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内心也非常担心,毕竟现在的南方局面已经趋于稳定,别说北面的满清无法威胁到江南,就是让北方的李自成、吴三桂、多尔衮等人联合起来,也不一定是大明的对手。
所以朝堂稳定之后,百官的心思就渐渐地开始转移了,大明的优良传统内斗又开始了。
无论是北方文官集团,还是江南的东林人,此时都开始研究着如何让对手不好过,自己可以上位。
“大学士,咱们可以好好利用一下南京学院,张元久先生毕竟是咱们的人,虽然他一直刚正不阿,但是他脱不了北方文人的身份,利用南京学院培养一些官员出来。”
李源思来想去,也没有什么主意,然后说道。
就是将来北伐成功了,但是北方已经糜烂,依然面临着大量的官员缺口,这些官员一定会从江南调派,一部分是现有官员,另外一部分就是储备的官员。
这个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这次科举考试招收了上千名官员,其中东林出身的官员虽然不到,但是也不是少数,毕竟基数大,而且这些东林出身的官员已经全部被任命。
如果按照这个趋势,下一届科举取士,取士人数也绝对不会少,入仕的东林人也一定会占据一席之地,加上吸取了上次科举的教训,这次东林人自然不会甘心,一定会反扑的。
在李源看来这可能就是皇帝陛下在储备官员,等到将来接收北方的时候使用。
“张元久先生前些日子也说过了,南京学院确实涌现了一些才俊之士,改日咱们还需要找个机会联络一下这些青年才俊才是。”
范景文随后说道。
此时说道南京学院,范景文和李源本能地就想到了跟随钱谦益南下的黄宗羲,此人乃是名仕之后,在江南东林人中威望甚高,而且不热衷仕途,赢得了清高的名声。
加上黄宗羲确实有才华,于是被张元久聘请南京学院教授,如今跟随钱谦益下南洋了,可见钱谦益对黄宗羲的重视。
黄宗羲是东林人中的另类,他不热衷仕途,一心治学,也正式因为如此,黄宗羲的名声不仅在东林人中家喻户晓,就是北方文人也对此人赞赏有加。
钱谦益带着黄宗羲南下,不仅是因为黄宗羲现在是南京学院的教授,更是因为黄宗羲是东林人中的另类。
在范景文看来,钱谦益是准备推荐黄宗羲,让他站出来改变东林人的印象,带领东林集团。
至于钱谦益带去南洋的另外一个人,那就是张慎言,此人当年就是东林人的翘楚,当初被举荐作为朱由检的秘术,是经过朱由检考核的,可见才学和能力绝非等闲之辈。
只是后来东林人刺杀皇帝失败,张慎言无颜留在朱由检身边,于是请辞离开了朝堂。
但是范景文清楚张慎言绝非等闲之辈,只是眼下失意蛰伏罢了,钱谦益将张慎言和黄宗羲这两位东林人的翘楚带去南洋,必然有他的目的。
范景文估测将来引领东林人的应该就是黄宗羲和张慎言两人了,一个才学出众,已经有名士风采,另外一个虽然失意,但是能够被朱由检认可,留在身边担任秘书,也是才俊之辈。
“听说这次跟随钱谦益南下的还有一个名为王夫之的青年,此人没有功名,只因为其父当年和钱谦益有过一面之缘,于是持书信来到南京找到了钱谦益,最后就被钱谦益留在了身边,而且还带去了南洋,可见此人必然有过人之处,不然钱谦益绝对不会留在身边。”
李源随后说道。
他也只是听别人说的,具体对这个王夫之也了解,只是好奇钱谦益将这样个冒昧的小子留在身边有些不解。
“听说这个王夫之是来南京学院求学的,但是没有赶上今年南京学院的考试,所以就没能进入南京学院,既然此时已经被钱谦益看上了,那么有了钱谦益和黄宗羲的这层关系,此人明年进入南京学院应该不是问题。”
范景文也听说过这个王夫之,但是因为没有什么名声,也就是知道一点消息。
“我等和东林人争来争去,最后斗个你死我活,但是万万不可大意,最后成全了别人。”
范景文随后微笑着说道,顿时让李源一阵诧异,难道他们身后还有渔翁不成。
李源随后诧异地看着身边的范景文,范景文淡淡地笑了一下。
然后看着李源说道:“难道李兄就忘记了张庆书和王璟芝这些青年之才了吗?”
