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妥了正事,郭嵩焘问及湘军旧友、家乡故事。
得知故人安好,家乡平安,郭嵩焘不无伤感地说道:
“当年,涤帅创办湘军,带动多少风流人物。
罗山、璞山、季高、沅甫、厚庵、迪庵诸公,皆应时而起,书生带兵,搏击功名,短短几年间,竟有白身至督抚者。
“只不过,诚如古人所说,其兴也勃焉,甚亡也忽焉。
革命军甫一发动总攻,湘军便如一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大厦,轰然倒塌。
大家死的死,降的降,三十万湘军,不到半年时间便损失殆尽。”
这番话,也引起了彭玉麟的伤感。
不过,他一向关心民间疾苦,并不看重个人的得失,甚至对湘军的失败也不是特别痛惜。
彭玉麟引用了刘禹锡的诗,说道:“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湘军已经不复存在了,未来是中华帝国的时代。
中国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我们都要积极向前。”
这就有些劝降的意思了。
郭嵩焘绝顶聪明,自然听得出彭玉麟话外之意。
不过,他并不想轻率地背弃满清,归顺中华帝国。
第一,郭嵩焘也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中进士,点翰林,儒家名节观念还是很重的。
第二,肃顺极为信任郭嵩焘,堪称是言听计从。
清军征服朝鲜、设朝鲜为行省、将朝鲜分为三个部分,皆出自郭嵩焘的谋划。
肃顺略作修改,便呈请咸丰,照计落实。
郭嵩焘留在满清,主张多得实行,有宁作鸡头、不作凤尾的意味。
他并未接彭玉麟的话,反而问道:“雪琴,湘军大将归降帝国后,真的得到了重用?听你的意思,晟武皇帝很信任你?”
彭玉麟笑笑,答道:“晟武皇帝用人,与元太祖成吉思汗颇有相似之处,都能大胆起用降将。
所不同的是,帝国军政制度先进,文化制度更为包容。
皇帝虽用降将,但必先对其教育改造,待其融通感化之后,再赋予大权。
“湘军不同于一般的军队,大将多出自书生,百战之余,经验丰富。
愿意投降的湘军大将,大多得到重用。
譬如,左季高、曾沅甫,都得以出任革命军野战步兵师长。
杨厚庵出任海军陆战队四支队支队长。
“晟武皇帝本想让我到海军舰队任职,但我自知不懂蒸汽战舰,更不懂铁甲舰,便坚辞不受。
皇帝授我‘长江巡阅使’之职,许我专折奏事,纠弹沿江军政不法情状。”
郭嵩焘听过之后,不免黯然神伤。
他的湘军朋友们,死去的保全了名节,活着的大部分到帝国国民政府、革命军任职。
很显然,帝国朝气勃勃,日后极有可能统一中国,彭玉麟等湘军旧友在帝国很有前途。
反倒是,湘军一灭,郭嵩焘失去了靠山,在清廷处境尴尬,很多政敌暗中弹劾他。
要不是肃顺力挺他,咸丰又深知他的为人,说不定郭嵩焘早就有不测之祸了。
彭玉麟仿佛看出了他的故虑,说道:“筠仙,当今世上,晟武皇帝所创的‘杨学’为第一显学,洋务为第一要务。
晟武皇帝曾论及洋务人才,说满清幅员辽阔,只有三个人懂得洋务。
“一个是徐继畲,一个是你筠仙,崇厚算半个,文祥算半个。
徐继畲言辞犀利,不受清廷待见,闲废已久,大概不会得到重用了。
崇厚和文祥都是半调子,只能算半个洋务人才。
“只有你筠仙,学问贯通古今中外,立论宏远,能够契合中国实际,把洋务讲得深入浅出、头头是道。
你又在朝廷、地方、军队历练多年,知行合一,真正是个不可多得的洋务人才。”
郭嵩焘哈哈大笑,坦率地问道:“雪琴,你是要劝降我吗?”
彭玉麟也笑了,和郭嵩焘碰了杯酒,说道:“筠仙,你研究洋务多年,才识十倍于我。
你这一身学问、一身洋务本事,就算放在中华帝国,也绝对罕有其匹。
“良禽择木而栖。
我劝你抛离满清,到中华帝国效力。
晟武皇帝最有知人之明,又对你赏识有加。
若你归顺帝国,必得晟武皇帝的重用。”
中华帝国崛起于南方,以“复兴中华”
为旗帜,吸引了大量人才。
除了商人、读书人外,不少满清的官员也来到帝国效力。
一方面,帝国最擅长优待俘虏、统战人才,给出大量优厚的待遇,吸引官员南下。
杨烜认为,决定事业成败的最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为路线政策,二为人才。
路线政策是由中央制定的,确定之后就不会更改。
路线确立之后,决定事业成败的因素就是人才了。
为此,帝国的人才政策特别优厚,用人机制更为公平。
南方人口多,文教兴盛,科举人才辈出,南方籍的进士、举人始终比北方多。
很多南方官员见家乡在帝国治下发展得欣欣向荣,欣然返回南方,投效帝国。
另一方面,帝国正在大力发展工业,上升通道宽阔。
工业化会养活更多的人口,会带来大量的机会,会提升整个国家的效率,会提高社会分工的复杂度。
尤其是,帝国实行统制经济,工业化的速度会更快。
中国一穷二白,工业基础薄弱,在政府的强有力调控下,统制经济将发挥更大的效力,给整个国家、社会、政府、军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反过来,工业化也将需要更为高效的行政机构,需要更多的政府官员,需要战斗力更强、人数更多的军队。
满清经济仍以小农经济为主。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的主要功能是收税,官员的主要职责是应付上级、管控下级、捕盗、治乱,官员上升通道极为狭窄。
人往高处走,是人才当然要优先向中华帝国流动了。
郭嵩焘却另有高见,说道:“雪琴,我在中华帝国无根无源,去了之后也难有多大影响力。
但在大清,皇帝信任亭翁,亭翁信任我。
“我的主张,大多能成为帝国的政策。
我想,我在大清,可以对朝政实施强有力的影响。
仅此一项,或许就能解救无数黎民百姓。”
彭玉麟点点头,不无遗憾地说道:“筠仙说得有理。
不过,我想,中华帝国与大清皆为中国。
用不了几年,中华帝国就会率军北伐。
“到时候,最好能够南北议和,促成南北的和解,减少人民的伤亡。
那时候,你就是最好的北方代表。”
郭嵩焘哑然失笑,说道:“我倒没想过,还有这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