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献帝崛起 > 第912章 草长风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史记·淮阴侯列传】

建安三年十月廿日。

东郡,聊城。

秋雨过后,河北很快进入了干燥闷热的天气,沟壑里的积水开始变浅,土地重新变得凝实坚硬。经历风吹雨打、又被暴晒后的枯草灌木终于混迹在尘土里。

皇帝的军阵中开始击起鼓来,就像一阵滚雷自天际落在平地炸响。五色五方旗、旌旗、号旗、南北军各部的旗帜随之陆续举起,远望如祥云彩霓。这片云霓之下,乌压压一群整齐的队列正慢慢向前移动着,轰然整齐的脚步声像是同一个巨人发出来的。

在大军的最前排,依次排列着披坚执锐的虎贲军、中垒营,他们牢牢保护着中间的射声营,就如同步兵营与辅兵营在后面保护皇帝。羽林骑夹辅在右,长水、屯骑营护卫在左,他们呈方形的阵势,普通简单,却大巧若拙,让对面的袁军无不警惕。

“看来彼天子遇战生怯。”袁绍看着对面大营中属于天子本人的大纛信幡不动如松,开口笑道:“本就兵少,却还要分出一部护卫御驾,何其不智!”

将军文丑咧嘴一笑,正要上前请令,一时却被郭图拦住:“明公,如今是聚兵而战,间道侵袭,是兵家大忌。”

袁绍收起了笑,点头说道:“正是此理!文丑、韩莒,尔等领兵五万出营接战。早先颜良之败,是失于预料,如今是两军合战,胜负全凭彼此实力,再无伎俩可想!尔等切莫辜负我意。”

被点了名的将领齐声应诺,立即带领部众列阵而出。

前锋将军文丑、屯骑校尉韩莒、别部司马何茂所部是袁绍麾下最精锐的部众,约有两万出头,其余的皆为普通士卒。这一点从他们身上杂乱的甲衣就能看出来,那些百战精锐多数都是坚甲,手持长矛盾牌,腰间插着刀剑。而那些普通士卒则大多穿着一件皮甲,或者身穿戎服布衣,与对面的南北军相比实在简陋至极。

两支劲旅东西相对,密集的人马步出营寨后如鹰隼一样展开双翼,如潮的人海黑压压盖住了践踏出土层的地面。在文丑的对面,精锐整肃的步骑就像一座不可跨越的山岳,横亘在西边,成为对面营中皇帝身前最坚实的屏障。

海浪与礁石砰然冲击,喊杀声随之而来,风声中四处传着士卒的嘶吼与刀剑砍击的声音。那澎湃的厮杀就在眼前,但被坚实的步骑牢牢压住,反而衬得后方的大营中安静如寻常。

皇帝携着一众人等走出营帐,感受着残酷的战争离他如此之近、却又永远靠不近身前的奇妙情绪。他看见吴匡与另一位辅兵校尉正在营地里调度辅兵接下大军出营后留下的防守空白,就使人将他们二人叫了过来。

吴匡穿着件校尉的制式明光铠,甲裙长度及膝。他是大将军何进在时就从军入伍的老将了,鬓发间已经是白多黑少了。另一位辅兵校尉也是同样,二人虽是南北军将校,但辅兵在禁军的作用只是修筑工事等,很少有人将彼等与南北军对上号。如今被皇帝唤住,两人既惊且喜,走至近前抱拳行礼。

皇帝看了眼身边左右护翼着的许褚、张横等殿前虎贲、羽林郎,宽慰似得对这些没机会上阵的人说道:“如今正是胜负决战的关头,尔等这些日修筑营寨,轮防值守,论述勋劳,不比旁人上阵杀敌的要少。”

笼络人心一向是皇帝最得心应手的事,几句话下来,吴匡二人很快感动之色溢于言表,即便无缘参战,但有皇帝这句承诺也就心满意足了。

跟南军的辅兵校尉比起来,吴匡尤为得意,因为皇帝在刚才的一番垂询慰藉中主要是在与他说话,话里还提到他当初在弘农交出叛军这样微薄的军功、以及他的儿子与侄子。

吴懿、吴班二人在益州归复之事上出过一点力,被敕拜为郎中,算是步入仕途,然而声名尚未更进一步,却不知怎的被皇帝熟知,在他嘴中很自然的就说了出来:“你家子侄俱是英豪,如今留守长安,不得随军东征,倒是可惜了。”

