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回张家村,还是一个月前春耕的时候。
宋芫在村里还有十亩地,也没种别的,全都种了小麦水稻,如今麦苗青青,稻秧也已插好,看起来一片生机盎然,长势十分喜人。
马车到家门口停下,牛婶在里面听到动静,急忙撩起围裙擦了擦手,边往院子里走,边问道:“是小宋他们回来了?”
院子里的梅娘扶着腰,肚子微微隆起,脸上挂着温柔的笑意:“娘,是小宋家的马车,应该是他们回来了。”
“我过去瞧瞧,你帮我看一下锅里的菜,别烧糊了。”牛婶说着,加快了脚步。
梅娘应了一声:“好嘞,娘,您慢点。”
牛婶到了门口,正好看到宋芫和宋争渡下了马车。
而宋晚舟、丫丫和徐悦三个小姑娘从后面的马车上下来。
宋晚舟蹦蹦跳跳地跑到牛婶身边,挽住她的胳膊:“牛婶,我们可想您啦,一路上就盼着快点回来呢。”
“你这丫头就会哄我,要是真想婶子,怎么不常回来看看?”
“我这不忙着嘛。”宋晚舟吐了吐舌头,俏皮地说道,“不过一有空,我们就回来啦。”
牛婶笑着摸了摸宋晚舟的头,又看向丫丫,顿时心疼道:“丫丫,你这孩子怎么又瘦了些,是不是不好好吃饭?”
“这哪里瘦了,分明是长个子了。”宋芫赶紧往丫丫头上比划了下,“婶,你看,都高长了这么多。”
“这一长高可不就是显瘦了吗。”
牛婶看着确实是长高了许多,便放下心来,拉着丫丫的手,慈爱地说:“长高了好,长高了好。”
“要是有什么想吃的,尽管跟婶子说,婶子给你做。”
丫丫微微点头,轻声说道:“谢谢婶,我都好,不挑食的。”
宋芫嗅到对面牛家飘出来的炒菜香味,笑了:“婶,你先去忙你的,我们先进屋把东西放下,这次回来还要住这些日子,有的是时间好好唠嗑唠嗑。”
乾坤二人已提前将屋子收拾妥当,连床铺都铺好了。
而宋晚舟和丫丫住的厢房是牛婶帮忙打扫的,毕竟乾坤都是男子,如今宋晚舟长大了,有些事情不方便。
这一回到家,宋晚舟这里走走,那里瞧瞧,感慨道:“还是家里好啊。”
宋芫戳穿她的话:“少在这儿装模作样,在庄子上玩得不是挺开心的吗?”
宋晚舟嘟起嘴,反驳道:“那不一样嘛!庄子上再好玩,也没有家里的亲切感。”
午时吃过饭,歇了歇,宋晚舟问丫丫:“我要去荷花家,你去不去?”
丫丫摇了摇头,轻声说道:“姐姐,我不去了,我想在院子里练会儿剑,好久没好好活动了。”
宋晚舟有些无奈地耸耸肩,“好吧,那你小心点,别累着自己。”
说完,便蹦蹦跳跳地就出了门。
“宋晚舟。”宋芫也刚要出门,一眼就瞧见宋晚舟的背影,于是喊住了她,“你上哪儿去?”
“上荷花家。”宋晚舟怀里还抱着一木盒子,“我答应了荷花,要给她带城里的胭脂水粉呢。”
行叭。
宋芫也正好有事跟村长商量,他带上宋争渡往村长家走去。
到了村长家,便见村长拄着拐杖在院子里喂鸡,瞧见宋芫和宋争渡进来,笑着招呼道:“小宋啊,还有二林也回来了,快进来快进来。”
宋芫和宋争渡走进院子,宋芫说道:“村长,我们这次回来一是给爹娘上香,二是有件事儿要跟你商量。”
“啥事?你说,只要老头子我能帮上忙的,肯定不含糊。”村长放下手中的鸡食,拄着拐杖走到一旁的石凳坐下,示意宋芫和宋争渡也坐下。
“我想在村里办个学堂,让村里的孩子们都能有机会读书识字。”
宋芫的话音刚落,村长愣了一下,随即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小宋,你说的是真的?要在咱们村办学堂?”
