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农业上的杰出贡献,熙宁帝还值得称颂的方面,那肯定逃不过医疗事业和基础教育这两块了!
我们可以从很多史料记载中看出,熙宁帝本身就是一个医术非常高超的大夫,尤其是在针灸和妇科产科方面,她很有研究,并颇有建树。
由熙宁帝自己着的《太玄针法》和《女科辩证》等的几本医书,到如今仍是我国中医针灸学习和妇产科学习的学生的必学内容。
在熙宁帝时期,她大力推行了惠民医疗的建设,当时达到了各州府必有惠民医术学堂,各郡县必有东西南北四个惠民医馆的地步。
在此之前,除了大户人家、统治阶级有请平安脉的说法,在百姓当中,其实基本上是没有预防医疗的这种说法的。
但惠民医馆不止在百姓生病之时会进行惠民医疗,也会每年给自己负责区域的各郡县和周围乡村百姓让大夫请一次平安脉,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体检。
这样就可以帮助百姓早日发现自己身体的情况,提前发现,提早防治。因为这项政策的实施,大大地改善了民间百姓的身体健康情况,让熙宁帝统治时期,民间百姓的平均寿命得到了极大的延长,比之前大概多了有5-7年。
还有就是在女性产子的方面,熙宁帝也做了极大的突破性贡献。
熙宁帝特别关心孕产妇的问题,特意要求在惠民医馆里面设了孕产馆。每个怀孕的妇人,都要在孕产馆建档。
自怀孕之后,每个月都可以来孕产馆进行免费的产检,根据产妇的情况,孕产馆的大夫会适当调整孕妇的饮食运动。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孕妇在孕期出现的各种问题。
而孕产馆还会对负责区域的稳婆定期进行培训,教授她们专业的接生知识,还会定期考核。考核通过会发考核通过凭证。只有有凭证的稳婆,才有给产妇接生的资格。
这样也就大大地保证了稳婆的专业性,让产妇在生产中出现意外的概率大大地降低了。
还有产后,孕产馆也会定期在产妇生产半月、一月、三月、半年,上门给产妇进行身体检查。
这样三重保障下,产妇难产、婴儿夭折的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之前的大概三成降到了不到半成。这也为沐朝的人口发展打下了坚固的基础!”秦乐一又指着第二个展柜中临摹的惠民医馆和孕产馆的图开口。
“还有就是基础教育这一块,熙宁帝在未登基之前,就在自己的领地之内下令各州府在各郡县建立基础学堂。
令百姓家中,但凡有8-12岁适龄孩童者,皆可免费去基础学堂学习三年。期间还为每个学子发放笔墨还包每日一餐的饭食。
三年之后,会对每个学子进行考核,优秀者还可申请去往更高级的学院学习。其他的也可以选择去学习一门技术。
说实话,这两项政策对国家的财政压力在初期是比较大的。
也幸好熙宁帝本人还颇具商业头脑,自己偷偷还建立了商队跑商,还开发了不少赚钱的项目,还以官方的名义在各地建立了许多的商业区。国家自身的赚钱呢自己比较强。
不然以熙宁帝轻徭薄赋的执政理念,每年收上来的税收都不够她折腾这么多事的!”秦乐一说到这里,也忍不住笑了出来。
“没错,熙宁帝的文治之中,虽然其他方面也很出色,但农业、医疗和教育,无疑是非常值得拿出来讲的三项。
这三项对后世的影响和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在这方面,熙宁帝可谓是做到了先代帝王从没做到过的!”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
“可是我听说熙宁帝和自己的舅舅乱伦,所以她的女儿也就是后来的昭惠帝才姓秦。那护国公秦恒才一生未娶。皆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私情,却在明面上没有办法正大光明在一起,所以才这样。
熙宁帝从原本的金姓改姓秦,就是为了遮掩此事!”这个时候,一个男生忽然在边上开口。
“胡说八道!”还没等老师说什么,秦乐一忽然脸色一冷,不悦地瞪了那男同学一眼。
“野史中是有这样的记载,但这其实是毫无根据的。
且不说熙宁帝可是大权在握、文治武功的实权开国皇帝啊。她想和谁在一起,哪怕是自己亲舅舅,又有谁真的能阻止她呢?更何况护国公只是名义上的秦家养子,实际上并没有进秦家族谱,他们真在一起,也是根本没问题的。熙宁帝也不是那种为了一些无伤大雅的名声委屈自己的人!
就熙宁帝可是皇帝啊!她生下的孩子,怎么可能跟男方姓,还来个欲盖弥彰呢?那只可能跟着自己姓啊!”秦乐一有些无语地又看了那男生一眼。
“那,那不是熙宁帝自己搞出改姓这事的么!她自己做这种事,那大家不就是猜测么……”那男生被秦乐一看的脸都红了,却还是有些不服气地嘟囔了几句。
“熙宁帝改姓,根据各方面的资料综合下来,应该是有多方面的考量的。
一来熙宁帝年幼丧父丧母,父家已经没有亲人了,从小是在秦家长大的,她从情感上是认可自己是秦家人的。
二来是因为她那时候正在推行女子可以和男子一样,继承家业,科举为官的制度。
而在那个时代,姓氏就是代表传承的重大标志。许多人认为女儿不是自己家的人,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以后女儿生的孩子不是跟自家姓的!
熙宁帝选择改姓母姓,有很大可能是在带头向天下所有人表示,人可以选择跟父姓,也可以选择跟母姓,女子是和男子一样的。这是出于政治上的一种考量!
可能还会有其他的原因。但总体来说,熙宁帝是出于那时的社会环境下,因为诸多的原因才为自己改姓的,但里面的原因绝不可能是因为那风月之事!”秦乐一斩钉截铁地开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