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匈奴在河南一带的失败之后,匈奴剩余的部队也是向北后撤到了北河(今乌加河)。
战役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14年的春季,秦军的部队,在这个时候,也已经修整好了。
林键在这个时候,也是和蒙恬进行了一番商讨。
在会议上,蒙恬说。
“目前,我军经过修整,战斗力都已恢复。
我军也已收复了河南之地,匈奴方面,因为畏惧我军的兵威,也正在向北逃遁。
但是, 我认为,匈奴刚刚撤出河南地,他们心中肯定不甘心,他们也许会迅速组织起部队,向我军发起反扑。
所以,我认为,我军现在,应该先发制人,趁匈奴还没有完全形成战斗力的时候,再次发起攻势。”
众位将军们,在听完一把手的发言之后。
那是,就算他说的是错的,都要说是对的。
也就纷纷同意了,而作为二把手的林键,那自然也同意了。
林键自然也知道,匈奴面对这个自己好不容易拿下的地盘,现在就失去了,那心中肯定是非常不甘心的。
所以,从军事角度上来说,这一波的攻势,是不可避免的。
而至于要怎么打这一波攻势呢?
此次的作战计划,是这样的。
秦军继续率军,渡过北河,向阴山和贺兰山,寻找匈奴的主力,并寻机歼灭。
这,就是此次战役的作战方案。
当然,这两个方面的军团,依旧是由蒙恬,和林键二人分兵进行进攻。
经过去年的战斗,林键也是知道了。
匈奴,是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如果和他们比试骑兵的话,那现在的秦国,肯定是比不上的。
你以为的步兵军阵,是像网上那些电影那样,只要骑兵一冲锋,步兵军阵立马就崩溃,然后扭转战局。
但实际上是,真实的情况是。
哪怕是重骑兵,面对形成战斗力的军阵,都没有任何的办法。
而匈奴呢,重骑兵就别想了,他们的骑兵,大多数都是轻骑兵。
而轻骑兵,想要对完整的军阵产生威胁,可以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可以说,此次战役,那就是在一路平推。
匈奴肯定也知道,跟秦军进行正面交战,胜率几乎为0,所以也只能是撤退。
在春季到来之前,匈奴的头目,头曼单于,也是在这个时候集结自己参与的部队,准备预谋着再次向南,发起进攻。
但是,秦军呢!则是预判了他接下来的行动,提前,向匈奴,发起了进攻。
匈奴并没有意识到,秦军接下来的行动,竟然会如此迅速。
匈奴方面,面对秦军的这一波“偷袭”,也是措不及手。
再加上,秦军,无论是从兵力,还是从武器装备上,都是要远胜匈奴的。
所以,匈奴,自然是无法抵挡秦军的攻势。
于是,在秦军强劲的攻势下,匈奴军不敌,连连后退。
而秦军,则是节节胜利,给予了匈奴沉重的打击。
最后,匈奴也是被迫退出了阴山和贺兰山高地,北撤七百余里,退到阴山以北的漠南一带。
秦军在这个时候,也是完成了战略目标,成功的收复了河南地。
而接下来,秦始皇也是为了稳固这里统治,也是在这里设置了九原郡,置三十四县,并下令,迁3万户到河南地,去开发河南地区。
当然,迁移这些人,我想,应该不止是去开发河南地。
我想,秦始皇,应该还是为了建造那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那个举世闻名的工程,做准备吧!
至此,秦对匈奴之战的第一阶段结束,接下来,将要进入第二个阶段。
而这第二个阶段,不是打仗。
而是修长城。
说起长城,在中国,那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其中,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也是相当的有名。
当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估计大家应该都知道。
长城的修筑,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战国时期,那些位于边境的国家,也修了长城,以此来防御外族入侵。
而此次修的长城,也是将过去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一条从临洮(甘肃岷县)一直到辽东碣石的万里长城。
这条长城,对于抵御匈奴的骚扰,保障内地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然,秦始皇也不傻,并不会直接再修一座。
但是,这也极大的消耗了秦国的实力。
因为后勤的运输,非常的困难。
于是,为了节约修长城的成本,秦始皇决定,在修驰道的基础上,再次修建一条秦直道。秦朝时期的驰道 作者在前面也说了,秦直道是在公元前212年修的。
但对匈奴的战争,早在公元前214年就结束了,接下来的,就是修长城了。
而修长城,不仅需要人,还要材料、粮食之类的。
又根据古代运粮,10几袋,运到前线的只有1袋的情况,这种成本,你想想吧!
而这些粮食和人从哪里来,还不是从百姓的身上来的。
可以说,秦始皇每修一座大工程,所需要在百姓身上吸的血,就越多。
你就算是要吸百姓血,也要进行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吧!
但始皇,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他不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叫做 。
“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