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便到了麟德二年,历经三朝的于志宁去世了。于志宁字仲谧,是京兆高陵人。
在隋朝末世年间,他放弃了官职返回家乡,后带领乡里在长春宫迎接唐高祖李渊进入关中,之后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征战。
到了贞观三年,他连续升迁为中书侍郎、散骑常侍。于志宁曾经力排众议,认为凉武昭王并非王业的起源,不能作为李唐王朝七庙的始祖,而应该是远祖。
他还劝谏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不能让功臣世袭刺史,这会破坏长久的安定,这些意见都被李世民采纳了。
他担任太子左庶子,多次规劝太子李承乾,当李承乾失败时,只有他得到了赦免。李治被立为皇太子时,于志宁仍然担任太子左庶子。不久后,他被提升为侍中。
在永徽年间,他被加封为光禄大夫,以黎阳县公的身份晋升为燕国公,并负责监督国史的编纂。
当时有人诬告太尉长孙无忌谋反,李治下令立即处决,于志宁上书说这个告发不属实,并建议执行死刑应该等到秋天,他的上书被李治采纳。
后来,于志宁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兼任太子少师、太子太傅。
永徽六年,高宗废黜了王皇后,长孙无忌等人反对,于志宁不敢发表意见,因为被认为是长孙无忌的党羽,被贬为荣州刺史,后来又转任华州刺史。
他去世时高寿七十八岁。于志宁曾参与修订礼仪、编纂历史,以及撰写法令格式、《五经义疏》、《新修本草》等。他着有《谏苑》三十卷,《于志宁文集》四十卷。
于志宁是大唐一位在政治、教育、学术上都有显着成就的人物,早年果决,但晚年却是不喜争斗,安于自保而远离朝堂争斗。
吐蕃造反复国之事终是传到了朝堂之内。这一消息还是吐蕃来使求见才得以被武曌得知。
麟德二年吐蕃又遣使入朝,请与吐谷浑复修和好,并请在河源赤水放牧畜群。赤水本吐谷浑之地,吐蕃之请,表面为和亲,实则要求唐朝承认其对吐谷浑的兼并,因此,高宗不允吐蕃之请。
吐蕃使者没有多说什么,只说河源赤水之地的水草肥美,放着也是浪费。吐蕃使者的话让武曌震怒,想着便要发兵去攻打吐蕃。
但是其后与诸位将领一商议,便知这仗打不得。虽说仗打不了,但是这狠可得记上。
闰三月,弓月和疏勒两个地区联合吐蕃一起攻打了于阗。唐朝为了援助于阗,先后派遣了西域都护高贤、西州都督崔知辩以及曹继叔率领军队前往救援,最终大败了敌人。
但是,大唐的军队却也无力追赶并劫灭敌人,扩大战果。只因大唐此时派不出更多的军队来守卫获得的战果。
与其派几个兵占领土地,而后被重新聚集的敌人再占回去,倒不如就此收手,带着大胜的战果回去邀功来得实际些。
这便是大唐目前的实际情况,由于人口大量流失,大唐已经不足以建立足够强大的军队,维护如此广阔的疆域。
而且,由于朝廷更加注重朝堂的争斗,渐渐开始更加重视文臣,而使武将与军队的待遇都落于下风。
其后数月,大唐平安无事,就连以前一直泛滥的黄河与长江都没在汛期祸害周边。这一现象自然是被众位马屁精在朝堂上吹嘘成圣人的功德。
于是,武曌建议李治泰山封禅,李治应允。
在麟德三年,李治进行了封禅泰山的仪式,这是唐朝皇帝首次进行封禅。
曾经的唐高祖因为谦虚而辞让,不允许封禅。唐太宗起初因为担心劳民伤财,也不允许封禅。
但在贞观十五年和二十一年,太宗曾两次下诏计划次年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但因为“有星孛于太微”或海啸等原因而停止。
麟德元年七月,高宗下诏宣布计划在三年内内泰山举行封禅。麟德二年,高宗和武后从东都洛阳出发前往泰山。
随行的文武官员、士兵以及仪仗和法器的队伍连绵百里,沿途设立营帐。当时大唐的威名远播,四方各国的首领都来朝见并随行。
其中包括于阗、波斯、天竺、罽宾、乌苌、昆仑等首领和随从,他们的帐篷和牛羊驼马遍布道路。
