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再见了,赵宋 > 第139章 楚南变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张澈在大哥面前分辩几句,他确实也是本着这个原则来办事的,为此他家还主动地放弃了不小的利益。可人心难以满足,有些人得寸进尺,让他有苦难言。

“我说你啊,以前不是这样畏手畏脚的,现在怎么反而没魄力了?能团结的当然要团结,不能团结的力量,用子强的话来说,就将他们彻底干净地消灭,杀鸡儆猴的道理还不明白?”

镇永军的真正威势和陆记的强大,潭州的士绅了解得并不完全清楚和直接,这让部分人士生出投机或借机生事的心思。

听张澈抱怨了几件具体事情,张轼隐隐猜到王洵上门来的意图,可能也会谈到产业集团的事情。

对王澈此人,张轼越来越了解后,发觉得他的大局观不错,懂得进退取舍。

只要李子强掌握着镇永军,无论王家如何地低调,在实际利益上就不可能少了他王家。不过多地参与到地方政务和商业利益中,便是王洵的精明之处。

若王家在军队和商业上都有庞大的势力,那就是给别人树了一个靶子,很容易在三兄弟那儿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张、王两家与苏家不同,他们算半道登上陆记的大船。而苏家,在陆记还式微时就与之深度捆绑了,是陆记的一大助力。

而且,苏家的苏浩和二叔,都独当一面且经过考验的。

镇永军为数不多的几次对外用兵,都是苏浩所领的部队为先锋。苏二叔更是不单独管理一州一府,总是以协助者的姿态出现,主动地将自己放在从属的位置。

在张家两兄弟推心置腹时,王洵到了。

两兄弟忙出门将王洵引到堂屋内待茶,王洵很快就说起了正事。

“张兄,我最近听到了一些风声,似乎产业集团的事情进展不顺啊。”

果然,王洵一开口就说起集团组建的事情,听口气还有些担忧。

“唉,我跟二弟正说到此事呢。他也是想着能团结更多的人,可天下哪有将所有便宜都占去的好事,我的意见是,大家和和气气最好,实在谈不拢,那就没谈下去的必要。”

在王洵面前,张轼也没多替自家二弟辩解,既然王洵上门来谈起,可能事情比想象的还要糟糕。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才专程来跟张兄沟通一下。张兄将要担任厅长一职,潭州市面上的稳定可是大事。若事情真有不可为,那就得行霹雳手段。”

王洵说得很干脆,若在楚南攻略中有人跳出来生事,不妨让他们试一试镇永军的刀把子快不快。

什么豪门大家,在军队面前都是不堪一击。

“其它的都好说,就是粮食和几项事关民生的物资供应,产业集团没有太多的资源,一旦市面上出现波动,怕一时难以平息啊。”

现在粮食等农产品的供应,主要掌握在一些大士绅的手中,张澈之所以行事不顺,也正是出于这个考虑而不敢放手施为。

“还要考虑到其它势力从中兴风作浪,张兄,依我看来,这不单单是潭州会碰到的,可能其它的州府也会有同样的问题,一定要引起重视。管中窥豹,事情早暴露出来,我觉得是好事。”

王洵看问题很是深远,从产业集团的事情推而广之到局面的稳定上。

张轼听后,郑重地起身一礼。

王洵的提醒很及时,他真没有太重视这个情况,而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政权的平稳交接上,以为有军队镇着,应该不会有意外发生。

可一个政权的更替,就算政务院想团结大多数,总会损及到某些人的利益,那些人自然会在暗处作梗。历史上也很难有不流血的政权更替,看来自己把事情看得简单了。

想到此处,张轼决定结合潭州产业集团组建中碰到的问题,给陆少峰写一份详细的报告,预防可能发生的事端。

“王兄,江北的战事进展得怎么样了,有没有什么需要我这边配合的,王兄只管开口,都是自家的事情,王兄也不要客气。”

