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晚明之我是崇祯 > 第134章 西进作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秋高气爽的时节,江南一片忙碌,大明十万大军集结武昌城,准备对盘踞在荆襄一带的刘宗敏发动进攻。

朱由检在处理完南京的政务之后,立刻起身离开了南京城,沿着长江西进,准备前往武昌观战。

“都上船吧,船马上就要开了。”

朱由检登上坐船,然后朝着身后的几个随行人员说道。

同时朱由检又朝着站立在码头上面送行的官员挥手致意,示意他们可以回去了。

此时,在朱由检身后,几个年轻人陆续登上朱由检的坐船,他们在卢象观的安排下纷纷来到了甲板上面。

几个年轻人手中拎着各自的行李包裹,还有公文包,登上甲板时有些慌乱,看上去也有些就紧张。

卢象观身后有五个青年,这五个青年都是这次科举考试成绩最突出的几个人,其中进士科的前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三人,还有明经科的状元,以及明法科的状元。

进士科的状元为王璟芝,也是朱由检钦点的状元,榜眼为元书平,探花为王圣俞,明经科的状元为王志山,明法科的状元为李泉清。

这五人在榜单公布之后,就被卢象观召集到了身边,按照朱由检的安排,留在了朱由检身边做事。

大明南迁之后的这次科举考试,进士科取士三百人,明经科取士两百人,明法科取士三百人,明算科取士五十人,明字科取士两百人,明医科取士三百人。

一共加起来超过一千三百五十人,超出了历朝历代的取士规模,当初朱由检点名榜单的时候,取士人数之多,让张元久和范景文等人惊愕不已。

大明一下子取士一千三百五十人,几乎超过了整个大明朝的取士人数,如此大规模的取士,不仅朝堂一片震惊,就是民间也有些不敢相信。

但是当榜单公布之后,民间知道这些都是真的,这次科举基本上就是十个考生里面取一个,而且那些报考非常少的科目,像明算科,明字科,明医科,基本上三个人里面取一个。

最为悲惨的当属进士科,五千多人报考,只取士三百人,虽然比例已经超越了历朝历代,但是和其它科目相比,还是非常低的。

榜单一公布,朝堂和民间顿时哗然,很多官员都上书反对朱由检这次大规模取士。

但是朱由检也很快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各部门整天都说缺少官员,尤其是在外的官员非常紧缺,这次取士多了,反倒不愿意了。

随着一番热议之后,朝野和民间的情绪也渐渐恢复了,很快大家就从这次科举取士里面发现了一个趋势,那就是大明朝将来科举取士的人数会更多,但是举荐现在几乎停止了。

纵观历朝历代,只有宋朝的官员超过六成是出自科举,余下的朝代科举出身的官员占比都非常少,大明朝更是如此,大部分官员都是蒙阴和举荐入仕,不是权贵子弟,就是推荐入仕,也都是地主豪绅之人。

朱由检这次就是要改变这种现象,眼下举荐入仕已经完全被停止了,史可法得到的圣旨就是没有皇帝的御印,不得入仕,所以大半年下来,大明朝入仕的官员屈指可数,都是皇帝陛下钦点的人。

所以朱由检在给外面传递一个信号,以后入仕为官,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科举,朱由检准备打造一个公平的科举考试,让天下读书人都知道想要入仕只能从科举进来。

大家也注意到了,皇帝对科举的改革已经开始了,首先就是进士科已经无法独朝堂了,这次科举考试的进士科取士三百人,但是和其它科相比,比例太低了。

而且这次科举进士科取消了殿试,也就是皇帝陛下不在大殿考较进士科取士之人的学识了。

朱由检直接按照张元久给出的榜单,然后查看了各科榜单前十名考生的试卷,最后每一科的三甲都是朱由检钦点的。

进士科一下子从天子门生的地位掉落下来了,而且皇帝不再只钦点进士科三甲,所有科目的三甲都是皇帝钦点的。

也就是说进士科已经和其它科目没有什么区别了,而且朱由检还在大殿里面召见了各科取士的学子。进士科虽然是第一个召见的,但是后面的五科上榜学子也都被召见了。

明眼人都看的出来,现在的进士科已经和其它科目没有任何区别了,如果想要找到区别,那唯一的区别就是报考进士科的人太多了。

这次科举巨大的改变让江南的读书人陷入了激烈的争论之中,以东林人为首的众多学子在这次科举中可谓是损失惨重。

在这些学子中大部分都报考的进士科,但是中榜的人不到进士科中榜人数的一半。

而且进士科头三甲都是不是东林人,甚至好功利的永嘉学派出身的王璟芝获得了头名状元。

这次巨大的打击,让江南东林人义愤填膺,纷纷站出来指责科举不公,尤其是看到那些明法、明算和明字,甚至明医科的取士都和进士科平齐之后,这些人更是愤怒不已。

但是朱由检在朝会上也很快给出了解释,那就是大明现在需要这些人才,精通《大明律》的人,精通计算的人,还有大量底层记录的文官,尤其是郎中更是非常稀缺,所以取士就要朝这个方向取士。