宋芫点点头,神色认真:“是的,村长。咱们村的孩子大多没机会读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我想着,既然二林中了秀才……”
“二林中了秀才?!”正在屋里偷听的葛氏忍不住惊呼出声,随即意识到失态,忙捂住了嘴,可还是被院子里的人听到了。
村长脸色一沉,喝道:“葛氏,你在门后鬼鬼祟祟做什么?”
葛氏缩了缩脖子,磨磨蹭蹭地从屋里走了出来,脸上堆着不自然的笑:“爹,我就听到你们说的事儿,好奇罢了。”
村长哼了一声:“好奇也不能在这儿偷听,没个规矩!”
宋芫看了葛氏一眼,没多计较,继续说道:“村长,咱们接着再说学堂的事,学堂办成后,这样一来,村里的孩子们也能有个出路,不至于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村长激动得手都有些颤抖,连连点头:“好啊!好啊!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他们村这么多年,都没几个人识字的。
要上学只能去镇上,路途遥远不说,费用也高,村里没几家能负担得起,所以大多孩子都只能在家务农。
要是真能办个学堂,那可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啊!
而宋芫的想法也很简单,他家宋争渡日后总是要走仕途的,这名声自然是要早早积累。
办个学堂,既能帮助村里的孩子们,也能为宋争渡积累些好名声,日后在官场上也能多些助力。
“你放心,村里一定全力支持你办这学堂!”村长说着,还激动地拍了拍大腿。
“村里还有些闲置的地,咱们可以选一块好地方,盖几间屋子做学堂。至于先生嘛……”
“先生的事儿,我这边会想办法,另外费用的话,我可以承担大部分,但我有一个要求。”宋芫说到这,故意停顿了下来。
村长赶紧表示道:“小宋你尽管说,老头子我肯定答应。”
宋芫便说:“这学堂既然是为村里孩子办的,那不论家境贫富,都要有机会入学。”
“家境稍好的,适当交点束修,家里实在困难的,便全免学费,绝不能因为钱的事儿,让孩子们失去读书的机会。”
村长抚着胡须,连连称是:“应该的,应该的!”
接着便听宋芫又说:“不论男娃女娃,都应该一视同仁,有进学堂读书的机会。”
村长一听,差点连胡须都捋断了,他略带为难地看着宋芫,缓缓开口道:“小宋啊,你说让男娃读书,这大伙都没啥意见,可女娃……”
“咱这村子祖祖辈辈的规矩,女娃都是在家学些针线女红,以后好嫁人过日子,读书识字对她们来说,好像没太大用处啊。”
宋芫淡淡看了村长一眼,咬死不改口:“既然是我出资办学堂,那就该由我说了算,女娃又如何?同样是村里的孩子,也该有受教育的权利。”
村长张了张嘴,还想再劝,却被宋芫抬手打断:“村长,您就别再劝了。我主意已定,要是因为这个条件不能办学堂,那我也没办法。”
村长皱着眉头,神色有些纠结。
这时,一直没说话的宋争渡开口了:“村长,我大哥也是为了村里好。女娃读书识字,不仅能开阔眼界,还能更好地教导下一代。”
“您想想,一个有学识的母亲,教出来的孩子能差吗?”