当时连续几年都是丰收,米价非常便宜,斗米只需五钱,豆麦甚至不需要在市场上出售。
与历史上的几次封禅相比,此次封禅可谓历来帝王封禅中最为盛大的一次。
麟德三年正月一日,高宗在泰山进行了封仪。三日,在社首进行了禅仪。武后请求参与献祭,因此,所有六宫内外的命妇在献祭时,以及祭拜地祗梁甫时,都以武后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
到了五日,高宗皇帝驾临朝觐坛,接受了文武百官的朝贺。随后,皇帝宣布了大赦天下的命令,并且更改了年号为“乾封”。
这次突然地改元,倒不是武曌出的主意,而是李治有意为之。早前武曌改元,弄了个麟德的年号。
这一年号并不为李治所喜欢,现在有了借口,李治当然要好好地用起来。“乾封”这年号,字面上的意思便是天封,与封禅正好契合。
武曌虽然心里有所不满,但是却也无法反驳。
李治感觉自己终于胜了一回武曌,心情大好之下,便下令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被赐予了提升一个爵位等级的荣誉,而四品以下的官员则被提升了一级官阶。
在此之前,官阶的晋升并不是随意增加的,而是根据官员的功绩和考核成绩来逐步晋升的。晋升到五品或三品的时候,还需要上奏给皇帝,由皇帝决定是否可以晋升。
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有了一种普遍的官阶晋升方式,到了晚期,穿着绯色的官员在朝廷中已经非常普遍了。
如此随意滥发官爵,对于李治来说是爽了,收到各级官员无比真诚的献媚与赞颂之词,但是对于大唐今后的治理,却是一剂毒药。
归途之上,李义府突然急症发作暴毙。得知此事的武曌非常惋惜,言其有翊赞之功。
车驾继续从泰山出发,李治从泰山封禅回来后的第十四天,到达了曲阜并拜访了孔子庙,追赠孔子以“太师”的称号,并增建了庙宇,用少牢进行了祭祀。
同时,他还免除了孔子后代褒圣侯孔德伦的子孙的赋税和劳役。
唐朝将老子李耳视为始祖,皇帝自称是老子的后代,因此特别尊崇老子。武德七年,高祖皇帝特别前往终南山拜谒老子庙。贞观十一年,太宗皇帝下令,老子的名位和称号应当排在佛教之前。
乾封元年正月十六日,李治从泰山封禅回来,到达亳州,参拜了老君庙,并提升老子的尊号为“太上玄元皇帝”。
他还下令建立祠堂,并在每个庙宇中设置官员进行管理,并将老子庙所在地的谷阳县改名为真源县,免除了该县内宗姓一年的租税和劳役。
李治同时信仰佛道两教,曾为玄奘撰写《述圣记》。在乾封元年正月,他下令在兖州建立紫云、仙鹤、万岁三座道观,以及封峦、非烟、重轮三座佛寺。
他还下令在全国各地的州郡各建立一座道观和佛寺,并各度化七名僧侣或道士。在他的统治期间,大约有四千座寺院,僧尼人数达到六万人。
唐朝初期使用的是开元通宝钱,但后来私铸钱币的现象逐渐增多,导致劣质钱币泛滥。
显庆五年,李治曾经下令用一个好钱换回五个劣质钱,以回收劣质钱币,但由于民间认为对于劣质钱的估价过低,私下里仍然保留着劣质钱,等待官方禁令的放松。
李治便又下令用一个好钱换回两个劣质钱,但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乾封元年五月,李治下令改铸了新钱,命名为“乾封泉宝”。此钱直径一寸,重二铢六分。
当时规定新钱一个相当于旧钱十个,新旧货币并行流通。但由于新钱的定价过高,人们更倾向于收藏旧钱,导致商业交易受阻,粮食和布匹的价格上涨。
新钱的设计中,“乾”字在上方,“封”字在左侧,与开元通宝的读法不同,因此,第二年正月,高宗皇帝下令废止新钱,继续使用开元通宝,而“乾封泉宝”使用不到一年就被废除了。
这样的货币改革,其实还不如不改。如此做派,只会让朝廷的威信丧失,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与物价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