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再见了,赵宋 > 第138章 张家的顾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让你撤下来,是有更重要的任务。眼前的周军已是困兽,让给其它的营才解决。你们营马上出发,跟前面的两个连会合中后,留下一部分兵力守住水坝,其余部队继续前进,到鄂城给我监视敌人,防止周军有什么后手。”

“娘的,差点中了周军的算计。”

苏浩爆了一句粗口,对自己以快打慢的战术颇为得意,准备再来一次快速机动,留下一个营清除残敌外,大部队当天下午就要赶到鄂城。

周军的算计虽好,还是低估了镇永军的机动能力,这是习惯性思维在作祟。

在旧式军队的概念里,大军行动后再整军进攻,再快也得要两三个时辰。

他们没想到镇永军的火炮,在半路就能远火攻击,根本用不着推到阵地前。等到雨点般的炮弹落下来时,再逃跑已是来不及。

“总指挥,要是周军弃城逃跑呢,我们营要不要追上去堵住后路?”

“一个大城,又有三四万的军队,没那么快就能决定弃城的。这边的消息周军不一定知道,所以要你们再来一次快速的穿插,这是你们特战营的强项。”

“若周军真要弃城就由他们去,我们只有几千的战士,拦是拦不住的。你们营赶到后,便在这儿,和这儿修建工事,为后续部队的到来提供安全保障。”

苏浩打发走苏大柱,令作战参谋向基地报告最新的情况。打鄂城是他临时的决定,必须要将作战意图先行报告。

一号基地,陆少峰第三次来到李子强的作战室,他对苏浩还是有些不放心。

自己这位大舅哥第一次统军出征,又是镇永军到目前为止打的最大一战,陆少峰料定会有各种预想不到的困难。

“怎么,小浩终于来电报了?知道我们在后方盯得紧,一个上午都不主动报告,我猜这小子肯定动了什么心思。”

早上登岸后,苏浩就耍了一个小心思。他以行军不便为由,早早地说明不能及时报告前线消息。李子强也看透了这一点,放任苏浩便宜行事。

其实,他也猜到苏浩可能会有到鄂城一游的计划,所以在提出战役目标时,只笼统性地提出要歼灭周军的有生力量,并没有限制具体的作战区域。

这是李子强有意识地培养苏浩的大局意识,只看指挥棒行事的将领,算不上良将。

“嘿嘿,不出我的意料,这小子要去打鄂城了,我早料到这一点。以他的个性,都到鄂城外二十公里了,不跑过去逛逛肯定是不会休兵的。”

“不过令我没想到的是,小浩的速度会这么快,一个上午就拿下了郑家垸,现在已包了饺子。”

李子强对苏浩的临机专断很满意,能及时发现危险并果断处置,而不是向后方请示听命令,从这一点上看,苏浩已有独领一军的素质。

“看来,我们的对手没少费心思,将天时地利都考虑到了。只是他们对我们这一支军队还不算真正了解,若真了解,应该早就将道路破坏,以郑家垸的地形,只要提前动手,我们得费不少的功夫。”

陆少峰看完电报,又对照着沙盘直观地看了一遍,才明白周军为什么有此计划。

“其实他们这样做也并不算错。老三你看这条行军路线,如果他们先将道路破坏,那就逼迫我们改道绕路,这样一来可就把他们的后路都堵死了。”

李子强指出地图上的另一个行军方案,解释周军这样做的用意。

“那么接下来要考虑,要不要真正地将鄂城打下来,我的意见是攻而不破,就当是一次攻城演练习算了。让部队积累一些攻打坚城的经验,也避免太多的战损。”

陆少峰没有占下鄂城的心思,那样会浪费镇永军为数不多的兵力,得不偿失。

“我也正是这个想法,目前没有向北发展的计划,攻下来反而麻烦。给周军一个重重的惩戒就行了,彻底打消他们南下的野心。”

