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新月社里,李斯年和徐智摩发表的诗歌质量最高,数量也不少。他们二人算是新诗领域的佼佼者了。因此,在一篇评论文章中将他们二人并称为“诗月双杰”之后,这个名号就逐渐传开了。
“诗”代表他们的诗作,“月”既指新月社,也寓意着他们的诗作如同明月般皎洁、高雅。“双杰”则表示他们在诗作上的杰出成就和并列的地位。
接着,李斯年又说道:“明天在北大的红楼我们有这星期的聚会活动,你们两个有时间的话可以来参加。”
没想到李斯年会主动邀请她们两个人参加新月社的聚会活动,刘和珍和杨德群都感到十分兴奋和荣幸,连连向李斯年道谢。
“新月社”成立以后,活动比以前更加正规了。现在必须是注册的社员或者是几个组织者专门邀请的人才能参加聚会活动。如果像以前那样随便参加的话,人数就太多了,不利于活动组织和开展。
孙小姐见李斯年与刘和珍、杨德群两位学生对于诗歌的讨论异常热烈,便一直静静地站在旁边,没有插话。她是学习哲学出身,对于文学创作兴趣不大,不过李斯年的那首《断章》却曾给她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为了避免冷落了她,同样在一旁等待李斯年的李雅琳主动与她攀谈起来。
起初,孙小姐以为李雅琳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直到李斯年抽空为她们相互介绍,她才惊讶地发现,这位比自己还要年轻漂亮、时尚靓丽的女生竟然是李斯年的妻子。
孙小姐对李斯年这么早就结婚感到意外,更让她惊讶的是,他的妻子竟然还是一名学生。直到李雅琳提到他们两人是从小就订婚的,孙小姐才恍然大悟。
在与李雅琳的交谈中,孙小姐发现她颇有学识,谈吐不凡,也算是一名才女了,与李斯年再次见面之前的那点小心思也就彻底烟消云散了。
等到李斯年与刘和珍、杨德群两位同学的讨论结束后,孙小姐才有机会与他商量演讲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她最后确定道:“李教授,那时间就定在周六下午两点吧,地点在我们女高师的大礼堂。到时候我会让这两位同学来带你过去。”
“好的。”李斯年爽快地答应道,“孙小姐,现在已经是午饭时间了。我们一别半年了,我请你和这两位同学一起去吃午饭吧。”
孙小姐推脱了一番,最终还是欣然接受了邀请。
午饭后,李斯年又带着他的两位学生来到了《京报》报社。
前两天他就该来这里的,但因为带白景琦去米国使馆而耽搁了。昨天又因为招待芥川先生而没有成行,结果就是他负责审阅的稿件堆积如山。
幸好有沈从文和白敬业帮忙进行初审,已经筛查了一遍那些良莠不齐的稿子,否则堆积的稿件只会更多。
李斯年坐下后,便开始了他的工作。他本身的文学功底并不深厚,只是凭借着才思敏捷和时常灵光一闪的天赋,他才得以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
因此,李斯年即使很忙也会抽出时间来报社审稿,他将审稿工作视为一个学习的过程。
除非是那些实在不堪入目的稿件,否则他都会细细地阅读一番,仔细找出作者行文的优缺点。
有时候,遇到他喜欢的题材,但文章质量又尚未达到发表的标准,他还喜欢写信给作者,与作者探讨文章的得失,这同时也是他自己学习提升的一个过程。
李斯年审阅的这些稿件大多来自新人作者,那些已经成名的作家通常都有自己的固定编辑和投稿渠道,只有这些新人作者才会四处投稿,碰碰运气,期望能够遇到自己的伯乐。
就像上次,李斯年遇到了朱自清所写的那篇《背影》。作为新人编辑的他,也算是撞到了大运。
事后,李斯年才知道,朱自清也是北大哲学系的毕业生,和胡学长、饶孟侃、陈西滢等人都熟识。
在大学期间,他就已经是个有名的才子,只是当时他的作品主要都是诗歌。近半年来,朱自清的创作方向才逐渐转向散文。
他写完《背影》之后,手头恰好有《京报》的联系方式,就顺手将文章投了过来,这才被李斯年发掘。之后,李斯年还特地写信与他交流创作经验,并向他约稿。
李斯年翻阅了半天稿件,终于碰到了一篇他喜欢的文章,是一篇短篇小说,只有四千多字。
小说的标题叫《小铃儿》,故事背景设定在北京,讲述了一个聪明可爱、品学兼优的小学生小铃儿(本名德森)的故事。
小铃儿的父亲在战争中阵亡,家里只剩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他由于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连续多年被推举为年级级长。
某一天,小铃儿偶然从先生那里得到一张李鸿章的画片,这激发起他浓重的爱国情绪。他决心长大后要打倭国,为父亲报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小铃儿约了几个同学一起“弄一个会”,准备强身健体,互相练习打架。
不久之后,这几个小伙伴袭击了从“北街洋教堂”里出来的外国神职人员的孩子。此事一出,学校无奈之下把小铃儿和他的小伙伴们除了名。
小说的情节相对较为简单,没有太多复杂的情节转折和冲突设置,读起来有些单调乏味。但是,其现实主义风格的写法和富有地方色彩的“京腔儿京味儿”,还是吸引了李斯年。
他认真阅读了两遍,然后开始分析起其中的优劣之处来。
分析完之后,李斯年又叫来了沈从文,想要考教这个弟子一番,并教他一些小说创作的方法。
李斯年问道:“《小铃儿》这篇小说你看过吧?感觉写得如何?”
沈从文初涉写作领域,尚未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然而,受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的影响,他目前创作的散文和小说都围绕着湘西生活这一主题,描绘了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属于典型的乡村文化类型。
这与《小铃儿》中展现的城市小市民的生活情景存在一些格格不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