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 章南明来信
“南明那位长平公主如何?”马超在听完赵四海的回答后,继续追问道。
赵四海闻言,一时没搞清楚马超问话的重点所在,他微微迟疑片刻后说道:
“长平公主今年虽然只有十九岁,却在皇家陆军中拥有绝对权威,她的每一道指令,都能得到迅速而有效的执行……”
马超抬手打断赵四海的讲述,补充解释道:
“我是问她背后是否有人操纵,是否只是他人手中的一个傀儡?”
赵四海依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陷入了短暂的沉思后,才语气坚定的回答道:
“皇上,通过情报部收集的情报分析,长平公主不但天生聪慧,而且做事果敢决决,从不拖泥带水。
每次在遭遇到突然变故时,基本上都能当机立断,做出最正确的决断。
臣在上海医院内养伤的时候,曾接受过长平公主的亲自问诊,她当年只有十三岁,不但思路敏捷、医术精湛,没有一点明国贵族身上的傲慢。
所以臣可以肯定,长平公主绝不是他人的傀儡,而是与您一样,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拼搏,一步一步成就一番霸业的杰出人物。”
“哦!那我就知道她是谁了。”马超眯起眼睛,若有所思的呢喃道。
随即他就快步走到书案前,提笔蘸墨,开始给朱媺娖写回信。
在信中,他质问对方为何一面加大对河套的支持,展现出友好合作的姿态,却又暗中卖武器给清军和欧洲联军,这种两面三刀的做法,其中是否有什么难以示人的图谋?
马超还十分笃定的指出,同为穿越者的那个人,就是南明监国的长平公主。他希望对方能够坦诚相待,不要再有所隐瞒。
他也在信中郑重承诺,只要长平公主能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并且大明国能坚定不移的推行君主立宪制,那他们在媚香楼中的承诺就依然有效。
但前提是进行一场全民公投,使议会、政府、法院三个部门能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并妥善处理好中华帝国与大明帝国之间的所有分歧。
至于他这位中华帝国皇帝,将会在国家步入正轨,双方真正达成互信后,毅然放弃所拥有的一切权力。
而会选择留在河套黄埔军校中,做一名教书育人的先生,将自己的所学传授给年轻的一代。
但他明确表示,蒙古国、中亚国、南越国是独立的盟国,自己不会将其纳入到大明帝国的版图。
只是在双方没有达成完全互信前,他恳请皇家陆军能保持克制,不要与人民军发生正面对抗,尽可能多地拿出诚意来,共同为国家的和平与发展努力。
马超一脸凝重,却又带着些许期待的将书信交给赵四海,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
“四海,这次还要再辛苦你跑一趟,代表我去一趟南京城,将这封信亲手交给长平公主。
拿到她的回信后,便即刻返回,不得有误!”
赵四海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疑惑,轻声问道:
“皇上,您让臣去南京,具体需要做些什么?又或者是当面质询长平公主什么事情?”
马超微微摇头,神秘兮兮的低声说道:
“你此番前去南京,什么都不需要做,也无需多言。
只需将你在南京城中所看到、听到的、以及内心的真实感受,详细回禀于我即可。
但有一点你要切记,一定要仔细看清楚长平公主的模样,找人画下来。”
马超心中虽然已经可以肯定,那位神秘的穿越者就是南京城中的长平公主,可他还无法确定,那位长平公主究竟是不是德王府三管家的远房侄女,又或者是自己所深爱着的朱语嫣。
这诸多的疑问在他心中盘旋,让他迫不及待的想要得到,更多关于长平公主的信息。
处理完这件事情后,马超又将目光投向了西安城,向赵四海询问起城内的具体情况,以及李自成为何没有再次逃跑的隐情。
赵四海清了清嗓子,一脸轻松的回答道:
“皇上,据悉李自成被我人民军击败之后,原本是打算带领军队逃往河南,或者是进入汉中山区暂避锋芒。”
“哦?那为何又没有成行呢?”马超挑眉问道。
“这是因为大顺朝廷内部,为此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李岩、牛金星、刘宗敏等人认为河南富饶,主张前往开封府一带重新建立政权,他们觉得在那里更有利于大顺军的发展。
而田见秀、李过、高一功、袁宗第、刘芳亮等人却有不同的看法。
他们不愿去河南与清军和明军作战,认为应该暂时前往汉中府山区,躲避我人民军的兵锋更为妥当。
等以后和张献忠、马守应等人取得联系后,再想办法进入易守难攻的四川,重新打起闯王的旗号继续作战。
可郝摇旗、刘体纯、马世耀、张鼐、宋献策、顾军恩等人,则主张大顺军坚守西安都城。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才能鼓舞军心士气,让大顺军重振当年的威风。”
马超听完事情经过后,不禁轻声感叹道:
“看来大顺军在一片石战败,仓惶逃离北京城后,内部就已经变得四分五裂。
他李自成逃了一辈子,如今不肯再逃了,那就说明他再也没有了当年的斗志,如今想死在他的都城皇宫里了。”
马超心中很清楚,这一次李自成所面临的形势,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峻。
人民军这次南下兵力超过百万,同时还运来了几百万担粮食,还推行了一项让所有人都为之心动的好政策。
那就是在人民军占领区内,凡是两年没人耕种的田地,都将会被视为无主土地,由中华帝国派驻的官府暂时管理出租。
租种这些土地的百姓,可以享受免租金、免田赋、免劳役一年的优厚待遇,而且只要田地产出粮食达到二百斤以上,那租种的田地就会成为租种者的私有财产。
这项政策一经颁布,当即就在统治区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百姓们对人民军的拥护之情日益高涨。
就连大顺军中的士兵,也对这一政策羡慕不已,不少人动了心思,大批逃兵纷纷投奔人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