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得意洋洋地说:“这是我发明的小型火炮,威力虽然不怎么样,但是防身足够了!”
冷锋从李恪手里要过李泰的“小型火炮”,在没有中空的一端尾部扣了一下,果然扣开了扣板,露出了里面的引信。
“这是啥玩意儿!”
李承乾和李恪都凑了过来,刚刚看起来还只是一根铁管,看起来只能用来砸人用,可是露出引信后,它的危险程度立刻提升了!
毕竟,惊雷箭和惊雷都有引信,只要有引信,就说明它是火药武器。
冷锋看了看结构,掂量了一下重量,对着朝阳看清了里面的东西,然后把它还给了李泰:“这玩意儿,伤人足够了,用来防身还是可以的,不过要是你遇到二话不说就扑过来的,或者身手灵敏的,这个东西也派不上用场。”
李泰点了点头,他制造出来东西,他是完全了解的。
他那所谓的小型火炮,其实就是火铳,只不过和正经的火铳大小相差很多,而且里面塞着的不是弹丸,而是木头。非要找个东西比对的话,冷锋觉得二踢脚的威力和它差不多。
谁要是倒霉到被这东西打中,最多也就是骨折或者软组织挫伤罢了,嘛,防身用是够了。
冷锋问:“这是你自己研究出来的?”
李泰笑着点了点头:“图是我画的,只不过火药是张仲清配的,这个铁管是铁生打造的。”
冷锋点了点头:“那也不错了,说明你很聪明嘛!”
没想到啊,李泰居然自己琢磨出了这么个东西,之前他一直以为没有人会想到把火炮缩小,造出火铳,可如今,李泰一个十岁的孩子就想到了。
谁说古人差的?李泰一些衍生思维,就是冷锋有的时候也会惊异,我们现代人的成就,不也是站在祖先的肩膀上完成的吗?
李泰被冷锋夸奖了一句,很开心,屁颠屁颠的到自己放置外衣的地方给冷锋找来火折子:“师父,你要不要试一试?”
冷锋摇了摇头,这东西怎么说也属于武器,在皇宫里实验实在是不妥。
他不想,不代表有些人不想。
一只大手抢过了冷锋拿着的“小型火炮”和李泰手里的火折子。
李世民仔细看了一遍手里的东西,对李泰说:“好小子,够聪明,既然你师父胆子小不敢放,就让朕来试试。”
无名听到皇帝要实验新武器,当下向后送出凛冽的目光,那些尾随的太监宫女无不快步离开。
李泰又被李世民夸奖了,八十斤的身体差掉随风飘起,殷勤地教他老爹怎么拿,怎么对准。
他的管上,还能安装仿照冷锋狙击枪弄得瞄准器,虽然没有放大功能,可是只是一个十字准星,就立刻让他的武器看起来高大上了不少。
李世民玩过冷锋的狙击枪,很快就找到了要领,把李泰推到身后,他点燃了引信,十字准星对准了一个花架。
彭!
不同于惊雷箭的爆炸声,李泰这个“小型火炮”喷射的声音更像是放大了的香槟开瓶声。
啪!
喷出去的那个木块打中了花架上的一个青瓷花瓶,那个花盆被带着极大动能的木块击得粉碎。
“呵,威力不错呀!”李世民把手里的铁管扔到了地上,不过一发,这玩意儿就有点烫手了。不像他藏着的那把手枪,威力更大,也不会开一枪就烫手。
放掉了儿子研究出来的新武器,李世民伸伸腰,对冷锋说:“那个奏折给魏征看了,魏征果然火冒三丈,也没说什么,就出了宫,朕怕他干傻事,就把龙影派出去跟随他了。”
冷锋摇了摇头:“老魏不像沉不住气的人,你派龙影跟随有点多余,嘛,随意了,我要领媳妇回家了,到时候怎么安排,我会给你上个奏折。”
“哦(′-ω-`)?”李世民用玩味的眼神看着冷锋,这还是冷锋第一次要给他写奏折,之前不都是书信交流的吗?
“别这么看我,反正到时候还需要老房帮忙,走他的程序,让他带着奏折找你,省事。”
李世民见冷锋要走,赶忙问了一句:“汉王和淑菡的事儿没一丝可能吗?”
冷锋背对着李世民摆了摆手。
李元昌这个人,虽然现在看起来没什么,未来实在是说不准,窜蹬[注1]李承乾谋反的人,还能好到哪里去?
贞观十六年,李元昌来朝京师,李承乾多次把他召入东宫留夜,最后他对李承乾说:
“愿陛下早为天子。近见御侧,有一宫人,善弹琵琶,事平之后,当望垂赐。”
意思就是,希望你早点谋反成功,成功了我也不多要求什么,把你身边那个擅长弹琵琶的宫女赐给我就行。
李承乾答应了,然后用刀刻臂放出血,用布沾上血,烧作灰,塞进俩人酒杯子里一起喝掉,当做誓言。
这和惊雷司与李世民举行的仪式差不多,都是代表着誓言的可靠。
结果贞观十七年,事情暴露了,李世民不忍心杀他,在朝堂之上特敕他,免除他的死罪。
可是大臣高士廉、李世积等人启奏说:“当皇帝的,都是以四海为家,把万民当做子嗣。您掌控天下,不能因为私情败坏了律法。李元昌包藏祸心,图谋逆乱,我看他这个人,城府太深,就算您饶了他,他也不可能感恩,很可能还会谋反。
这样的人天地不容,我们也对他不耻,最残酷的刑罚也配不上他的罪孽,死九次也抵不了他的罪过。
可是陛下因为私情违背律法,对恶魔开恩,想要豁开渔网(律法),放走鲲鹏。(指大罪者)
我们都有陛下安排的使命在身,就必须尽忠职守,希望陛下遵守律法,听我们的建议处死这个罪恶滔天的人,这样一来,才能震慑那些有野心的人………”
李世民不能如愿,才跟群臣“讲价”,赐李元昌在家里自杀的死罪,要不然李元吉就要被菜市口砍头。
(ps:作者翻译自旧唐书,涉及到战国的一些典故,翻译不出来,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