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趣谈百家姓 > 第160章 干姓 解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24

    +
  • 恢复默认

干姓又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姓氏,只有二十多万人口。

别看干姓人不多,但是来源倒挺复杂。

干作为姓氏,可以读作gan,有时候也读作han。

关于干姓起源,有多种说法。不过这里不准备详细叙述,因为人口少,关注的也就不那么多。

一个说法是子姓,商朝比干的后代。

再就是宋国子姓大夫干犨,其后人有以干为姓的。

另外在周朝前期,在今天的江苏扬州附近建有邗国。后来被吴国所灭,其族人遂以邗为姓,再后来慢慢演变成了干。这支是源自姬姓,始祖是姬邗叔。

还有在郑国附近也有个干国,被郑国收拾后,有以干为姓的。

还有道家老祖李耳的儿子李宗,先后被封在段邑和干邑,他的后代就自称段干氏。后来分家,有段氏和干氏。

莫姓篇介绍过的干将莫邪,也有以兵器做姓的。

总之干姓起源还有好几种说法,这里不一一罗列。

还有一个需要重点说一下,就是古文里干和寒也是通假字。所以寒姓,后来基本都改成了干。

比较着名的,是夏朝的第四位国君,叫仲康时候发生的事。

仲康不好好治理国家,只顾自己跑着游玩打猎,结果后羿瞅着机会,把仲康弄翻,他做了国君。

问题是后羿也不务正业,手下一个叫寒浞的,把力大无穷武艺高强的后羿灌醉,他又成了国君。

不久,跑到外地的少康,在各地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夺回了属于夏朝的江山。多行不义的寒浞,自然也活不成。这段历史,叫少康中兴。

寒浞被杀后,他的子孙族人逃跑,分成了两个部落。一个叫干,一个叫戈。后来少康的儿子又把干和戈收拾了一遍,就是大动干戈的来历。

所以咱们看干姓,源流最少十几个,实在没办法去追根溯源。

我们现在很多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来自一本叫做《搜神记》的书。此书的作者,正是东晋着名的史学家干宝。

简单说几个,比如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干将莫邪、东海孝妇、吴王小女等等,都出自此书。

不得不说,干宝真是脑洞大开,故事荒诞离奇,却又在暗示着什么。

干宝认为世上有鬼神,人死后到另一个世界,也同样多姿多彩。

不过呢,活着的人,我大估计谁也没见过鬼。那些能见到鬼的,一般都见鬼去了。

鬼神志怪之所以大行其道,还有很多人相信,不外乎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才会有到另一个世界去发泄或者想象的想法。其实这玩意说白了,就是一种希望或者叫寄托,纯属想象。

******

解姓。

解姓最主要的源头,是姬姓。

西周建立后,到了周成王姬诵时候,把弟弟叔虞封在唐地,就是今天的山西曲沃,所以叔虞也叫唐叔虞。

叔虞的一个儿子叫姬良,食邑在解地,就是现在的山西运城解州镇。咱们看三国演义,知道关羽的老家是山西蒲州解良县,解良就是这么来的。

因为姬良不是唐叔虞的长子,不能再姓姬,所以从他开始,叫解良。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进步,以及各种实战经验,城池的建设也发生了很大改变。

以前那种就一道城墙,万一被敌人突破,就不那么好玩了。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城墙建筑方面,出现了几道城墙。这几道墙中间,名字就叫大解、小解。而在这里面居住的,很多就自称大解氏和小解氏。

城池又叫城郭,所以从城池方面,又衍生出诸如东郭、西郭、南郭、北郭。同理,西门、东门这些姓氏,也是这么来的。

解姓目前人口约不到七十万,也不算少。

春秋时候,楚国攻打宋国,宋国抵挡不住,就向晋国求援。

晋国派解扬去宋国送信,告诉宋军要坚守阵地,晋国大军随后就到。

很不幸,解扬还没到地方,就被楚国抓住了。

楚王想的挺美,觉得让解扬站城头上向宋军吆喝几句说晋国不会派兵,你们干脆投降吧。

解扬假装答应,等到了城墙下,冲着宋军可就喊了起来:‘’兄弟们坚持住啊,我们晋国国君马上亲自带队来救援你们了!‘’

楚王当然大怒,说解扬不守信用,真是该死,就要杀了解扬。

解扬不慌不忙,一副凛然赴死的模样,对楚王道:‘’我是晋国人,忠于自己的国家和国君是份内之事。如果我背信弃义,帮你们对付我们国家,才是不守信用。

楚王想了想,还真是这么个理。为了弘扬正气,就放了解扬。

解扬回到晋国,后来做到了大夫一职,也算功成名就。由此留下了解扬守信的典故。

介子推割股啖君之后,晋文公重耳终于苦尽甘来,回到晋国做了国君。

晋文公封赏有功人员,却偏偏忘了割自己肉的介子推。介子推也不愿意争功,便带着老娘悄悄溜号,躲进了大山里。

眼看着过了好久,晋文公再也不提介子推的事,解张可就看不下去了。

解张级别太低,基本上没有见到国君的可能,但是又想替介子推抱不平,就写了封大字报挂在城墙门口。

大字报的大概意思就是你流亡期间,众人跟随着。但是现在生活好了,其他人都升官发财,却偏偏忘了割自己肉给你吃的介子推。如此忘恩负义,怎么让天下人信服!

晋文公看到大字报,这才想起来介子推。急忙派人寻找,但是寻寻觅觅寻不到。

后来出高价发动全民搜寻,终于知道了介子推在绵山隐居。晋文公派人到绵山挨个搜寻,无奈介子推不愿意做官,总是找不到。

于是发了狠的晋文公,想到放火烧山,逼出介子推。

但是介子推心意已决,和老娘抱着被烧死,这就是火焚绵山。

明朝第一大才子解缙解学士,七岁就能作诗,读书过目不忘。

十八岁刚成年,参加高考就差点成了头名状元。

朱元璋本来想钦点解缙为状元,但是有人进言说解缙这名字不行。可不是因为解缙谐音是泄劲,而是这个缙太像坤,从而丢了状元。

不过我也挺纳闷的,解缙或者解坤,有什么不对劲呢?也许人家学问大,理解能力比我强几百倍,指不定联想到什么呢!

解缙死的比较惨,也非常冤枉。被一个叫纪纲的,将解缙灌醉后,埋在雪堆里活活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