对王洵的好意提醒,张轼报之以李,主动提起北面跟周军的战事。

“进展得还算顺利,我这次来张兄这里,也正是有些事情要请张兄配合。”

苏浩在歼灭了郑家垸的周军后,当时便进军到鄂城。

镇永军将鄂城当成了演练攻城的目标,在城外摆开阵仗。先是集中炮团的所有火力,对城中的重要区域进行火力覆盖,再用飞艇进行定点的清除。

见周军龟缩在城中不出,镇永军也不大举攻城,只用120重炮对着城墙和城门作重点打击。只打了一天,鄂城坚固的城墙便被轰塌了一大段。

这还不算,苏浩又令工兵挖掘壕沟,用数百公斤炸药将几十米的城墙炸上了半空。

这一顿操作下来,鄂城已是面目全非,若不是顾及城中还有数万的平民百姓,苏浩少不了会来一个无差别的轰炸。

若说此次带兵出战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在具体的战术指挥上,而是让苏浩更加全面地去考虑战场的复杂性,以及周围潜在对手的进步空间。

让他更清醒地认识到陆少峰所说的,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不是简单的武力比拼,人的因素才是最主要的。

“张兄,我刚刚接到子强的电报,江北战事结束后,镇永军会在潭州留下一支部队。在驻军方面,还要请张兄多加配合,看来楚南攻略要提前,想必张兄也会很快接到通知的。”

历史事件的发生,很少有按计划一步步地开展。

往往一件小事或某个偶然的因素,都会演变成重大事件的导火索,从而将历史的发展推向一个未知的进程中。

陆少峰之所以将楚南攻略的时间定在夏收后,主要是考虑到民生的需求。

每年四、五月是青黄不接的季节,而且农事繁忙,并不适宜兴兵起事,所以历史上很多的战争都是在秋收后展开。

可自从赵志伟遭袭后,种种情况表明,时间已不等人,再拖下去恐有更多的变故。

先是江宁城的暗探送来一份非常机密的情报,内容是周、唐、汉三国的一个秘密和约。为了得到这份情报,赵有伟的军情处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军情处在江宁的情报网遭受重创,十数名情报人员被捕。

最后江宁情报网的负责人只身逃出城外,启用了一艘在秘密站点待命的蒸汽机轮船后才摆脱围追。

这样重要的情报,军情处在李子强的指示下,并没有通过电报传送内容,而是将付出巨大代价才搞到的原件直接送回永陵。

而在林州和鄂城的战事中,军情处也发挥出了重要作用,缴获了周军和汉军进攻楚南的军事计划。几处的情报相互印证后,三国共谋瓜分楚南的阴谋已经昭然若揭。

三国已商定,周军渡江南下,侵占阳州、永庆两州,在江南打下一个楔子,为未来攻取更多的州府抢下一个非常重要的前进基地。

届时,大江将不再是阻碍周军南下的天堑。

南汉从林州出兵,攻下衡州,让南汉国也有了进一步向北发展势力的可能。

而大唐,只保守最精华的潭州,算是还在楚南占有一席之地。

表面上看起来,大唐白白地损失了五个州府。可周军南下而汉军北上后,永陵将在衡州和永庆两个方向上,分别面临着大周和南汉的军事压力,而大唐将不再与两州接壤,军事压力骤减。

而永陵将会面临四面包围的境地,只有西边的西桂之地受西蜀的控制,没有挤压永陵永明两州生存空间的能力而稍稍轻松。

若是这个计划得逞,两州便失去通往外界的通道,只能困守在两州这片狭小的区域。就算是想发展商贸都不可能,要不了几年,两州就会趋于没落。

镇永军的快速报复和果断出击,打了三国一个措手不及。

在他们的军力尚未完成部署前,南北两个方向都遭到重创,两州的安全暂时得到了保证。

苏浩在完成对鄂城的轰炸,撤兵到阳州做短暂休整时,便接到李子强的军令,原计划有重大改变。

楚南的局面,也在急速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