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7章 频道对接
“王爷,不知你可听说过应烛这个词?”在为杨羽耀和贺乾清呈上农科院产蜂蜜酒后,张之栋问道。
“嗯,据我了解。应烛是一种灵虫,往往是御虫修第一次驯养会选择的灵虫。因此此虫不仅忠心,还能协助饲主更好地驯养其他的灵虫。”杨羽耀答道。
若是要对御虫道这种修行法有所了解,基本上都绕不开张之栋所提及的,名叫“应烛”的灵虫。
据相关书籍上记载,应烛在外形上有些类似于萤火虫,但这种小灵虫不是只有尾巴发光,而是全身都散发着如同烛火一般暖橙色的光芒,夜里飞起来还会在身后拖出长长一条橙色的两带。并会如筝弦波动之声。
据传,古时曾有一架名筝其名为“应天”,所发出的声音令人拍案叫绝。甚至因此引发了血腥的争夺,而此筝在人们的抢夺中不知所踪。
直到有一日,一名樵夫在常去的山涧听到了悦耳的筝鸣,好奇何人会在这山涧演奏,便顺着声音过去查看。他没有看到任何一个人,只看到了一群奇特的发光的小虫在一架破损的筝上面飞舞,发出如同筝弦拨动之声。
这樵夫将破损的筝拾起,那些小虫并未攻击他,而是迅速地散去了。樵夫将破损的筝带到了山下,打算当柴火烧。正巧遇到了身为当地知名乐师的他的老客户来买柴火。看到了这架破筝,并看出了它的不凡。于是买下了它,还从樵夫那里知晓了发现这筝的经过。
这乐师买下破筝本是想试着看能不能修复一下这看起来很名贵的筝,却发现无从下手。于是便将这筝带去向他的师父请教。而他的师父,更是当年曾参与过争夺名筝“应天”的人,一眼就看出了这便是那把失踪了的名筝。
然而纵然他们师徒合力将此筝修复回原样,“应天”却怎么也发不出曾经那令人叫绝的金石之声了。如同人丢了魂,只剩一个空躯壳一般。
这师徒二人便拜托那樵夫带他们去到发现“应天”的地方,也见到了那些会发出筝鸣声的小虫,那声音真就如同师父曾经听过的“应天”完好时能奏出的声音一样。于是这些人便相信“应天”的声音成了精,化作了如同烛火一般的小虫,便将这种小虫取名“应烛”。
至于应烛是如何成为御虫修的首选,那又是另外一个很漫长的故事了。
“不错,于御虫修而言,应烛便是最好的助手。”
杨羽耀了解到的关于应烛的传说没有说,只说了一点关于应烛与御虫修的关系,而这个回答对于张之栋来说,已经足够了。他点了点头,并做了个有些奇怪的手势,随后便又一只发着烛光的小虫出现,围绕着他飞行。这便是他们要讨论的灵虫“应烛”。
“应烛曾是一种在夏国的山涧十分常见的灵虫,我师尊就养了许多的应烛。但按照我师尊这一脉的规矩,自己驯养的第一只应烛必须是捕获野生的。”
“养殖的应烛基本可以视作已经认主。直接转送,这些应烛是不会听从新主人的。但如果是自己将野生的应烛驯服认主后,有这么一个应烛在,再接受被赠予的应烛,那些应烛便能够认新主人了。”
“因此在我修行到可以开始正式学习如何御虫后,师尊带着我去山里抓野生的应烛。然而我们翻了几座山几座岭,几乎把夏国大半的山都爬过了,才勉强找到了一只应烛。于是那只应烛,便成为了我的第一只应烛。”
“然而应烛的消失令我的师尊感到疑惑不解,而我年少时同去山涧游玩小住,也曾见过漫天应烛在水边飞舞,奏响奇妙的乐曲。于是师尊便带我对此进行了研究。而后我们发现,应烛的消失,竟与一种被称为‘大鼓王’的螽斯有关。”
“众所周知,螽斯是会吃肉的,而产自多泊国的这种大鼓王螽斯,更是吃肉吃得很凶。曾经有段时间,夏国的权贵们非常热衷于养这种颜色艳丽的大螽斯,但当这些螽斯缺胳膊断腿不好看了,便直接将它们遗弃,于是夏国的很多山里,出现了很多这种大鼓王螽斯。”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吧?大鼓王螽斯虽然大,但确实是普通的虫子,却在被遗弃到夏国的山涧后,因为和应烛的食性极为相似,食量又特别大,导致应烛因为找不到充足的食物而纷纷饿死。由此,我意识到了这些不属于原本地方的生灵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危害。”
“而这之后,我更是从其他许多方面了解到了这种问题。因此我打算为此撰写书,让更多人了解到这种情况。”张之栋说道,而后用满怀期待的目光看向杨羽耀。“王爷你是我所遇到第一个也有如此看法的,我可否更深入地了解您对此事的看法?”
