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元辅 > 第274章 大战拉开帷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最新网址:.

京师在“伪妖书案”之后上演了一场攻防战,而远在西南边陲的缅甸,也上演了一场……不对,是一系列攻防战,其战争之接二连三、攻守互换,甚至比京师的政争阴谋更加跌宕。

四月初三,刘綎所部于木邦城南七十里处大破从孟定退兵南下的莽应里主力,缅军在地雷、大炮的打击中乱成一片,被刘綎兄妹一顿好杀,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是役明军阵斩三千余众,刘綎本人阵斩缅甸王叔莽灼,缅军溃乱中互相践踏、火并又损失了两千余,另外被俘者也有七千余。至于因大军溃散而走失的部分,明军方面就无法统计了,但根据刘綎的奏报,预计很可能比前面三项损失加起来还要大不少。

兵部就此推算,认为缅军在这一役中至少损失了三万人,足以称得上是一次漂亮的大胜,纵然比不上漠南之战那样震撼和具有决定性,但也要知道,漠南之战的实际作战主力乃是土默特铁骑,明军虽然有“刺刀破冲阵”这样的闪光点,但归根结底还是在打下手。

木邦之战就不同了,虽然这是一场伏击战,但却是完以明军出击,并以弱击强、战而胜之的一场战役。此战彻底打破了缅甸数十年来在西南外藩之中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的振奋了云南军民的士气,震慑了心怀叵测、摇摆不定的某些藩邦和内属土司,其战役外的影响甚至超过战役本身。

由于战争尚未结束,朝廷并未立刻给刘綎等有功将领加官进爵,包括此前在永昌、顺宁前线硬顶莽应里主力一个多月的邓子龙在内,云南边将们目前收到的都只是兵部的“口头嘉奖”,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朝廷第二拨滇战军饷已经在路上了,而且金额高达白银三十五万两——这个数额在京师或许不太起眼,但对于穷惯了的云南边军而言,那真是值得张灯结彩大肆庆祝的了。

不过,木邦一战把刘綎所部的火药和地雷等物打了个干干净净,使得他不敢立刻深追,而是只向南推进到锡波城就暂时停了下来,回头打通与云南内地的交通线,以免后勤中断。

等到邓子龙方面清理了后方,也率军南下锡波城之后,刘綎则把锡波城让给邓子龙所部,自己率军西进安正国城。

安正国城在缅甸北部最后的重镇阿瓦城正北,锡波城则在阿瓦城东北,此二城掌握在刘綎与邓子龙手中,则意味着明军已经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权,随时可以发动钳形攻势合击阿瓦,目前他们之所以按兵不动,主要还是后勤问题。

云南到东吁,从地形上来说,先是云贵高原,接着是缅北山林,再接着是掸邦高原,根本就没一条好路,在这种地形上维持一支前方大军是很难的。

尤其是明军和缅军面临的后勤压力还不同:缅军之中火器很少,只有一支葡萄牙雇佣兵拥有三百支火枪和八门大炮,而缅军自身的火器化程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也是他们始终攻不破邓子龙守关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粮草方面,缅军除了自行携带和本身的后勤供给之外,还要求早前投靠他们的缅北各藩邦提供。大致是藩邦们提供了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由缅甸自己供应,而其后勤“转运中心”就是缅北重镇阿瓦城。

如果缅甸虽然丢了一溜的藩邦,但由于他们本身退回到了阿瓦城,后勤压力就很小了——阿瓦城的位置,大致在后世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这地方在后世的缅甸算是“缅甸中部”,而此时缅北那些地方由于还是云南控制下的外藩,所以阿瓦就是缅北。

此消彼长之下,此时的后勤压力就转移到了明军头上。

明军的后勤从哪里出发?大理城。

从大理到安正国城和锡波城,直线距离都已经超过了一千一百里,而且是在高原山区,哪有什么鬼直线可走,这后勤压力有多大还用说么?

