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脚步,一刻也不曾停息。
两年多之后,又是一个秋后时节。
初秋的这天夜里,徐海韬这样说道:“昭婷啊,首先,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你的付出,有目共睹。在此,我谨表谢意……”
赵昭婷暗自嘀咕着:这位徐大哥啊,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呢?确实,最近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跟随着你,也做了一些事情。只是,你是主力,是引领者,是负责人,而我呢,则是跟在一旁,起着某种协助的作用!既然是这样,我又如何敢自居有功呢?你这样说,表面上是要为我表功,而实际上,只怕是要加码吧?再说,为了兴复大业,我尽一点绵薄之力,实属正常……
“为了光复大业,昭婷自当恪尽职守,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赵昭婷以退为进。
徐海韬微微一笑:“这两年以来,在武汉这一带地方,对于如何分化、争取新军,我们的工作,也算是初见成效了吧?对此,对于你的功劳,总部还是看在眼里的……”
尽管依然有着一些套话的成分,不过,赵昭婷听了,心里如糖似蜜,依然很受用。停了一会儿,她试着这样说道:“本人如果还有做得不到位之处,尚请批评指正,以利于以后的工作。”
凝神片刻之后,徐海韬缓缓地说道:“嗯,是这样的。武汉这一带的工作,已经开了个好头,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至于有太多太大的困难了。如此一来,如果留在这儿的骨干太多,反而容易人浮于事。因此,我想着,另外找一个地方,开辟出一个新天地。对于这个提议,到时,总部是不会有什么异议的……”
赵昭婷暗自寻思道:徐海韬,你所说的话语,意思应该就是,另到一个地方,继续从事类似的工作。你的提议,总部是不会反对的,是通得过的。说起来,你徐海韬也算有点老资格的了,眼下正缺人,又正是用人之际,你自然可以另找发展之处了。哦,你是不是怕我不愿意跟着去,或是怕别人说你拈轻怕重,才跟我扯了那么多……
“若有需要差遣之处,昭婷愿意跟随左右……”赵昭婷这样表态道。
点了点头之后,徐海韬这样说道:“如今,这一带地方,留下小玲子和牟煜明压阵,也就差不多了。我,我的意思是,要尽快到金陵去,尽快地打开那儿的局面……”
赵昭婷心头一震:徐海韬,绕了这么大的一个圈儿,你总算切入正题了。若是单从个人情感的角度,你未必愿意回金陵城吧?而从大局出发,这金陵城又是非拿下不可的!你,你是担心我不想跟随你吗?
“据我所知,”赵昭婷斟酌着字句,“这个金陵城,是整个江南地区的中心之所在,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因此,只要总部需要,昭婷随时愿意听从差遣……”
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徐海韬淡淡地说道:“要说此行的目的与意义,无论是用什么样的言语来形容,都不算过分。只是,由于关系重大,又,又涉及到某些关键的人物,因此,昭婷啊,若是缺少你,另派谁去,只怕都不好使……”
“他,他就是赵仲儒?”赵昭婷冲口而出。
赵昭婷本来就是秀外慧中,聪颖过人。当徐海韬兜圈子之时,她的思路,就开始往生父那方面想了。是啊,如果只是普通的另换一个地方工作,徐海韬有必要如此弯来绕去吗?
“嗯,赵仲儒赵先生,确实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对象……”徐海韬依然是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
“你,你们想干什么?”赵昭婷忍不住这样问道。
这几年,随着阅历的增长,对于盟会成员的某些极端做法,她也是有所了解的。此时此刻,她突然想起,不管是公仇还是私恨,徐海韬真有心的话,就算他不亲自出手,只怕赵仲儒也难逃一劫。毕竟是父女情深,在这种情况之下,她自然是要开口问个清楚了。
“这件事情嘛,倒是一言难尽……”徐海韬说着,把嘴巴凑到对方耳边,低声说了好一阵子。
赵昭婷屏住呼吸,凝神静听着,脸上的表情,也像过山车一般,高低上下,起伏不定。
“嗯,要说这是一笔账,”赵昭婷喃喃低语着,“也自有道理吧?只是,只怕,只怕这样的一笔账,也是不容易算得那么清楚的吧?”
“不过,不管怎么样,秋天到了,有些账,总是要算一下的。”徐海韬这样回应道。
三天之后,向小玲子、牟煜明交代完相关工作之后,赵昭婷、徐海韬启程前往金陵城。
这数百公里的水路,有的是时间,于是,在好几个时辰里,凝望着那茫茫一片的江面,赵昭婷的思绪,也随着那浩浩江水,沉浮奔涌着:四年多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原本我也以为,既然离开了那个家,回不回去,都无所谓了。不曾想到,为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这一次,还是非回去不可的了!
是啊,有些账,不管你愿不愿意去想,都会在那里的,也迟早是要算的。
这世上的事情,真的就是那么的一言难尽。
当初,就是因为赵仲儒执迷于科举,才导致我和徐海韬望眼欲穿,想见一面而不可得。好几年之后,我和徐海韬却为了另外的某个重要使命,要回去跟他摊牌了。原本,赵大亨是强势的一方,然而,几年之后,见到曾经的穷小子徐海韬,他还是那么道貌岸然吗?人说“后生可畏”,见面的那一瞬间,他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感慨呢?如果真的是“悔不当初”了,那么,接下来的商谈,会不会就顺利一点了呢?
