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别人那儿,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面对着秋瑾的高风亮节、义无反顾,分明就可以映衬出我们内心的卑怯与渺小来?
以秋瑾为镜子,我们又能领悟、感受到什么呢?
那古轩亭口,这么多天以来,一直都伫立着,伫立在那儿,她,她有着自己的呼唤与期待……
次年暮春,赵昭婷和徐海韬,会同小玲子与牟煜明,启程前往浙江绍兴。
走在闹市区,跟着熙熙攘攘的人流,一行四人来到了那丁字路口。抬头看时,赫然就是“古轩亭口”四个行楷大字。到了先烈的殉难之处,四人的心情,也就越发地沉重起来。
先是暗自查看好一阵子,确信无人盯着己方之后,赵昭婷等人才放下心来,只想着要确认一下鉴湖女侠秋瑾当时的殉难之处,再好好地凭吊、缅怀一番。
刚走了几步,赵昭婷眼前一亮:一大束红白相间的海棠花,赫然摆放在一片空地上。
赵昭婷心里一动:不用再找了,秋瑾写过《秋海棠》,这位前来祭奠的有心人,胆大心细,就特意带了一大束海棠花来。
再四处张望了一番,确实,无人注视着己方四人。
赵昭婷暗自寻思道:其实,就算有官府的密探环伺一侧,那又如何?从古至今,有哪一条律令规定,不能到刑场祭奠受刑者的?我们小心谨慎,只是因为,我们本身,有可能就在官府缉拿的名单上。
一般情况之下,官府处决犯人,会选在“午时三刻”。此时此刻,阳光高照,阳气最盛!然而,到了秋瑾之时,却是全然不同的了!那时,正是凌晨四时,天都还没亮!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大白天,在闹市区怕有人劫法场?
还是,这些刽子手,他们的内心,就极为胆怯,他们都怕见到阳光,于是就选在了天亮之前?
嗯,黑夜里,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也不用担心围观的人说闲话。原本那种“杀一儆百”的心理,哪儿去了呢?能够让官府如此不自信的,到目前为止,秋瑾还是第一个!
一路上,我们一直都在感慨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那些身处闹市区的人们,整天忙于生计,还有谁记得为他们献出生命的鉴湖女侠秋瑾呢?如果人心都如此冷漠无情、麻木不仁,那么,那些仁人志士的呐喊、抗争、付出、牺牲,意义又何在呢?
此时此刻,这一大束海棠花,总算给了我们几分慰藉!确实,这样的一束花,那花瓣也只是稍稍卷了些,花下的叶片,依然是青翠欲滴:不难想象,它放在这儿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天!还有人记得秋瑾,还有人想着要前来缅怀先烈,这一切,都在表明,明天,还是可以期待的:
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淡浅一丛浓。
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
秋瑾吟咏过海棠花,这位有心人就拿了一大束海棠花来缅怀她,甚至可以算是知己了。后来者无惧权势,不惜以身犯险,秋瑾泉下有知,也当欣慰不已了吧?
这是一条丁字路,再往前,就是水码头了。这儿不是十字路口,这样的路口,是可以一直往下走的。秋瑾的路,匆匆地到了尽头。但愿,但愿以后,能够有更多的人再记起她。
今天的事情,也就到此为止了吧?
我们缅怀先烈,不仅仅是为了寄托哀思与愁绪。更重要的是,要沿着前人的脚步,奋然前行。
点燃香烛,在那束海棠花附近祭拜一番之后,一行四人起身离去。
走到一个较为偏远的地方之后,赵昭婷这样说道:“对于下一步的行动,我们,我们是不是要有所考虑了呢?”
徐海韬字斟句酌道:“这些日子,我,我也想了很多。我们,我们那么多次起义,为什么都会失败呢?一方面,主要是我们人手有限,实力有限,而且,往往还是仓促起事。此外,就是对手武力较为强大,而且,多半还是训练有素的新军,战斗力相当不错……”
“嗯,这件事情,我也想过。”赵昭婷接过话语,“大致说来,甲午战争之后,清廷就开始想着编练新军了。最初,主要是集中在京津一带,这几年,南方各省,所练出的新军,也是相当可观的了。人家在朝,而且是正规军,而我们呢,人数有限,平时的习练,并不充分,要想战而胜之,相当的艰难……”
“哦,如此说来,我们,我们倒是要想点办法,渗透到新军里面去。也就是说,要尽可能把他们争取过来,为我所用……”
“哦,这个主意好!”那牟煜明接过话。
“军队?如果能够掌握军队,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小玲子高兴地说道。
再商议一番之后,这一行四人,对掌控新军的意义,又多了几分认识。
确立起这样一条思路之后,一行四人,又就相关细节,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商议。
再过半个时辰,一行四人决定先返回京口。
一路上,赵昭婷暗自寻思道:这一趟绍兴之行,尽管只是为了缅怀故人,然而,它更是一个新征程的起点。前面的一条路,秋瑾未能走到尽头,对于我们这些后来者,则应该继承先烈的遗志,继续前行。这,才是对秋瑾最好的告慰,最好的缅怀,最好的纪念。
另外的一个收获,自然就是,痛定思痛,对于以后的行动,我们有了更为明确的想法。以前,我们懂得“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然而,那只是一个模糊而笼统的看法。是啊,光是感慨对手的强大,并没有多大的意思。那一句“师夷长技以制夷”,也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多学习、借鉴对手的长处,然后,在以后的对阵中,战而胜之。这条思路,应该是蛮不错的了。我们对于敌手,是不能抱有什么侥幸心理的。总想着对手软弱、昏庸、不堪一击,哪有那么好的事情呢?就算是行将就木,对手也不会轻易地退出历史舞台的。
祭奠先烈,是为了更好的前行,是为了继承先烈的遗志,是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着。