“这、陛下虽移驾关东,然宫阙不可不守。”吴匡吞了口口水,小心措辞道:“光禄勋本有护卫宫掖之责,此番东征,虽有卫士、郎卫随军,但仍要留下一干人马戍守未央。吴匡等人虽然不肖,但也知谦让之义,何况光禄勋指名轮值……”

话里话外尽在述说吴懿等人坚守职责、不争抢功勋的忠义,又解释了光禄勋如此安排、吴懿等人不便脱离值守的缘由。

皇帝依稀记得吴匡不是那种说话面面俱到的人,听了对方的回答,他多少有些奇怪。但这份回应却又是他预料之中的事,皇帝没有多做表示,只道:“便如尔等辅兵,论述功勋,不单以是否杀敌为论。二袁灭后,宫中府中一应人等,俱有封赏。”

吴匡唯唯应下,心中窃喜,皇帝对吴氏的印象出奇的好,这让吴匡惊喜之余,更坚定了打算让吴氏自立自强的想法。

皇帝见着吴匡走远,忽然对身边人说道:“看来长安预防齐备,我似乎不用太过关切了。”

“一切皆为得天助力。”荀攸立即接口道:“朝廷忠臣良将无数,譬如山水取用不竭,即便东征调发大半精锐,也足以制御外寇。”

“留守朝廷的那些人里,能用的太多了。”皇帝遥望厮杀一片的军阵,声音平静,他转过身,带着荀攸、贾诩等寥寥数人登上搭好的台子上,站在这个高台上,他可以放眼眺望不远处的战事。

许褚等一干殿前郎与其余臣子留在台下,不多时,步兵校尉赵云也带了一队人过来守护。

“舅父虽然不懂兵法,但胜在稳慎谦和,有他坐镇,我不怕关中会生乱子。”皇帝看着眼前的战事,口中却说着千里之外的敌情:“至于进取图胜,那就得看皇甫嵩、钟繇他们的本事。”

荀攸语气从容:“所以,诸公的奏疏……”

皇帝聚精会神的盯看着战局,口中不假思索的反问道:“彼等又没有将舅父抬进承明殿秉政,只不过共荐舅父以卫将军参议军事,这算什么违制?”

长安那些人对于这件事的分寸拿捏得极好,既不过分触怒皇帝,又能达到目的,议事程序正当,也拿不住明显的尾巴。皇帝本只想借董承一个人观察所有人的反应,要说借此敲打,却是还不至于。

“事急从权,若是留守诸公什么都不做,只待诏书令下,那才是失职大罪。如今,臣只见到诸公面对局势,不计私利的大义与担当,”黄门侍郎来敏在一旁理所应当的为桓典等人做辩护。

皇帝扭头看了来敏一眼,似乎是在讶异属于心腹近侍的黄门侍郎里怎么会有来敏:“你似乎有话要进陈?”

来敏没有捕捉到荀攸暗示的目光,自顾自的说道:“臣素闻朝中诸事,皆由司空赵公署理,太尉不过附名而已。近来又多闻其失德之举,惹长安民怨,岂能担当重任?而况当日太尉摔印而走,怨恨形于色,如此下去,难保不会旁生枝节。故臣以为,不妨以卫将军主持大局,其身为贵戚,德齿俱尊,足可堪任……”

他尚未说完,营前军阵忽然传来轰的一声呐喊,众人放眼望去,只见中垒营等步卒弓兵守御原处与敌人僵持,左右两翼长水、羽林等骑兵则如两把尖刀往敌军腰腹处杀去。

荀攸立即打断道:“兹事体大,如今万事皆要以‘稳’为主,太尉之事无关大局,还请陛下三思。”

皇帝摆了摆手,似若无意的说道:“荀君多虑了,我的初衷没有变。舅父体弱,名义上主持雍凉军事就很好,具体用兵的事就交由皇甫嵩。至于太尉仍要秉政承明殿,到底也是我的丈人、舅氏,我不能厚此薄彼。”