当然,现在,我还只是往好的方面想,万一到了那时,赵大亨依然固执己见,我行我素,不为所动的话,那又如何呢?我和徐海韬都很清楚,他背后的靠山,是大有来头的。如果过不了这一关,接下来的事情,又从何谈起呢?或许,我们只是属于有潜力的一方,未来是属于我们的。然而,目前的世道,能够想到未来的,又有多少人呢?更多的人,只看眼前。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呢?
据说,商人最为看重的,是利益,那么,我们跟赵大亨商谈,最大的一枚筹码,又将会是什么呢?
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时常洋溢在心头的,就是类似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想法。我们这样想,也这样做了。于是,武汉三镇的军营一带,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一开始,还是极为艰难的。一方面,就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想要找个地方立足,就已经是颇为困难的了。更何况,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并不是在这儿求职谋生,而是鼓动宣传。说简单一点,就是如何把那些思想,化作涓涓细流,流淌到那些军士心里去。
有人写字的时候,在笔画、框架的安排上,把那个“兵”,写成了“丘八”,并以此来揶揄那些兵士。其实,这些新军,大体上也是认识几个字的,不至于那么不堪。
这一切,又该从何说起呢?
按照我的猜测,既然是新军,与当初的绿营什么的,还是有所区别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新式枪械替代了传统的长毛大刀。既然是新式武器,对于文化素质,自然就要有所要求了。当然,如果报名入伍的人较多,征召之时,军营方面自然就会想到,该如何择优录用了。这所谓的“择优”,除了看基本的身体素质,另一个方面,那就是要看一下文化底子了。
试想一下,那些带队伍的中下层军官,如果能够选择的话,自然也会倾向于,选择一些有点文化底子的新兵。要不然,这样的队伍,就会很难带的了。一个新兵,如果连口令和军纪都听不懂,你还能指望他在军营里站稳脚跟吗?
从这个角度看,这些新军,由于都有一点文化底子,沟通起来,倒是没有太多的障碍了。因此,我们的工作,也算是有着某些突破口的了。可以跟他们交流一下思想,听听他们的呼声。可以向他们推荐阅读一些新式书报,以期待着他们,对于时局,多一点了解。对于那些文化功底稍好一点的,弄一些文艺、文学上的社团,也是可以考虑一下的。甚至,就算是那些识字有限的新兵,我们对于他们的争取,就可以从代写家书做起。总而言之,最初的那几个月,尽管我们也在感慨着“万事开头难”,不过,由于目标明确,只要能够找到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突破口,我们就会充分地加以利用,从而展开工作。
要说这一切,看似不很复杂,也很少会有那种如负千斤的感觉,然而,真正行动起来,依然是很艰难的。在那种时候,每当一筹莫展,或是要打退堂鼓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秋瑾来。
这一切,又该怎么说呢?
秋瑾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揭开了这个现实。说得更确切一点,现实之中最为残酷而严峻的一面。试想一下,敌手的军队到来之际,我方如果能够严阵以待,将对手击退的话,秋瑾又何至于受制于人呢?显而易见,军事实力上的巨大悬殊,才是酿成这位巾帼英雄悲剧的根源。
当时,我方不仅不能打退敌军,甚至,连顺利撤走都是一个问题。秋瑾不想连累自己的战友和手下。她待在原处,其中的一个原因应该就是,为战友的出逃,争取到了一点儿时间。而那些来自官衙的爪牙,这一趟出行,主要就是,能够缉拿其中的某个或某些首要人物,就可以交差了。因此,当时,对于其他的人员,他们其实并不是非要全部缉拿的。我这样想,倒不是觉得,敌手也有心慈手软之时。我决不会为敌手开脱,我真正想说的,主要就是,敌手也有着色厉内荏的一面。对于他们来说,只要能够交差,另一些事情,也可以留待以后的。
从秋瑾殉难这件事情,我想得最多的,主要还是军事方面的原因。斯人已逝,作为后人,只是说上几句“继承遗志”云云,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就算你真有心要“继承遗志”,那么,你又打算如何个“继承”法呢?也就是说,你的具体方案,具体行动,又体现在哪儿呢?一句空话,说到底也只是一阵青烟,起不了什么作用的。
这个清廷,就算你把它比作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然而,光是凭几句空话,依然无法让它倒塌的。由此想来,我们才会想到,要采取军事上的进攻。秋瑾的殉难,对我们最大的启示,也就在这儿了。
因此,以后的日子里,在转化新军之时,每当遇到困难,甚至是觉得很无助,很绝望的时候,想着要不要放弃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秋瑾来。是啊,如果这一次我们放弃了,那么,对于后来人来说,他们就要从零开始。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所要付出的代价,只会更大。
现如今,我们总算可以稍稍松一口气了,毕竟,我们所做的那些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于是,此时此刻,我和徐海韬才有可能分身,前往金陵城,开始新的征程。这数百天的时间,尽管艰难,不过,我们总算熬过来了。甚至,我们都可以为此而感到骄傲。
当然,这样的“骄傲”,并不意味着我们将因此而沾沾自喜,裹足不前。相反,对于前路,这更是某种激励与鞭策。以后,再遇到挫折与困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这样提醒自己:一开始,那样的一条路,不是更为艰难吗?最艰苦的一段路,都已经走过来了。因此,以后的日子里,再大的风雨,再苦的逆境,我们都将视作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