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大儒介入
在主考官张凌峰的书房外,此事的动静不小,不仅吸引了众多考官和衙役的关注,还引起了一位在场外等候的大儒的注意。这位大儒名叫苏文渊,是当今学界泰斗,学识渊博,德高望重,虽已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平日里最关注的便是国家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苏文渊原本是应主考官之邀,前来参与科举后期一些学术性评判工作的。此时,他正在偏厅等候,听到周围人纷纷议论林尘与主考官之间的争论,不禁心生好奇。待了解事情的大致经过后,苏文渊对林尘的应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哦?竟有这等事?一个寒门学子,面对主考官的质疑,能如此据理力争,且条理清晰,倒是难得。”苏文渊抚着胡须,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苏文渊决定亲自查看林尘的试卷,他认为,从文章中更能直观地了解一个学子的才学与思想深度。于是,他起身向书房走去。
此时,书房内林尘刚刚与主考官张凌峰交谈完毕,正准备告辞离开。苏文渊恰好走进来,与林尘打了个照面。林尘见眼前老者气质不凡,虽不认识,但仍恭敬地行了一礼。
张凌峰看到苏文渊,连忙起身相迎,说道:“苏老,您怎么来了?”
苏文渊笑着摆摆手,说道:“听闻这里有个有趣的事情,便过来瞧瞧。这位想必就是那位备受争议的林尘公子吧?”
张凌峰点头道:“正是。苏老,林尘方才对自己试卷中的观点进行了详细阐述,其见解独到,倒也让本官有些刮目相看。”
苏文渊微微点头,目光落在林尘身上,说道:“林公子,方才你的应对之词,老夫略有耳闻,确实不错。不知可否让老夫看看你的试卷?”
林尘受宠若惊,连忙说道:“能得大儒垂青,是学生的荣幸。只是学生文章粗陋,还望苏老不吝赐教。”
苏文渊接过试卷,走到一旁的书桌前,缓缓坐下,开始仔细研读。书房内一时安静下来,众人都不敢打扰苏文渊。只见他时而微微皱眉,时而轻轻点头,时而又陷入沉思。
苏文渊首先看到的是林尘对儒家经典在当今社会治理中的应用论述。林尘开篇便点明儒家经典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如同灯塔引航,但需因时因地制宜。苏文渊对此观点颇为认同,不住点头。他继续往下看,林尘从“仁”字展开,阐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并结合当下社会实际,提出兴修水利、开设义学、轻徭薄赋等具体措施,还列举了唐太宗李世民践行仁政的历史典故作为例证。苏文渊心中暗自赞叹,这学子不仅对儒家经典理解深刻,还能将其与现实紧密结合,提出切实可行的施政方向,实非易事。
接着,苏文渊看到林尘对边疆防御策略的分析。林尘对边疆地理形势的精准描述,以及针对不同区域提出的极具针对性的防御策略,如在北方大漠设烽火台、训练精锐骑兵,在西部山区修缮古道、修筑堡垒等,让苏文渊眼前一亮。他深知,这些策略不仅需要对军事战略有深入理解,还需对边疆实际情况有详细了解,一个年轻学子能有如此见识,实在难得。
当看到林尘对商业与农业平衡问题的论述时,苏文渊不禁停下手中的动作,陷入了更深的思考。林尘提出农业是国家根基,商业是国家血脉,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并详细阐述了实现两者平衡的具体措施,如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商业繁荣等。苏文渊心中感慨,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虽大胆却不失合理,展现出林尘敏锐的经济眼光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看完试卷,苏文渊抬起头,眼中满是赞赏地看着林尘,说道:“林公子,你的文章让老夫眼前一亮啊。观点新颖独到,论证严谨有力,既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又能紧密结合当下实际,实乃不可多得的佳作。”
林尘连忙谦虚道:“苏老过奖了,学生只是将自己的一些思考写了出来,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苏文渊笑着摇摇头,说道:“你不必过于谦虚。科举考试能出现你这样的文章,是国家之幸。不过,老夫还有几个问题,想与你探讨一番。”
林尘恭敬地说道:“苏老请讲,学生洗耳恭听。”
苏文渊说道:“你在文章中提到,要在保障农业的基础上扶持商业发展,这其中涉及到诸多政策的调整与实施。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确保这些政策能真正落地,不出现偏差呢?”
林尘思索片刻,说道:“苏老,学生认为,首先要明确政策的执行主体,加强对官员的培训与监督,确保他们理解政策意图,并能公正、有效地执行。其次,建立反馈机制,及时收集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做出调整。再者,鼓励民间参与监督,让百姓成为政策实施的监督者,这样能更好地保证政策的落实效果。”
苏文渊听后,满意地点点头,说道:“嗯,你考虑得很周全。那关于人才选拔,你主张广开渠道,吸纳民间有一技之长之人进入官场。但如何保证这些人才的品德与操守,避免他们以权谋私呢?”
林尘答道:“苏老,学生以为,在选拔人才时,除了考察其才能,还应注重品德的考核。可以通过乡举里选、邻里评价等方式,了解其日常品行。同时,在人才进入官场后,加强廉政教育,建立严格的监督与惩处机制,一旦发现以权谋私的行为,绝不姑息。”
苏文渊听了林尘的回答,不禁抚掌大笑,说道:“好,好啊!林公子,你不仅才学出众,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也如此深入,实乃国家栋梁之才。”
张凌峰在一旁看着,心中对林尘的认可又多了几分。他说道:“苏老,经您这么一考,更能看出林尘的才学与见识了。看来本官之前确实对他有所偏见。”
苏文渊看着张凌峰,说道:“张大人,科举选拔人才,不应拘泥于出身与传统观念,而应以才学与品德为首要考量。像林尘这样的人才,若因偏见而被埋没,实在可惜。”
张凌峰点头称是,说道:“苏老教诲得是,本官定当铭记于心。”
苏文渊又看向林尘,说道:“林公子,日后若有学术上的困惑,可随时来找老夫。希望你能继续保持这份才学与热情,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林尘感激地说道:“多谢苏老厚爱,学生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此事过后,林尘的才名在科举圈子里越发响亮。他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和据理力争的勇气,不仅赢得了主考官的认可,还得到了大儒苏文渊的赏识。这对他未来的仕途发展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而林尘也深知,这只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与机遇等待着他,他将带着这份期望与责任,继续前行,为国家和百姓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