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之后,京城的天气也渐渐地变得凉爽起来,多尔衮为了赢得天下人心,于是在京城举行了满清立朝之后的第一场科举。
满清的科举也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参考的都是汉人,没有人满人参加,因为通过蒙阴制度,满人是可以享受特权入仕为官的,但是汉人不同,他们想要入仕为官,就只能通过科举取士。
多尔衮知道南明在今年秋季也要举行科举,于是多尔衮特意将满清的科举提前举行,就是为了赶在明朝之前。
现在满清名义上占据着河南之地,所以这场科举是满清鼎立正统的举动,多尔衮要让北方的读书人都认可满清才是中原正统王朝。
至于逃到江南的明朝,已经不是中原正统了,如今的局面和当年南宋时期非常相似,也是女真人杀入中原,占据北方,宋朝溃败到了江南。
多尔衮也意识到了现在北方的局面非常复杂,满清遭受了重创,想要恢复还需要数年,但是北方还有吴三桂,李自成,以及山东的明军,多尔衮需要面对众多对手,想要平定北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当年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就和南宋为了争夺正统了近百年,直到金国和南宋都灭亡之后,蒙古人修编宋辽金三国历史的时候,这才最终确定宋为正统。
进入九月,满清京城考院已经准备完毕了,已经有三千多名考生有资格参加考试,这些考生都是汉人,多数都是当年在辽东就投奔满清的汉人,还有一部分是京城留下的读书人,最后就是江南“归顺”来的读书人。
对于这些江南“归顺”过来的读书人,大部分都是满清暗中做手脚得到的,无非就是为了撑门面。
但是多尔衮依然非常重视,专门为他们订立了一个榜,他们可以单独考试。
而且这些人也非常少,只有三百多人,心中欢喜的多尔衮甚至提前召见了他们中的一些人。
面子已经做足了,剩下的就是考试,多尔衮也不是庸才,他一方面要为满清鼎立正统,另外一方面也是真心想要选拔一些汉人中的才学之士为满清所用。
当年的一个范文程就辅佐满清攻占辽东,杀入关中,入主中原,这里面都有范文程的功劳,所以多尔衮非常重视这次科举能够选拔出来的人才。
范文程也就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这次满清科举的主考官,这也是多尔衮在向外面展示,大清朝一样重用汉官,范文程就位列大学士,文官之首。
入秋的太阳在午时还是有些毒辣,在满清考院外面,济尔哈朗站立在考院门口,身后是将考院团团包围的士兵。
济尔哈朗转身看了看身后的考院,此时大门紧闭,考试已经开始了,一切都非常顺利,没有出现什么差错,济尔哈朗的内心也松了一口气。
“多尔衮,孤王看你是疑心太重了,到时候真的成为另外一个朱由检了,怀疑身边没有一个忠臣。”
济尔哈朗默默地念叨着,同时抬头看了看头顶的日头,脸上带着一丝忍耐。
多尔衮给了济尔哈朗一个非常好的差事,就是确保科举考试的顺利进行,于是济尔哈朗就出现在了考院的外面。
为了确保科举考试的顺利进行,济尔哈朗也是下了不小功夫,首先就是修建了一个新的考院。
在考院修建完毕之后,济尔哈朗派遣五千兵马就驻扎在考院外面,时刻监视考院,任何外人不得进入考院。
科举考试之日,济尔哈朗更是早早来到考院,带着手下的军士在考院里面全面巡查了一番,然后才来到考院外面。
满清继承了当年金国科举的一个非常特殊的规定,那就是将参加考试的考生全部集中起来,然后在一个浴池里面好好洗洗澡,随后换上准备好的衣服,不得穿自己的衣服,最后在进入考院。
济尔哈朗也采用了这个做法,他认为这样不仅可以防止作弊,也可以防止有明朝的锦衣卫密探混入进来,尤其是他们身上会携带一些危险的物品,来一个洗澡,然后换上统一的衣服,这些麻烦就可以消除了。