范景文的话一出口,李源顿时醒悟了,他确实将张庆书和王璟芝这些人忘记了。
张庆书和李源虽然一同被范景文引荐,但是张庆书是江南人,早年随父经商,在身份上就和范景文他们有隔阂。
还有王璟芝,更是出身温台商人世家,所以也不可能成为北方文人的一份子。
虽然这两人都出身江南,但是因为理念和身份的诧异,江南的东林人也排斥他们,认为他们是异类。
张庆书和王璟芝的商贾背景并不是他们被东林人排斥的原因,要知道东林人是江南地主和商人的代表,其中很多人都出自商人家族。
张庆书和王璟芝被东林人排斥的原因是两人不肯向东林人妥协,被东林人认定思想偏激,甚至两人都曾公开批评过东林人思想有问题。
所以这两人也不能融入东林人的集团,但是两人受到了朱由检的重用,此时任职钱务局,而且钱务局权利巨大,现在已经被改变为大明中央银行。
两人和商人打交道非常多,手中掌控着大明的财务权,大明的银元铸造,以及纸币的印刷发行全部都在钱务局。
而且钱务局思想开放,里面甚至有一些西洋的犹太人,加上两人得力的办事能力,于是深得朱由检信任。
按照张庆书和王璟芝的计划,大明将在今年新年直接发行纸币,应对大明出现的银慌。
这两个青年的崛起,在朝野上备受关注,甚至被朝廷百官认定为新锐权贵。
“我看大学士多虑了,这两人虽然受到皇帝陛下的赏识,但是毕竟没有根基,还成不了气候。”
李源略微思索了一下,虽然认可两人上升的很快,而且备受瞩目,但是想要成为朝廷一支重要力量还相差甚远,毕竟两人现在官职不高,只是职务重要而已。
范景文不认同李源的说法,然后说道:“如果这两人身后有大明军方的支持呢?”
李源听了范景文的话之后,刚才还是一脸不以为然,但是随后就是满脸震惊,他甚至有些惊骇。
李源不敢认可范景文的说法,大明皇帝已经将文武官员全部分开了,武将为首的军方是无法干涉文官内政的。
而且范景文的话还透漏了一个非常极端的信号,那就是武将干政,这是非常危险的,尤其是对于他们这些文官,在武将干政之后可谓是不堪一击。
惊骇的李源还有些不敢相信,但是李源认为范景文既然说出这样的话了,那么必然就有他的依据。
看着震惊的李源,范景文随后说道:“范某早就得知武将们有插手朝堂的想法,但是一直没有进展,直到上个月,苏观生开始和张庆书他们往来之后,我就猜到了这种可能。”
“苏观生?”
李源听了范景文的话之后,默默地念叨,如果不是范景文提醒,他都忘记这个苏观生了。
当初苏观生是两广巡抚,后来桂王朱由榔作乱,苏观生被软禁在了桂林,最后明军攻破桂林,救出了苏观生。
当时朝堂上面就有苏观生纵容桂王作乱的说法,并且说他有投降桂王的打算,不然以桂王的秉性,怎么可能让苏观生安生地在桂林活着。
甚至有御史直接上书弹劾苏观生纵容桂王,祸乱两广,图谋不轨。
当时是朱由检南迁的第一年,江南局面不稳,很多人都认为苏观生无法逃过这一劫,朱由检一定会下令处死苏观生。
但是令众人想不到的是,在关键时刻,大明武将们放出了言论,苏观生在桂林刚强不屈,誓死不从桂王,如果不是明军及时赶到,苏观生已经遇难。
为苏观生发生的正是攻占桂林的武将张国维,武将为苏观生正名,于是朝堂上面的这股弹劾苏观生的风气也被一扫而空。
如今苏观生已经在南京任闲置两年之余,此时范景文提到苏观生,立刻让李源想到了之前的事情。
李源认定范景文一定看到了着背后的秘密,从当年张国维为苏观生发声之后,就已经表明武将在插手朝政了,他们在拉拢一些官员,而且苏观生是最好的对象,他受累于桂王的叛逆案,没有人会伸手援救。
于是武将看到了机会,直接将苏观生救下,这对于军方来说只是举手之劳而已。
但是结果就是苏观生只能选着站在武将一边了,因为朝堂上面的人大部分都是当年主张弹劾他的人。
“此事陛下可否知道?”
李源有些担忧地说道,他此时已经感觉到了一丝危机,武将干政是非常危险的。
范景文随后叹息了一声,然后说道:“范某也不知道陛下是否清楚,但是此时咱们管不了,咱们还是研究如何应对钱谦益好了。”
范景文接着说道:“钱谦益带和黄宗羲和张慎言两位青年才俊下南洋,已经有将东林集团交给这两人的打算了,我看咱们也不能落后,必须要培养一片青年才俊才可以,李兄治家有方已经被陛下赞赏,不如乘机举荐李兄的两位公子来南京,也好让世人看到李兄治家的风采,我想陛下一定会非常高兴能够见到李兄的两位公子。”
李源听了范景文的话之后,脸上泛起一丝凝重,他其实不想让李家全部卷入朝堂的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