“何谓‘厚此薄彼’?”黄门侍郎种辑不太满意的说道:“臣只听说国家无私事。”

种辑的脾性与种拂、种邵是一样的倔强耿直,这在外间看来似乎是河南种氏的家风,但这种性格往往具有迷惑性,让人觉得他说的每句话都是发自赤诚。

皇帝不易察觉的蹙了蹙眉,忽然笑道:“种郎点醒我了,赏功罚过,才是为政之道。”

话已说到这里,皇帝仍不愿在来敏、种辑的撺掇下给予王斌更大的职权,或是严惩董承。但种辑仍要强谏到底,不依不饶的说道:“可太尉心有怨气,若是仍由二者分掌军政,或生龃龉,岂是一个‘稳’字计?”

“大敌当前,还敢因私废公,只为门户私计,你是瞧不起太尉、司空、还是卫将军的品性?”皇帝忽然呵斥道,王斌有赵温、杨琦、桓典、司马防等一干在长安的实权人物支持,若说还防不住董承耍伎俩,那真是笑话。

可有些人偏是想把王斌拉到一边阵营中,关东的种辑、荆州的来敏,眼下也就荀氏镇静高出一着。

种辑与来敏被吓了一跳,皇帝那几句话仿佛是在当面指责他们,这下就连种辑都不敢随意说话,低着头唯唯诺诺,忐忑惶恐。

皇帝看他这样,就知道种辑的说话‘耿介’与杨琦完全是不一样的,他心中更是不屑,挥手将这些黄门侍郎、侍中赶了下去,台上只留下荀攸、贾诩两个人。

荀攸在心底略叹一声,却并不因此改辙主张,而是比种辑等人说话更有余地:“种辑所言不无道理,赵司空夹在中间,确实为难,杨侍中、桓中丞等人过于刚直,有失柔和。以董公的性情,这几人共处朝堂,不得不先为豫防。”

皇帝对荀攸的意见永远是重视的,他认真的点了点头,当着对方的面说道:“这话极是,如今尚书台正缺一个仆射,须得是温和有德才,能服于众者。”

一直在全神贯注的观察着眼前战事的贾诩总算移开了目光,像是对这件事很感兴趣:“臣有一个人选。”

“喔?”皇帝挑眉看着他,问道:“各部尚书大多为新晋,得是外人才好。”

“东平相荀彧。”贾诩说完这话让荀攸心头一跳。

皇帝恍然笑道:“我记得他,此人在雒阳时,曾为守宫令,为孝怀皇帝掌管笔墨,也教过我习字。其人确实堪称君子,在兖州助曹操经营地方、军务,也大有称道之处。就让他做尚书仆射,诏书即下,不能耽误。”

荀攸下意识的拒绝道:“非臣谦抑,而是如此是否……”

“并不唐突。”皇帝打断了他的话,鼓励的说道:“我早听闻此人声名,只惜无缘一见,如此甚好,先让他去长安处理事务,让我看看其人究竟如何。等大军凯旋之时,我再好好见他。”说完,他又道:“我知道曹操视其为臂膀,但荀彧毕竟不是他的私人。”

荀攸没话说了,他本就知道皇帝有调任荀彧的想法,迟迟未动,是看在战事不明,不想因为调离曹操亲信而过度刺激到对方。如今淮南胜讯连连,袁谭败退青州,就连眼前,长水骑与羽林骑也已经击溃了文丑所率的骑兵,中垒、射声等营也开始传呼而进。

此消彼长,皇帝少了很多顾忌,调开荀彧也是应有之意了,只是不知道皇帝在调走之余,会将谁安插在曹操身边呢?

“前将军一到沛国,郭奉孝就给他出了不少计策。”皇帝忽然夸赞道:“先是虚张声势,打着前将军的名号,诈称领兵三万入徐,吓得袁谭弃琅邪而走。而后又说降泰山群盗,既解决曹操侧翼之忧,又袭扰济南,让袁谭支绌。”

“此人有大才,朱公本只是坐镇沛国,居中调度而已,郭奉孝却能不动一兵一卒,起数万兵马之效用。就连曹操都为他几次上疏表功,我看,就让他去曹操帐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