按照刘綎和邓子龙的预计,最快也需要两个月才能对阿瓦城发动下一波进攻,而如果后方不靖或者运输不利,那么预计中的阿瓦之战就算直接拖到秋天也是没准的。

缅甸方面作为地主,显然更清楚这个情况,所以莽应里在阿瓦城只休息了一天,留下三万人连同阿瓦城本身的兵力镇守北疆,自己则马不停蹄继续南下,准备救援东吁。

东吁城是缅甸首都,城防其实还不错,虽然每天都在给莽应里示警,说是再不救援就要陷落了之类,但其实那只是城中权贵们急着让缅王回来而故意为之,实际上东吁城的情况并不十分危急。

因为黄芷汀兵力有限,并没有过分威逼东吁城。

舰队上的水手不算,黄芷汀手中的陆战主力一共就两万。她靠着这两万人不仅拿下了勃固、大光、勃生等勃固王朝旧地,还在极短的时间里扶植起了一支孟族人的仆从军。

但仆从军并不是招来就能用的,招来就用的那叫炮灰。黄芷汀并不打算把这支孟族军队当做完的炮灰来用,因为她手头的兵力本来就少,如果这支孟军仅仅只能当炮灰,那她召集起来有什么用?和蒙古人一样直接抓百姓顶上去不就行了?

黄芷汀是要求这支孟军有一定战斗力的,即便一对一打不过缅军,至少二对一总要能打过才行。所以她只是派出约五千精兵沿锡当河北上至彪关,做出随时攻击东吁城的模样,剩下的一万五千主力却集中在勃固城,同时让高家的家将开始训练孟族人的军队。

黄芷汀军中的高家家丁大多参与过安南两大警备军的组建和训练,对于如何训练外族人非常在行,对于如何把一支外族人为主的军队悄然“易帜”更是熟门熟路。

孟族人的这支军队从组建之初,就使用简单的汉语作为作战口令,而对于这支军队中的孟族军官选拔,首先第一条也是汉语的掌握程度。

换句话说,你哪怕是原先勃固王朝的遗民贵族,如果不懂汉语的话,在孟军之中也是当不上军官的。好在汉话在这个年代,一定程度上类似于东亚通用语,即便平民百姓不会,贵族高官们通常总会一些。

也许是孟族人“苦莽贼久矣”,孟军的组建速度极快,一个月不到就聚集了将近五万人,考虑到此时孟族可能一共也只有一百万出头的人口,这个比例可以说很惊人了。

但黄芷汀出于控制力考虑,只将其中三万人编成正规军,按照高务实的风格称之为“勃固警备军”。剩下的约两万人则被她丢给了“勃固副王”阿布拉邦,让他用这两万人编成二线军队,负责天知道算不算数的“勃固新朝”地方治安。

军队这种东西,光有人是不够的,还必须得有武器装备,这一点很麻烦。

黄芷汀在从安南出发之前其实就有考虑过收买当地武装力量的问题,也带了一部分,但到了缅甸之后局面发展太快,那一部分东西肯定不够三万大军使用,实际上最多能管三千人的。

剩余的物资不是没有,但那是为自家军队战损准备的,不可能拿去给新组建的“勃固警备军”——况且这支军队才刚刚组建,谁也不敢保证现在它的忠诚度到底能到什么地步,最好的武器装备怎么可能给他们?

幸好拿下勃固旧地的时候顺便控制了几个缅甸人的军需仓库,亏得缅甸这些年穷兵黩武,这些仓库里头别的不多,惟独长矛倒是管够,好歹算是勉强避免了勃固警备军空手上阵的尴尬。

但也就仅止于此了,缅甸这些年光顾着打仗,经济水平连云南都不如,指望他们在发动大战的同时还能在后方储备大量盔甲,那根本就不现实,勃固、大光、勃生等地仓库中找出来的盔甲加在一块儿还不到两百套,连军官都分不齐,最后只能官至百户以上者才发一套罩甲——就这还是黄芷汀从舰队的存货中拿了一百多套出来才凑齐的。

黄芷汀本人只管编制和装备部分,训练这一块本来部交给了高家家丁们处理,但没过几天就发现不行。

因为高家家丁们即便是在安南的两大警备军中,由于高务实强调火器的关系,他们的战术训练也几乎都是围绕排枪阵来进行的,甚至还讲究“步炮结合”。而现在忽然换成一支长矛部队,结果除了队列训练还管用,战术训练几乎很难开展。