村长听了宋争渡的话,仍有些犹豫。
村长年岁已高,思想难免有些保守,一下子很难转变过来,对宋芫提出的这种要求也实在难以理解。
他虽知道宋家宠女娃,连二丫丫丫两个女娃都能参与祭祀,可让女娃也入学堂读书,这在他看来还是太过超前了。
毕竟在村长的观念里,女娃的归宿是相夫教子,而不是像男娃一样读书识字、出人头地。
这时宋芫又说:“村长,你甭担心,咱也不是说非得女娃读四书五经,毕竟女娃又不能考科举,只是教她们识些字,算账什么的,以后也好帮衬家里的生计。”
听了宋芫的话,村长这才放心下来,只要不是教写诗作画、舞文弄墨走那文人雅士的路,只是让女娃识些字、会算账,将来能把家里操持得更好,那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最终,村长点了点头,说道:“行,那就按你说的办。”
一旁的葛氏眼睛滴溜溜地转,这时,葛氏又凑了上来,脸上堆满了讨好的笑:“小宋啊,你看我家小豪从小就机灵,这学堂要是办起来,可一定要让他第一个入学呀。”
宋芫道:“只要小豪符合入学条件,自然是可以来上学的。这学堂是为村里所有孩子办的,只要是愿意读书的孩子,我们都欢迎。”
葛氏听了,脸上的笑容更盛了:“那是那是,我家小豪肯定愿意读书,以后说不定还能像二林一样中个秀才呢。”
村长在一旁皱了皱眉头,对葛氏说道:“大江媳妇,你先别在这儿瞎掺和,小宋他们还有事要商量呢,你先回屋去。”
葛氏撇了撇嘴,但还是不敢违抗公爹的话,只好不情愿地回屋去了。
等葛氏走后,宋芫和村长又继续商量起学堂的事情。
没注意到葛氏悄悄从后门溜了出去。
葛氏显然是个藏不住事儿的,她心里惦记着宋争渡中了秀才的事,想着这可是个大新闻,得赶紧告诉村里的人。
葛氏一路小跑,逢人就说:“你们知道吗?二林中秀才了!”
“啥?二林中秀才了?!我记得他好像还不满十四岁,咋就考中秀才了?”
其它村民也纷纷围了上来,脸上满是惊讶和质疑。
“大江媳妇,你说的可是真的?”
“当然是真的,我亲耳听到的!”葛氏拍着胸脯保证,脸上满是得意,仿佛中秀才的是她家孩子。
“我的老天爷嘞,这可了不得了!咱村里是要出个神童啊!”
“二林那孩子,我看着他长大,没想到这么有出息!”
“十四岁就中秀才,这可真是祖上积德啊!”
“宋家这下可真是光宗耀祖了!”
“以后说不定还能考个举人、进士呢!”
连当初村长家的张季青中秀才时,都没这么热闹。
张季青可是读了十几年书才考上的,二林这年纪轻轻就中了,实在是让人惊讶。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
消息传得飞快,不一会儿,整个村子都知道了宋争渡中秀才的事情。
葛氏被村民们围在中间,像只傲首阔步的公鸡,越发得意忘形。
她眉飞色舞地讲述着自己在村长家听到的消息,时不时还添油加醋一番,引得村民们连连惊叹。
“哎呀,二林这孩子,从小就聪明,我就说他将来肯定有出息!”一个村民拍着大腿说道。
“可不是嘛,宋家真是祖坟冒青烟了,出了这么个有出息的娃!”另一个村民附和道。
葛氏见大家如此热情,心里更是得意,继续说道:“你们知道吗?小宋还要在村里办学堂呢!以后咱们村的孩子都能读书识字了!”
“真的?那可太好了!”村民们一听,顿时兴奋起来。
“小宋真是为咱们村做了件大好事啊!”
“是啊,以后咱们的孩子也能像二林一样有出息了!”
葛氏见大家这么高兴,心里也有些飘飘然,仿佛这学堂是她办的一样。
她得意洋洋地说道:“那可不,我家小豪肯定第一个去上学,以后说不定也能中个秀才呢!”
村民们听了,纷纷点头称是,心里也开始盘算着自家孩子上学的事。
就在村民们议论纷纷的时候,宋芫和宋争渡已经和村长商量好了学堂的具体事宜。
除了选址和费用等问题,宋芫还提出在学堂里设个奖励机制。
对于那些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孩子,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像是笔墨纸砚,甚至还有书籍。
村长自然表示支持,他巴不得宋芫能把学堂办得越好,对村里孩子越有利。
两人又聊了些细节,才从村长家离开。
这刚一出门,就看到一群村民围了过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恭喜的话。
“小宋啊,二林这孩子中秀才,真是给咱村争脸!”
“还有你要办学堂,这可是大功德!”
宋芫嘴角一抽,谁这么大嘴巴,把他们和村长商量的事传得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