历史意义的法典。从政治方面来看,这部法典极大地加强了汉谟拉比的中央集权统治。
它以明确且详细的法律条文,对社会各个阶层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使得国家的管理有了坚实的法律依据。这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还能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从法律发展的角度而言,《汉谟拉比法典》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早期最为完备的成文法典之一。
它所确立的许多法律原则和制度,为后世法律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范例。这部法典对西亚地区的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该地区法律发展的重要基石。
此外,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文明的一个重要象征。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通过对法典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然而,《汉谟拉比法典》毕竟是奴隶制社会的产物,存在着阶级局限性,其规定体现了对奴隶主阶级的偏袒和对奴隶的压迫。但不可否认,它在人类法律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大唐
李世民仰头,凝视着上面关于《汉谟拉比法典》的详细介绍。他的眉头微微皱起,似乎对这部古老法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逐字逐句地研读着法典的内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当他看完最后一行字时,不禁轻声说道:
“这法典和朕颁布的《贞观律》颇为相似啊”
站在一旁的房玄龄听到李世民的话,连忙拱手施礼,恭敬地解释道:“陛下,虽然这两部法典有相似之处,但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却大不相同。《汉谟拉比法典》诞生于古巴比伦,那时的社会状况与我大唐存在诸多差异。”
李世民点了点头,表示理解房玄龄的观点。然而,他的目光依旧停留在那卷古老的法典上,若有所思地缓缓说道:
“朕自然明白其中的差别。不过,这部法典也提及了许多关于刑罚、民事等方面的内容,与朕的《贞观律》一样,都是为了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而制定的。
由此可见,无论在哪个国度、哪个时期,治理国家、约束百姓的想法似乎都有一些共通之处。”
魏征也在一旁附和道:“陛下所言极是。《贞观律》乃是我大唐无数智者心血的凝聚,它不仅吸收了前人的经验,还进行了诸多创新,使其更符合我大唐的国情和社会现实。
而且,我朝以仁爱治国,这种理念在法典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正是我大唐法典与他国法典的显着区别所在。”
李世民缓缓站起身来,背负着双手,在书房中悠然踱步。他的步伐稳健而有力,仿佛每一步都承载着对大唐未来的期许。
他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那是一种对自己决策的坚定和对国家前景的乐观。
“朕颁布《贞观律》,其目的便是要让天下百姓都能知晓法律、遵守法律,从而实现大唐的长治久安。”
李世民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书房中回荡。他的目光如炬,似乎能够穿透时间的迷雾,看到大唐在律法的规范下逐渐走向繁荣昌盛的景象。
“虽然这《汉谟拉比法典》有其独特之处,但朕坚信,我大唐的律法定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李世民的话语掷地有声,透露出他对大唐律法的高度自信。他相信,这部凝聚着大唐智慧的法典,必将引领大唐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言罢,李世民停下脚步,静静地伫立在殿门前,目光投向远方。他的眼神深邃而悠远,仿佛已经看到了大唐在律法的庇佑下,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画面。
元佑八年
太皇太后高滔滔的灵柩静静地停放在宫中,四周弥漫着肃穆而沉重的氛围。宫殿内,白绫如雪花般飘飘扬扬,仿佛整个世界都被哀伤所笼罩。众人皆身着素服,面容凝重,哭声若隐若现,回荡在空旷的宫殿中。
年仅 19 岁的宋哲宗赵煦静静地站在灵柩前,他的身影显得有些单薄,但却透露出一种坚定和沉稳。
他的脸上虽然带着丝丝悲伤,但更多的是一种对未来的思考和期待。他深知,太皇太后的薨逝,不仅是一个亲人的离去,更意味着他亲政时代的真正来临。
待丧礼结束,赵煦缓缓地转过身,迈着稳健的步伐回到了御书房。他坐在龙椅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发出清脆的声响。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意气风发,仿佛已经准备好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多年来,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他虽身为帝王,却处处受限。如今,他终于能独掌大权,按照自己的意志治理这大宋江山。
他望向窗外,宫殿巍峨,宫墙之外便是繁华的汴京。他想起朝堂上那些旧臣,因太皇太后在世时党争不断,如今是时候来一场变革了。
他决心启用新的人才,推行新的政策,让大宋在自己的统治下走向昌盛。
随后,赵煦面色凝重地召来心腹大臣们,一同商议改革之事。然而,随着讨论的深入,赵煦的心情却愈发沉重。
他惊讶地发现,大宋的问题竟然如此之多,就像一个到处都是窟窿的破网,让人无从下手。
面对这一局面,原本意气风发的赵煦不禁感到有些颓废。他眉头紧蹙,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和无奈。
这时,章惇注意到了赵煦眉眼间的愁绪,轻声提醒道:“官家,别忘了还有太祖陛下呢。”
赵煦闻言,如醍醐灌顶,猛然醒悟过来。对啊,他怎么把太祖陛下给忘了呢?太祖陛下可是大宋的开国皇帝,其威名远扬,定然有办法解决这些难题。
待章惇离去后,赵煦独自坐在椅子上,陷入了沉思。良久,他才喃喃自语道:“既然要进行改革,那朕的手中必须要有兵权才行。否则,朕恐怕会像那个正德皇帝一样,稍有不慎便会落水身亡。”
赵煦的头脑异常清醒,他深知手中没有兵权就贸然改革,无异于以卵击石,这简直就是拿自己的性命去和那些权贵们拼命。他可不是傻子,自然不会去做这种愚蠢至极的事情。
此时昏暗的宫殿内,烛火摇曳,光影在墙壁上舞动。宋哲宗赵煦端坐书案后,眉头微皱,眼神中透着几分凝重。
他轻轻抬手,唤来了自己的心腹太监。那太监赶忙上前,弓着腰,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出。
赵煦凑近太监,压低声音,仔细吩咐道:“去把种朴找来。”太监微微点头,轻声应了句“遵旨”,便匆匆退下。
种朴,是赵煦偶然间发现的武将人才。在一场校阅中,种朴展现出了非凡的武艺和军事谋略,他力能扛鼎,箭术精湛,排兵布阵也有一套,让赵煦眼前一亮。
此后,赵煦对种朴多有留意,发现他不仅作战勇猛,还颇具胆识,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不多时,种朴便被带到了宫殿。他身着铠甲,步伐沉稳,走进殿内后,单膝跪地,朗声道:“臣种朴,见过官家。”
赵煦站起身来,走下台阶,走到种朴面前,说道:“种爱卿,如今边境局势不稳,朕欲派你前往边关,保我大宋百姓安宁,你可愿意?”
种朴抬头,目光坚定:“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马革裹尸,不负陛下所托!”
赵煦满意地点点头,拍了拍种朴的肩膀:“朕信你,望你早奏凯歌。”种朴再次跪地,抱拳:“臣领命!”随后,便转身大步离去,准备奔赴那充满硝烟的边关战场。
〖种朴是宋哲宗时期很能打的武将〗
——————————————分割线
题外话:
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任君主,他大约在公元前 1792 年至公元前 1750 年期间统治着这个古老的王国。而在同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夏朝末年至商朝初期的过渡阶段。
从时间线上来看,汉谟拉比在位的前期,中国正处于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夏桀的统治之下。夏桀是夏朝的第十七任君主,他以残暴和荒淫无道而闻名。
据史书记载,夏桀在位期间,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当然对于这个说法还是得保持辩证态度的,毕竟史书是人写的嘛,总会带有个人情绪色彩的,但是大差不离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