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回到明末去当兵 > 第337章 以汉制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林毅这一仗打得非常自信,十万大军围城,只用了三万人上阵,而且这三万人马还疲惫之师,其他大部分的兵将该干嘛干嘛,就赢得这场胜利,把四万名鞑子像赶牲口一样又赶回圈中。

林毅的这份自信,当然来自他穿越过来这八年的『摸』索历练,这八年期间他从一个一无所有的边军小卒,到成长为军国大佬,由一名对大明只限于书本知识的懵懂认知到亲身经历,到适应再到执牛耳者,由一名后世的特种兵逐步成长壮大,到培养出一支绝对听命于自己的庞大军团,这期间的坎坷与辛酸只他自己清楚。

八年期间对鞑子作战只是他的经历的一部分,从智取到力战,曾经干败过无数的鞑子,大仗小仗,从数百人到数万人的大战役,大人物小人物,从鞑子的小卒到大清首脑,林毅都和他们较量过,胜仗难以计数。

这些胜仗对林毅来说,不止是自己壮大和名声扬播,更是他万金难买宝贵经验的累积,就像一名开国元勋,基层成长的经历不可或缺,正由为有如此的奠基,林毅才会有今天这一仗的自信。

现在满清鞑子的将星组成、他们的装备配置、他们的战法特点,林毅都了如指掌,亲身打过交道的皇太极、多尔衮、济尔哈郎、多铎、豪格、岳托、岳乐等这些大清新老股肱,作古的作古,伤残的伤残,还有吴三桂、孔有德、佟养甲等一批大汉『奸』大走狗也都不走了,剩下的阿济格、鳌拜、索尼、洪承畴、耿仲明、尚可喜、马国柱,大清这几块料,林毅也早已经是心中有数,孝庄虽然厉害毕竟是个女人,小顺治才是个六岁的小屁孩儿,李自成都被林毅摆平了,刚刚成立的大顺已经覆国,李自成的夫人也成了林毅的小弟。

这是他们的人力组成,武器虽然大清也有红衣大炮,火力已经不次于大明,但林毅的新式火枪仍然占着火器优势,另外林毅亲手组建的嫡系军队,战力上赶上并超过了满清八旗,就拼他们最擅长的野战,八旗军也得甘拜下风,这已经多次证明过。

在这种情况下,林毅对大清作战当然心中有数。

实际上,崇祯上吊大明未亡,林毅把太子这张王牌牢牢掌控在手中,实现了平稳过渡,大清就已经败了,想入关兵进中原已经没有机会了,何况现在大明关外还有几个蒙古部落,与大明结盟,与大清分裂,瘦死的骆驼终究比马大,大清与大明pk只能是自不量力。

加上山海关大战的胜利和皇姑屯大捷,可以说现在林毅对大清作战是成竹在胸。

不过锦州这一战也很关键,收拾了大汉『奸』洪承畴之后,明军就可以长驱直入,直捣大清京师了,过了锦州以后,大清的这些城镇堡垒,一顿大炮就能把他们夷为平地,水陆并进,征服大清指日可待。

经过两日的休整,林毅这十万明军又恢复了战力,清扫战场,掩埋尸体处理这些战后事宜,另外专门抽出两万兵将,在锦州城外围挖三道壕沟,明军将士当然知道林毅的用意,这是当年打高碑店时林毅用过的战法。

现在用到锦州之战了,不攻坚城,而是挖沟困城,围城打援,把城中的清军活活困死,这一招真是高明。

不过明军将士不知道的是,这并不是林毅的首创,几年前皇太极在锦州之战就用过,林毅这是借鉴,不过这种经典战法又用到了锦州战场,而且当年是清军对明军用,现在是明军对清军用,这只能用历史的轮回来解释了。

几万明军在城外挑沟挖壕,城中的清军当然知道了,特别是洪承畴对这一动作太熟悉了,因为两年前,皇太极就用这一招俘虏了他,现在林毅又对他用这一招,就像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洪承畴就栽在这一招式上,现在这种招式又来了,他焉能看不出?

但是悲哀的是,洪承畴看出来也得瞪着眼挨这一招,因为他就像已经被林毅束缚了手脚似的,动弹不得,只能等着挨打。

但是洪承畴当然不会甘心,四路出兵兵败之后,他传令四门紧闭,任何人没有军令不得擅自出战,违令者斩。

然后他把手下的高级将领全部集中到自己帐中,商议破敌之策。

阿济格、鳌拜、马国柱当然都在坐,现在头上缠着白布的鳌拜也不急了,也不骂了,对洪承畴还是恭恭敬敬的,因为他已经找到心理平衡了,这一战不止是他遭遇了惨败,四路大军没有一路取胜的,还有两路比他败的还惨,肃亲王豪格脑袋都混丢了,连尸首也没弄回来,据手下的兵将所言,他一惯支持的肃亲王被马踏如泥,太惨了!