黄芷汀只好亲自插手。

幸好黄家狼兵们对于长矛部队的训练很在行,这件事交给他们至少也能“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不过狼兵们相对于安南两大警备军体系来说,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警备军的风格是靠严格的纪律和阵列来取胜,那么狼兵们则是靠个人战斗力和士气来取胜的。

排枪阵也好,刺刀阵也罢,对纪律和心态的要求都堪称极高,要能顶着对方几乎“骑脸”的攻击一丝不苟地整齐还击,所以警备军的特点是稳,首先要站得住,再考虑攻得下。

狼兵们则很少打这种防守反击战,他们的习惯只有两个字:进攻!

本来黄芷汀也很担心这支勃固警备军能不能胜任这样的战法,结果巡察了好几次之后她才发现自己可能是过虑了,因为这些孟族人看起来真是恨不得缅人死绝。

虽然他们是生活在缅南滨海平原地带的,在体能上确实不能和狼兵们相提并论,但操练时所展现出来的杀气却竟然不比狼兵们差,以至于黄芷汀听见自己部下军官教训勃固警备军新兵的时候,用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要想象这一矛是对着一个缅人刺过去的!”

每每说了这句话,对方的精神就明显变得亢奋,甚至亢奋到扭曲,一矛刺出去的力量连狼兵教官们看了都开心得咧起嘴笑。

这样的训练又持续了二十来天,莽应里终于回到了东吁城,只修整了三天,紧接着缅甸大军就开始南下了。

莽应里这次北伐损失惨重,前前后后损兵折将五万多,而且这还只算了缅甸军队,没算那些原本归附于他的缅北土司。

缅军当时号称二十万,实际上单缅军本身也就十万出头,大概是十一万多点,不到十二万的样子。土司们的兵力谁也不清楚,就像早几年的岑氏、黄氏一样,平时可能两三万,但如果需要的话,没准十万都拉得出来,几乎可以说民皆兵。

但不管那二十万大军有多少水分,总之他的损失是明摆着的,十多万缅军前前后后损失了至少四成,逃回来的缅军只剩六七万,再加上岳凤等一批大小土司还带了差不多两万人,勉强能凑出八九万大军。

然而他不能把这八九万人拉到南边来,于是又留了三万在阿瓦城,这样实际从缅北带回东吁城的兵力也就五万多人。

不过东吁城本身也是有军队的,留守部队也有一万多。而莽应里从阿瓦城动身南下的时候就已经下令从各地集中兵力,蒲甘城、林汗城、宣利差怛罗城、卑谬城等缅甸重镇纷纷出兵支援,所以现在东吁城不仅“满血复活”,集中了八万大军,而且莽应里一次就带出来七万。

莽应里虽然穷兵黩武,而且又刚刚在缅北大败,但他到底是跟着其父莽应龙打了几十年仗的人,深知平定后方这种事宜快不宜慢。

他和他父亲莽应龙都是力推“同化孟族”的,现在勃固旧地丢了,孟族失控,这种强行同化的压迫力已经消失。可以说每耽误一天,他的威望都会下降得更多,更糟糕的是这种威望的下降会伴随着孟族人反抗意识的崛起,今后想要继续同化他们就变得更难了。

毕竟,缅人同化孟族靠的是武力强压,而不是如汉人同化那样靠着文化来实现,一旦这种武力被证明是纸老虎,那失败就已经提前预定上了。

再说,后方丢失也意味着自己的力量遭到了削弱,丢失的时间越久,这种削弱就越狠。

是以莽应里甚至等不及蒲甘城来的那最后一支援兵抵达,就带着七万大军南下了,对外号称十五万,以猛虎下山之势猛扑勃固而来。

黄芷汀派出驻守彪关的五千人得知消息,二话不说直接按照之前的命令南撤,目标也是勃固。

决定缅南甚至整个缅甸战局走向的勃固之战,终于拉开帷幕。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爱心的侠客”、“HAMW05”的月票支持,谢谢!

最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