“……不得不说,这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莫名其妙地被张之栋“采访”起来的杨羽耀沉思了片刻后,在贺乾清向他投来饶有兴趣的目光中开口道。
“于生物而言,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其他的一些生命形态,生存的就是在争夺资源。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塑造生物,生物亦改变环境,最终在某一区域内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这种情况下,可以视作这里的环境可以给某种生物提供恰好或少有盈余的资源。”
“因此当某种外来者如果能够在新的环境存活下来,并达到一定的规模,就会打破这种平衡,从而发生链式反应。起先是某一种生物受到明显的影响,之后大概率还会有其他本土生物也会受到影响,这样的此消彼长,是有可能在未来达到新的平衡的。”
“但如果从人的视角去看待这样的改变,便有可能看到对于人有利的事物,比如蜜蜂和应烛受这种影响而趋于消亡。而新的平衡太遥远,并且对人不一定有利。因此可以判定为危害。”
“而且这种危害,往往因人而起。是人的行为促使了这些生物移动到了它们本可能不会去到的地方,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但主观地去这么做是会带来一定的利益的,就算只是为了养着玩,也依旧如此。用来装这些生物的容器,养殖所用到的食物、肥料,会让一些人能够因可以提供这些而钱财。更不用说还有那些本就有着高价值可以改善人们伙食或可应用到其他一些方面的生物了。”
“所以……王爷您觉得,不应当阻止这种情况?”张之栋听完杨羽耀这一段话,虽也觉得有理,但又觉得不应如此。这些说来说去说到底,还是在斟酌“利”的大小。真若是无利可图,谁会费心机这么做呢?
只是这让一些人获利的同时,必然让另一些人的利益受损。虽说就算不涉及这个问题,但凡有得利者势必有利益受损者,张之栋还是希望,若有可以两全其美的法子该多好。
“我认为,这是关键在管,而不是在禁。”杨羽耀答道,他不确定,在没有受到那个世界的普遍认知的影响下,张之栋能否能理解他的意思,不过他会尽量去解释,但他不求张之栋能够立刻理解。
就算是那个世界,也不是全部人都会有这样的认知。甚至还会有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故意装聋作哑,否认这些认知的正确性的人存在。
“管,即是要管理人们不可随意带外来生物进入,对需要引进的生物做评估,推测其对本地环境是否会造成危害。还要对外来生物进行隔离,流出进行严格管制。比如尽量避免活体生物进入非特定环境,禁止随意弃置淘汰等。”
“以此来在通过这些生物获得利益的同时,尽量减少对本地环境的影响。嗯……”杨羽耀说到这里,便没有再继续说下去。因为他注意到张之栋陷入了沉思,目前暂时不知道他是如何看待和思考杨羽耀讲的这些话题的。
“也就是如同治水一般堵不如疏,就是要事先规定这‘水’当怎么走。可对?”贺乾清在一旁听完杨羽耀的话,呡了一口这夏国农业科学学院产的蜂蜜酒后开口问道。
“嗯,是的。”杨羽耀点了点头,随后以一种谨慎的目光,用他那双金色的眸子注视着贺乾清手中的酒杯,“不错,酒劲很温和,口感也绵柔,更像蜂蜜水,但稍稍发酵令其品尝起来更加醇香。小耀你可放心地尝尝。”
贺乾清自然晓得自家道侣对酒的兴趣一直不是很大,但酒量很不错。一般除了应酬,也就偶尔陪他小酌几杯。并且,杨羽耀对酒的口味,其实相当的敏锐。因此现在的杨羽耀在接触新的酒时,很少会贸然尝试,而是会等其他人喝过后悄悄观察的反应再做决定。
但若是率先尝试的人是贺乾清,杨羽耀便不会是观察,而是直接询问贺乾清看法。贺乾清将这视作自家道侣对自己的信任,因此十分乐意当那个体验的先行者。
“好。”有贺乾清的肯定,杨羽耀放心下来,终于拿起他的那杯蜂蜜酒尝了一口,确实度数很低,更像是含酒精饮料,而且不知是不是用的是枇杷蜜酿的缘故,带着些许淡淡的枇杷香味。若是能稳定这个口味,杨羽耀觉得,应当已经可以作为产品进行出售了。
“我真未想到,王爷对这事已经思考到了这种程度了。”沉思了好一会儿的张之栋重新开口道,“您所想到的层次,远比我想到的要深太多了。我真想与您再细细探讨一番。不过今次还是先继续我们的原定事项吧,不知王爷可否愿意与我之后再谈谈这个话题?”
“用迅联聊的话,倒是无妨。”杨羽耀答道,张之栋能够接受这种观点,在杨羽耀看来是好事。杨羽耀觉得这生物入侵问题是可以尽早预防的,资源越多样化对人类整个群体来说都是有大益处的,张之栋是这方面的先行开悟者。杨羽耀认为可以多给予他一些支持。
“甚好甚好。”张之栋高兴地说道,随后问起了杨羽耀和贺乾清对蜂蜜酒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