阿济格也没讨到便宜,马国柱也是大败而回,而且他鳌拜也不是第一次败在林毅之手了,想想这些,他也释然了,这次败仗没什么大不了。

洪承畴运筹的四面出击这一战,先后派出去四万五千名清军,伤亡过半,各路人马加在一起只回到城中两万余人,除了伤号,现在城中还有能战斗的清军只有四万人马了。

洪承畴不得不再运筹部署了,而且他看到了林毅的意图,明军围城但不打算攻城,城防再固若金汤没有用,城外挖三道深沟跟当年一样,这是要把他们往死里困呀,姓林的够狠!

洪承畴对当年皇太极这一招无策,现在事隔了几年,他对林毅这一招仍然无策,只好问计众将。

但是在坐的大清军将,鞑子也好,汉『奸』也罢,虽然他们都是久经沙场,能征善战,经验丰富,但是在运筹帷幄这方面却是短板。洪承畴现在都感到江郎才尽,问计这些人都耍开了肉头阵。

大会开了三天,也没拿出一个令洪承畴中意的退敌之策,瓮中之鳖难道瞪眼等死不成?等大清的救兵,还需要一段时间,关键是现在洪承畴清楚的很,朝中无兵可派,偌大的大清朝缺兵少将,谁能堪此重任?

不过洪承畴现在觉得他有一种高手的寂寞,如果是孝庄皇太后能给他派来宁完我或者范文程,他兴许会能够研究出破敌之策,但是这好像是一种奢望。

这几天的商议中,很多军将说的都是溃败的原因,有的说明军的火枪太强,真不知道林毅是如何造出来这种火枪,简直比红衣大炮杀伤力还大。

洪承畴觉得这的确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大明的火器,洪承畴当然了解得一清二楚,至于这种不点火就能发『射』的火枪,他也感到有些懵『逼』。

进而洪承畴就想到了如何弄些大明的火枪来,以后也仿造一些,就像当初他们仿制大明的红衣大炮一样,如果能仿制出这种火枪,装备军队,明军的优势就被打破了。

但是阿济格和鳌拜则认为,明军的火枪先进这只是一个方面,他们屡吃败仗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火枪,而在于明军队的战斗力已经有了飞速的提升,远远超过了他们,令他们野战也讨不到便宜,这一点他们不愿意承认也不行。

至于战斗力这方面,洪承畴也有些百思不得其解,明军的战斗力,他最清楚不过。特别是野战,明军怎么可能是清军的对手?

当年的大凌河之战,小凌河之战,宁锦大战,哪一次不是以明军的失败而告终?就是当年袁崇焕领导的关宁铁骑,靠的也是坚城加火炮的配合取胜。

如果双方在绝对公平的情况下,在野外摆开战场,马来刀往的拼杀,关宁铁骑未必是满清八旗的对手。

可是现在,投降大清这两年明军的战斗力怎么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姓林的领导的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竟然如此强悍,火枪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山海关大战,皇姑屯之役,加上这一次的锦州城外的四路兵马大战,真杀实砍,反复证明整体上,双方战力而言很明显清军处于下风。

这一点他在城头上看的清清楚楚。

还有的军将提出这一仗,他们失败的原因在于林毅指挥得当。四门外的战场首先都是用最先进的火枪展开攻击,把鞑子们冲锋打『乱』之后,明军然后发起冲锋,然后他们就失败了。

这一点洪承畴不认可,他觉得这一仗自己的指挥根本没有问题,以逸待劳,堪称经典。虽然失败了,但是他觉得方法肯定没有错,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战力不济。

城中的粮草还能够维持将近一个月,但是一个月之后呢?如果救兵来不到,当时运不来,解不了锦州之围,那锦州城可就危险了,他们离完蛋也就不远了,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如果断了顿,他们能支撑多久呢?

这个问题,洪承畴不是没有遇到过,极度饥饿的情况下,人吃人的事都可能发生,在那种情况下谁还管什么城池呀,胜败呀,国家呀,每时每刻想的都是如何能够填饱肚子。

那段的经历太可怕了,他真的不敢再遇到。

洪承畴和众军将又陷入了讨论之中……

最后洪承畴眼睛一亮,突然想起一件事来。

弘文馆大学士,三朝老臣范文程曾经给孝庄皇太后出过主意,就是如何对付大明,他说了四个字,那就是以汉治汉。

为了具体实现这四个字,孝庄皇太后亲自派他带着两份厚礼先去四川见张献忠,后去福建见郑芝龙。这边的宁锦防线,只要能够让他坚壁其磊即可。

也就是说,只要能把明军阻挡在宁锦一线,他们就有办法让大明不战自『乱』,最后『逼』迫离你退兵。

既然如此,他又有何忧哉?眼前吃回败仗也不算什么,胜败乃兵家之常事,至于伤亡重大也在情理之中。虽然被困了,但是明军休想拿下锦州,那边还有义州,想困城那就让他们困好了。

城中粮草还能坚持将近一个月,一个月后京师可能会发来救兵,到那时说不定范公就回来啦。锦州和义州,只要还在大清的手中,他们就还有希望。

想到这里洪承畴,又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两只眼睛又充满了希望。

锦州城外,明军的大营绵延数十里,环绕锦州城,一眼望不到边。帐篷一座挨着一座锦旗飘扬,像海洋一般,护城河外,几里地处一道接一道的三道深沟已经挑好了。

林毅在每天在军帐中,有美女们陪着,喝酒吃肉,听歌看舞,好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