当众人听到皇帝陛下的解释之后,也都无法反驳,毕竟皇帝陛下列举的这些人确实非常需要。

通晓律法的法官,现在大明律法开始独立了,所以各地新建的法院非常缺乏通晓《大明律》的官员。

还有底层记录的文官,更是稀缺,翰林院、内阁和各部都需要大量记录的小官,他们需要整理浩瀚的文字工作。

可以说南京内阁里面当差的人中,八成都是这些小吏和底层文官,他们是支撑起朝廷运转最重要的力量。

至于明医科,朱由检已经明确说明了,郎中多了是一件好事,甚至朱由检成立了大明医学院,专门用来培养郎中。

在一番争论之后,虽然江南的东林人不满,但是朱由检已经不想理会这些人了。

东林人已将形成了议政的习惯,似乎一切事情都要搀和进来,并且发表一下看法,但是他们中真正能够有实干精神,踏踏实实做事的人不多。

这就是现在东林人的学风思想,浮夸自以为是,张元久批评的非常对,他们已经偏离了治学的精神。

朱由检看着渐渐离开码头的坐船,眼神透着冰冷,科举只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

大明朝就是因为带着士大夫治天下的思想,最后走到了今天这般局面,这也是导致后世列强入侵中国的直接原因。

朱由检认为在治国思想上,我们没有任何错误,但是在治国方式上出了问题。

感受着脚下结实的坐船,还有身边一艘艘载着全副武装士兵的战船,以及装满各种军械物资的漕船。

朱由检知道大明的鼎盛需要的是这些踏踏实实的人,他们才能创造出支持大明鼎盛的物质基础。

至于在书院里面整天愤世嫉俗的那些东林人,他们根本就支撑不了大明的中兴,甚至因为他们的党争和内斗,反倒大大地消耗了大明的力量。

这次朱由检通过科举考试明确地告诉了世人,读圣贤书的人可以入仕为官,但是他们的优越感已经不复存在了,他们这些人将会和工匠、郎中一样的地位,各司其职。

朱由检冷冷地看着远处的江面,也让身后的一众人不敢吱声,尤其是五位青年,看到眼前的朱由检,更是有些害怕。

此时卢象观走到了朱由检身前。

“陛下。”

朱由检这才收回心神,意识到身后还有五位青年才俊在。

“朕带你们一同南下,就是让你们好好感受一下战争的真实样子,好让你们明白整日在房间里面诗书礼乐是无法让大明强盛的,大明的强盛是靠大明将士手中的钢刀砍杀出来的。”

朱由检随后朝着身后的王璟芝等人说道。

五个人听了朱由检的话之后,立刻一脸恭敬。

“臣领旨。”

朱由检注意到几个人带了一些行礼,然后说道:“登上这艘船开始,以后你们的事情都要自己做,吃饭睡觉,洗衣赶路,包括朕在内,没有人会有特权,全部都要自己来做。”

朱由检的话顿时让王璟芝等人一阵诧异,他们还是头一次听说皇帝竟然也自己洗衣服。

这是朱由检给明军的新规定,也是对明军改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将校军官士兵除了在军事等级和权利上面的不同之外,余下的都一视同仁。

朱由检更是以身作则,在军营里面从来不享受特权,早上和普通士兵一同起床出操,然后洗漱吃放,吃饭都是去饭堂排队打饭,然后坐在普通士兵身边一同吃饭。

朱由检随后朝着卢象观说道:“先给他们上一节课,讲明船上的纪律,以及违反纪律的惩罚。”

“臣领旨。”

卢象观立刻严肃地说道。

卢象观已经来到朱由检身边半年多了,他现在真切地感受到了朱由检的雷厉风行。

卢象观明白,在朱由检看来登上坐船的这一刻,他们就进入了军队,所以必须要严明军纪,没有人有特权,包括朱由检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