于是,此次绍兴之行之后,对于我们来说,这样一条更为广阔的崭新的大道,就展现在眼前了。
嗯,要相信,没有哪一条路,会是白走的。而我们目前所走过的这些路,也是如此。决定前往绍兴的时候,一路上,给人的感觉就是,太多的人,都是忙于生计。那种时候,你就会觉得,真要跟他们讲什么民权,那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而到了绍兴,路过那些闹市区的时候,你就会多增几分感慨:这些人所想的,也就是一日三餐;而且,他们早已经习惯于眼前的这种生活了。也就是说,从思想上看,他们已经麻木不仁了。首先,还不是该不该有所改变的问题;而是,他们的心思,就从来没想过要改变。他们觉得,从祖辈、父辈,一直到自己这一辈,都是这样的。既然以前的人都这样走过来了,那么,到了自己这一代人,接着走下去,也就可以了。都是这样的,不用再去耗费什么心思了:这种麻木、守旧的心理,就像一把枷锁,完全把他们束缚了。
“哀莫大于心死”,是啊,从时令上看,早就是暖意融融的暮春时节了。而我的心里,却感受到了一阵阵彻骨的寒意!直到,看到那一束海棠花之后,我的心里,才看到了一丝希望。
“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这样的诗句,应该就是秋瑾内心的真实写照了吧?要说“不借春光力”,固然能够说明,诗人那种矢志不渝的决心和勇气。只是,就凭自身的力量,真的就足够了吗?
现实所给出的答案,应该是很明显的。诗人最终还是斗不过那些“晚风”,抱憾而去。是啊,到目前为止,邪恶的势力,还是较为强大的。而新兴的力量,则是较为弱小。每一次起事,我们所能够召集起来的人马,又有多少呢?由此看来,“几度开来斗晚风”这一句,如果用来形容某种不屈不挠的斗志,确实是值得肯定的。
不过,那“几度”一词,似乎又意味着,每一次跟“晚风”相斗,海棠花一方,依然处于下风。如果从起事的角度来说,也就意味着挫折与失败了。那所谓的“晚风”,似乎一直都是在那儿的。而海棠花呢,则是几度开放。每一次开放的背后,不是也伴随着上一次的枯萎吗?
或许,我这样理解、解说那些诗句,是有点离谱,是不得要领的了。然而,如果联系到现实,却不能不承认,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举义,依然处于低潮,处于下风。因此,甚至也不妨这样说,如果撇开诗句中的那些微言大义,我们还是要很清楚地看到,前面的道路,依然是极为漫长而艰难的。对此,一定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由此一来,那一束海棠花,确实让人心头一暖。
这样的“心头一暖”,自然就是因为,我们也想到了,自己并不是在孤军作战。除了志同道合者,一些盟友,应该也是也是存在的。
对于这一点,我深感欣慰。
或许,这一切,就像在茫茫夜幕之中,看到了一丝光亮。这样的一丝光亮,如点点星光,又像是一只萤火虫的亮光。这样的亮光,虽然微弱,看不了多远,不过,依然是弥足珍贵的。
那么,接下来要做点什么,那才是最为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这一行四人,就此展开了交流和讨论。最终,我们得出结论,要想出一点办法来,要想着能不能掌控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这种想法,还是前所未有的。
或许,这也就是“吃一堑长一智”吧?
从秋瑾起事的角度来看,如果我方的军事力量更为强大些,又何至于为对手所包围呢?我方的力量足够强大了,就是主动出击,将那些官衙直接围困起来,聚而歼之,也不是不可能啊!
是啊,人家都是洋枪洋炮了,我方又有些什么呢?我方的枪支弹药,都是比较少的。而且,人数有限,训练水平也不足。我方一直处于地下,不能公开露面。因此,作战能力,也是得不到保证的。总而言之,就是,目前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形,是长时间以来就形成的。要想得到根本上的改观,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不过,能够想到这一点,也是蛮不错的了。
至少,对于现实,我们的认识,已经较为清醒的。
接下来的事情,那就是,如何改变,如何做到扬长避短,如何才能够克敌制胜?这样的一条思路,还是相当可贵的啊!
于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如何影响、掌控新军,就成了重中之重。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将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
大的方向,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接下来,就是要沿着这样的一个方向,不断地前行。至此,我们的目标,也就越发明显了。此前的一段时间,我们也算是东奔西走的了,然而,由于方向不明确,就显得有点盲目了。至于所收到的效果,也是不明显的。那种感觉,就是劳而无功,一无所获。
直到,那一束海棠花的出现,才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我们的灵感,也由此而来。
军事力量上的对比,其中的差距,是如此的明显。对于这一点,我们都是很清楚的。不过,此前,我们只是看到了差距,对于如何改变,却拿不出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来。
没有办法,那就只能延续着此前的悲剧与失败。
然而,这一次,应该有所不同了,因为,我们想到了新军。
当然,这还只是一个目标。真要做到这一步,我们所要走的路,依然是极为艰难而漫长的。首先,那些军士,他们自认为,自己所领的军饷,来自于官府。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提升他们的认识,为我们所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