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纪。
五帝庙四周布满壁画,色彩斑斓文笔流畅恍若活物,描绘五帝治理天下的种种事迹於传说,每一幅堪称臻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徐子麟背负双手潜心画中,目光深邃,仿佛被古老的故事深深吸引。
青帝灵威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赤帝赤熛怒,夏日炎炎,生机勃勃;黄帝含枢纽,居中调好,万物平衡;白帝白招拒,秋风送爽,硕果累累;黑帝汁光纪,冬日藏匿,静待来年,四季更迭,生生不息。
五帝赋予大地无尽生机与希望。
他心中不免暗自赞叹,不愧为帝王家私藏甚是丰厚,许多事迹闻所未闻乃人间秘辛,让人叹为观止。
庙外的世界一片混乱,秦王嬴政召来太医救治盈月公主,公主始终不醒,太医束手无策,嬴政怒火中烧,偌大个太医院无一人有用,逐下令尽皆斩首示众以儆效尤,徐子麟眉宇间浮现三根黑线,皇家动辄杀人,视人命如草芥。
“大王,在下粗通医理可否替公主诊治?”
“善,先生请。”
嬴政大喜过望,徐方士先前所作所为已深得人心,而今又懂医道实则大善,如此人才必为我大秦所用。
徐子麟也不客气像模像样依葫芦画瓢学着悬丝症脉,指尖碰触丝线,凝神静气,忽而眉头紧锁,忽而忧思摇头做派十足。
“大王,公主这病。”
“何如。”
嬴政关心则乱,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好端端的一个大活人莫名其妙的落水,鬼使神差般的来到五帝庙,志怪记中的故事成了现实。
若说不是妖鬼作祟又能何解,常闻妖鬼有勾魂摄魄之能,莫非盈月被其勾走魂魄,想必定是如此。
“有救,不过需两味奇物作药引,方得奇效。”
秦王嬴政闻言心中大定,只要能救一切好说,莫说是两种就算把整个秦国翻个底朝天,无论是天材地宝或金石美玉都一并寻来。
徐子麟取了笔墨竹简苦想冥思,突灵光乍现上书八个大字,‘草木之灰,望月之砂’字迹笔走龙蛇,力透纸背,即便是李廷尉这般书法大家看来称赞有词,谓之铁画银钩,一字见心。
反而,太医院里的老中医见了不禁摇头,仔细打量了徐子麟一番,见此子坦然自若亦不在多言,唉声叹气。
“识得此物还不快取。”
嬴政下令岂敢不从,太监总管一溜小跑大表忠心,不想被秦王无情叫住,道是让名不见经传的值守太监赵高前去,太监总管面色不善,眼底寒光爆闪,赵高也是机灵,谢完王上谢恩公,一路小跑的去了。
不多时两样东西取来,草木之灰俗称锅底灰,灶王台下稀松平常的紧,至于望月之砂并不多见,不过大郑宫内蕴藏丰富,集天下百草百药还真给寻了来,定睛一瞧,古朴的药盒里,躺着几根枯木般的根植。
徐子麟探手入怀取出一枚羊脂玉瓶,倒出一颗翡翠色泽的药丸,药丸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药香,即是闻上一口受用非常。
“这,这是上古丹药。”
黄山居士眼底放光脱口而出,众人震惊不已,上古丹药炼制之法早已失传,市面上一枚丹药价值千两黄金,有价无市,徐子麟随手抛出可见其底蕴深厚,嬴政鹰隼般的锐目重新审视起来,对其来历越发大感兴趣。
徐子麟取来一盏茶碗,将丹药和草木灰一并化开,伸出指头搅和搅和命赵高喂於公主,又取一盏来见了不喜,换来一靑瓷大碗,一股脑将望月之砂统统倒进去,再倒入一大碗清水交予赵高。
“恩公,可是喂於公主喝下。”
“不,让公主闻上一闻即可。”
徐子麟慢条斯理有条不紊,赵高不疑有他即应下,紧着小碎步端着大青瓷碗送上,徒然一股恶臭袭来,臭不可闻,臭气熏天。
“望月之砂是为何物?”
“望月即玉兔,之砂乃夜香。”
嬴政突感五内翻腾,眼底寒芒毕露杀机隐现,老太医见了赶忙解释,《本草求真》记载望月砂乃一味良药,有清心明目、寒以解热、辛以散结之功效,秦王闻言面色才稍加缓和。
然而,秦王嬴政并不知道,望月之砂需口服方能见效,否则并无效用。
徐子麟对太医院的老中医投来和善的目光,老中医耳充目明心中了然,二人甚有默契,彼此心照不宣。
“公主,公主醒了,公主真醒了。”
赵高端着夜香高声叫道,秦王嬴政箭步冲进去,见盈月公主当真苏醒,欢喜的紧,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足见兄妹情深。
盈月公主大哭梨花带雨泣不成声,落水后甚是慌乱,仿佛有什么东西想要将她拉进水底,挣扎无用求救无门,万念俱灰时水中突现玄鸟,冥冥之中玄鸟开口人言:“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玄鸟降世救下公主,命盈月去往五帝庙参拜,心诚则灵,盈月公主一路上跌跌撞撞,不知受了多少苦,才到了五帝庙虔诚跪拜。
“王兄,我是怎么了,莫非真是中邪了不成?”
盈月公主面色煞白惊恐万分,徐子麟见了也信上三分,若非是知情人必大受感动,她表情出众演技到位,多上一分嫌多,少上一分嫌少,分寸拿捏的恰到好处,尤其是玄鸟降世开口能言,实属神来之笔。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王上,祥瑞啊!王上。”
李廷尉喜不自胜跪地高呼祥瑞,众人一头雾水,随即朝臣山呼海啸称此乃祥瑞,玄鸟承天命授命予大秦,照先祖商开疆破土,受帝命征伐天下安四方。
“祥瑞,此乃祥瑞。昭告天下,大秦授命予天,天启祥瑞。”
徐子麟真是目瞪口呆,一口老茶差点给喷了出来,一场儿戏成了承天之志,荒天下大谬实属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