“有一点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也是刚刚才想到这一层,周军明知不敌,可还要在郑家垸摆下阵式,我觉得其中另有深意。”

陆少峰说道,他从不把对手看成弱智,很看重古人战略战术,那是历经上千年的战争经验之大成。

“老三你想想看,若是苏浩带着的五千人被缠在江北,朝廷和南汉会不会借机搞出一些事情来?毕竟我们的兵力太少了,无法同时应对三个方面的压力。李迎的禁军又指望不上,搞不好还是一个不安定的因素。”

“确实有这种可能,让苏浩速战速决。接下来的一个月,首要任务是改编禁军,有了三四万的常备兵力,才算是真正地打开局面。”

潭州府,张家。

与鄂城那边战场上的热闹相比,张家也是人来人往地好不兴旺。张轼即将出任政务院体系下的潭州议政厅厅长一职,在官场上已不是秘密。

从永陵的行政学院完成短期的培训后,张轼受命组建潭州议政厅的班底。

陆少峰抽调几名行政学院的老师,和即将毕业的学员协助张轼的工作。当然,张轼也明白,这几名陆记培养出来的人还有另一项工作,那就是监督并考核他的工作成效。

在永陵接受培训期间,陆少峰跟张轼有过几次深入的交谈和沟通,让张轼更明白什么是执政为民的理念。

同时,陆少峰也很坦诚地表明,如果不能真正地跟上形势,那就做一个富家翁好了。

所以,张轼虽然是春风得意,实则是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大哥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早?”

从筹备处刚回到家里,还没来得及喝上一杯茶,张家老二张澈也回来了,见平时早出晚归的大哥难得早早地下班,很是诧异地问。

“约了王家老爷,一会儿他过来。”

王洵是李子强的老丈人,有着协调军中事务的职责。张轼猜测他可能有不便于公开言说的事情,这才登门拜访。

张、王两家现在也算是亲戚关系,双方走动得比较勤快。

“二弟,你们的产业集团进展如何?等政务院一成立,产业集团就要挂牌,可不能耽误了。”

“唉,我也正想跟大哥说一说呢。大哥你是知道的,潭州这些大家族,一个个的就是守财奴,总想着把什么都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事情进展的不太顺利。”

张澈说得颇有些无奈,与永陵产业集团不同,他受命组建的潭州产业集团中,官方的股份并不多。除了陆记移交的几个产业外,私人股份占的比例不少,整合起来难度较大。

潭州的大家族和大商家,理念上没有永陵那么开放,各家在股本上纠缠不清外,还对具体的经营控制权死把着不撒手,让张澈很是头痛。

“产业集团是稳定潭州工商业的重中之重,实在谈不拢的话,你跟志伟如实地反映一下情况,看看他有什么意见。”

“大哥,这点事我都做不好,会不会?”

张澈觉得没办好产业集团的事情,显得自己有负重托,一直想自己扛着。再说,他在赵志伟面前是长辈,向晚辈求助面子上有些过不去。

“都到什么时候了,还拿长辈的架子,有什么不好开口的啊,都是一家人。志伟是明白人,能理解你的难处,不要为了你那点面子耽误了大事。”

在家里,张轼这个长兄为大,见自家的老二还这样扭捏,有些着急地没给张澈留面子。

这次是张家最大的机会,事情办好了,张家就是潭州府顶尖家族的存在。两兄弟一个主政,一个主工商贸易,就是王家也不能比。

王洵每次有事都是主动上门,张轼明白其中的缘由,那是主动不去与张家争锋,是对赵志伟这个大哥的尊重。

如果他张家这点都没看透,往后就真如陆少峰所说,关起门来做一个富家翁还安稳一些。

“大哥,我也是想着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嘛,哪知有些大家族看不清形势,以为离了他们就不行,个个都狮子大开口。依我的意思,就以我们几家为主算了,股东人数少一些,办起事情来还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