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福区,隶属湖南省长沙市,位于长沙市区北部,傍湘江下游东岸,处浏阳河、湘江汇合之东南端,东面与长沙县接壤,南面与天心区、芙蓉区接壤;西面与岳麓区隔河相望;北面与长沙县、望城区为界,总面积188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全区下辖16个街道,区人民政府驻芙蓉北路街道。 [4]截至2023年,全区常住人口88.21万人。 [17]
开福区因千年古刹开福寺而得名,是“楚汉名城”和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湘绣的发源地。拥有开福寺、潮宗古街、省博物馆、市“三馆一厅”、沙坪湘绣博物馆、世界之窗、海底世界等旅游景点及国防科大、湘雅医院等科研院所,还有湖南广电集团、湖南出版集团、湖南报业集团等文化骨干企业,是“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的核心集结地。 [16]
2023年,开福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4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亿元,同比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161.7亿元,同比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1071.2亿元,同比增长3.9%。全区三次产业结构为0.1∶13.1∶86.8。
长沙建市之前,城北一带属长沙县治理。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长沙市划分为4个区,城北属第四区,成立于6月25日,设湘春路烈士祠,辖4坊、16保,330甲,户,人,13平方公里。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长沙市政区坊保甲4级制改为镇(乡)保甲三级制,第四区改名为兴汉镇。11月文夕大火后,长沙市被撤销,仅恢复长沙县城北、城南两镇,兴汉镇属城北镇管辖。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恢复长沙市后,城区恢复城北镇。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城北镇公所改为城北区公所。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月),镇乡改区,长沙市分为内四区、外四区,城北区划出一部分至外四区的文艺区和会春区,辖区限中山路以北、兴汉门以南、经武门以西至湘江河边这一狭长地带。
开福区
1949年8月,城北区辖11保、193甲。9月,成立城北区区公所,基层组织仍沿用保甲制。
1951年9月,建立城北区人民政府。
1952年11月,开展民主建政运动,设立7个街道人民代表会议办事处。
1953年8月,会春区文昌阁居委会及唐家巷、德雅村南部划入城北区。城北区增加上大垅、文昌阁两街道。
开福区标准地图(2张)
1954年9月,撤消街道人民代表会议办事处,设立9个街道办事处,为区政府派出机构。
1955年,改区人民政府为人民委员会,区名去掉“城”字。
1958年,北区辖民主东街、文昌阁、炮队坪、上大垅、三公里、北站路6街道。
1960年,全市实行人民公社化,北区改称清水塘人民公社,将郊区的伍黑路、综合农场并入,辖上大垅、炮队坪、三公里、红色及伍黑路分社(万年红公社会春乡地域),综合农场(原洪山乡地域)。
1961年,又复名城北区。9月,撤销城市人民公社,恢复所辖街道。
1962年,市人民政府决定恢复郊区,伍黑路分社、综合农场划归郊区。
1964年7月,新设浏阳河路街道办事处,全区共辖6个街道。
1968年,改区人民委员会为区革命委员会,各街道相应改为革命领导小组。
1980年11月,恢复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