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读书人,怎么会逆儒? > 第146章 通文馆的谋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马六甲海峡,就处于这样的状态。

既是不毛之地,也处处充满了机遇。

“马六甲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粮食问题,总不能看暹罗的眼色行事。”廖铭慷慨地提出了意见。

商业来钱,远远比农业快得多。

马六甲港即将成为南洋各种货物的集散地,赚钱完全不成问题。

用赋税向暹罗购买粮食,也是轻而易举之事。

暹罗犯不着与大明为敌。

在大明强大的威慑力下,马六甲获取粮食的途径,也就多了起来。

但身为明人,最擅长的本事,不就是种田吗?

土地不适合耕种,可以进行初步的改造,将部分农田规划出来。

“我观察过马六甲的土地,很不适合耕种。”

“就算改造,也只能满足部分人所需。”

王守敬所称的部分人,大概两三万左右。

而马六甲要改造成十万人居住的城池,才能满足大量船只的补给。

否则一些船队缺乏水手无法得到补给,码头缺乏工人无法进行生产。

廖镛眉头微蹙,追问道:“那能否换一处港口?”

王守敬嘴角含笑,淡然自若道:

“放心,我已经做好了规划。”

“苏门答腊的旧港,土地肥沃很适合耕种。”

“一季种谷,三季收稻。”

“旧港与马六甲也就隔着一片海域,可以相互制衡,以防此地脱离掌控。”

“马六甲摆在朝廷明面上,旧港才是我等经营的重点。”

王守敬没有隐瞒他的目的。

经过方孝孺一案,廖镛、廖铭都深知帝威深重。

天子一怒,流血漂橹。

所谓的家族,都将成为牺牲品。

这种时候,只有自己人才能够相信。

建造一座秘密基地,是众人心照不宣之事。

“不是选好了吕宋吗?”

“许柴佬已经答应,为我等所驱使。”

廖铭长期往返吕宋,为的正是绸缪这件大事。

“吕宋只是一个据点,旧港可作为备选之地。”王守敬沉声道。

“旧港是陈祖义的基地,要彻底扫荡这一股势力,恐怕不太容易。”廖镛忧虑道。

“舰队要获得建文帝的情报,必须横扫陈祖义这一股海盗。”

“双方的会战,不可避免。”

“郑和已向陈祖义释放招安的消息,想必他一定会怦然心动。”

王守敬点到即止。

“郑和要诈陈祖义,将他生擒?”廖镛震惊道。

如果能够成功,的确省时省力。

“不错,有这个打算。”

“旧港的梁道明、施进卿,也是明人的领袖之一。”

“尹庆正拉拢他们,为我大明所用。”

“如果一切顺利,陈祖义的根基被断,必然插翅难逃。”

王守敬透漏了一些情报。

作为副使,他没有亲自参与,却也收集到了有用的情报。

“那太好了。”

“陈祖义一灭,明军再趁势扶持旧港的头领,即可控制一片领域。”

廖铭振奋不已。

他有绝对的把握,能够架空旧港的头领。

毕竟大明的海贸,都在市舶司的控制之下,南洋都是廖铭负责管理。

只要驱之以利,何愁旧港的头领不心动?

如果他不听话,也可尽早除之,换上一个听话的人。

朝廷还能查证不成?

一个小小的安南,都可以将王室斩尽杀绝篡位。

更别提马六甲、苏门答腊旧港这些极其偏僻的地方了。

“别急。”

“现在行事,容易落下把柄。”

“郑和可是陛下的心腹,不会任由我等胡作非为。”

“现在当稳住局势,等舰队返航再说。”

王守敬目光如炬,没有急于一时。

明军舰队立下威严以后,明人在南洋的地位,一定会攀升。

到时候廖铭可以操作的空间,也就得到了提升。

“此举只是为了让大家有一个退路,没必要如此热衷。”

“通文馆不是为了谋反,真正的事业,还是在中原。”

王守敬担心廖家兄弟忘了根本,意味深长地提醒了两句。

“明白。”廖镛、廖铭异口同声道。

“我在宁波府任职的时间,恐怕不会太久。”

“到时候南洋的事业,就交给你二人了。”

“朝廷稳定了云南沐家和安南以后,陛下一定会北征。”

“宁波府、市舶司,以及整个南方,都只是为北伐输血而存在。”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朝廷将重心北移后,保住南方的发展成果。”

“北平是陛下的龙兴之地,朝廷迁都北平,只是时间问题。”

“如此一来,朝廷为了省心,很可能再次提出禁海。”

“能否冲破枷锁,还要看我们的努力。”

王守敬琢磨着大明的发展,将未来的局势,分析了一遍。

大明最大的威胁,来自元蒙余孽、游牧民族。

这是共识。

开海面临的问题,实在太多了,处理起来很麻烦。

一个宁波府,就能够让朱棣头疼不已。

更别提继续开放泉州、广州这些地区了。

“这一次,绝对不能让郑和完成心愿。”

“哪怕陈祖义的舰队破灭了,也不能让他找到任何关于建文帝的消息。”

王守敬和廖铭相视一眼,会心一笑。

“这件事,交给我去办,一定妥当。”廖铭坚定道。

朝廷对南洋的探索,不能止步于此。

朱棣很有野心。

必须利用好他的野心!

否则他一走,到了“仁宣之治”时期,王守敬真没把握推动大明的扩张。

别看朱高炽、朱瞻基这两父子打仗很猛,做事果断、干练。

开疆拓土,和他们几乎扯不上关系。

届时,大明将转向内部的发展,对外的长矛,全部折断。

这不是王守敬愿意看到的景象!

畏畏缩缩,不能为子孙后代留福的王朝,不值得王守敬肝脑涂地。

满清很脏,却比大明天多了东三省、蒙古、西域、乌思藏这些领地。

这是王守敬所不能接受的!

儒家框架、南方官僚都是阻碍。

朱棣若是不能成功,朱高炽、朱瞻基都很难进行突破了。

王守敬和廖镛、廖铭、沈开来畅谈良久,确定了通文馆发展的道路。

以后南洋将成为他们后花园!

也是一种生存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