在经过一番折腾之后,三千考生终于进入了考场,科举考试也就开始了,济尔哈朗终于松了一口。
对于多尔衮令他来负责科举考试,济尔哈朗内心也有些不愤,但是碍于多尔衮的权威,济尔哈朗也必须要让步。
况且多尔衮究竟有没有其它目的,是不是准备借机除掉他,济尔哈朗也不清楚。
于是济尔哈朗格外小心,处处严格检查,只要等到身后考院里面结束的钟声一响起,济尔哈朗就可以完成使命了。
“多尔衮,你想陷害本王的阴谋看样子是无法得逞了。”
济尔哈朗讥讽地说道。
他知道多尔衮一定没按好心,但是济尔哈朗的严谨小心让多尔衮失望了。
其实多尔衮并没不是针对济尔哈朗,多尔衮也希望科举考试能够顺利进行,他选中济尔哈朗作为负责人,其实也是有意拉拢济尔哈朗。
现在多铎统领两白旗精锐全部命丧河南,多尔衮力量大大受损,加上代善那个老狐狸一直在京城,多尔衮知道他不能再单打独斗了,他需要拉拢一些重要的人站在他这一面。
于是当初和多尔衮走的最近的济尔哈朗就成为了多尔衮拉拢的对象,当初济尔哈朗可是和多尔衮一同商讨订立皇帝的事情,有这样的关系,多尔衮知道济尔哈朗还是可以站到他这一面的。
多尔衮让济尔哈朗担任科举的负责人,负责安全,只要科举平平安安地结束,济尔哈朗就立下大功一件。
到时候多尔衮再做一个顺水人情,重重地赏赐一番济尔哈朗,这样两人的矛盾就可以解开了。
但是济尔哈朗心中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多尔衮是在借机铲除自己,所以他必须要自保,于是在整个科举考试上面格外小心。
就在济尔哈朗准备回到后面的桌椅上面好好休息一下的时候,考院外面来了一队人马,为首的是一位武将。
“原来是祖侍郎啊。”
济尔哈朗看到来到考院门外的祖大寿,然后一脸微笑地说道,他和祖大寿也是老熟人了。
当年在战场上面,济尔哈朗和祖大寿也没少交手,后来祖大寿投降满清了,两人就成为一家人了。
在投降的明朝将领里面,祖大寿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他没有兵马带过来,投降的也比较晚,所以地位不及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等人。
在投奔满清之后,祖大寿也没有什么建树,平日里就是上朝下朝,在兵部做事,如今虽然是兵部侍郎,但是因为是汉人,没有实权,平日里都是闲来无事。
当初多尔衮也想重用祖大寿出战,但是祖大寿婉拒了,如今满清权贵对多尔衮重用这些汉将非常不满,所以朝堂上面的这些明朝降将的处境变的更加危险,祖大寿想要再起带兵已经不可能了。
“下官拜见和硕郑亲王。”
祖大寿来到考院门口,看到济尔哈朗竟然站在大门外面,顿时有些惊讶,立刻下马朝济尔哈朗行礼。
“祖侍郎来此有何事?此时正时科举考试,如果没有别的事情,祖侍郎还是赶紧回去吧,这里可不是闲逛的地方。”
济尔哈朗对祖大寿也没有什么好感,当初在祖大寿手中还吃过亏,济尔哈朗随后冰冷地下达了逐客令。
祖大寿立刻一脸恭敬地说道:“王爷,下官是奉命前来送策论试题的,陛下已经出完题了,这是摄政王的令牌。”
祖大寿说完之后,立刻将一枚令牌掏了出来,然后恭敬地呈送给了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一听祖大寿的话,顿时一阵诧异,他知道会有宫中人送策论的试题过来,但是没想到竟然是祖大寿。
济尔哈朗接过祖大寿手中令牌,细细地查看了一番,同时看到祖大寿身后有一辆马车,马车上面是一个巨大的木箱子,木箱子上面锁着一把大锁头,还有几十个全副武装的侍卫正守卫在马车周围。
济尔哈朗看到这番景象,然后冷冷地看了一眼祖大寿,但是祖大寿倒是非常恭敬。
祖大寿上个月突然接受圣旨,皇帝福临请祖大寿入宫讲课。
祖大寿顿时大惊,立刻入宫面见了福临,他不知道皇帝召见他一个降将能干什么?
见到福临之后,祖大寿才明白,原来福临是想和听他说一说明朝的事情,尤其是之前大明军队的情况。
福临虽然是少年天子,而且处处都要听命于多尔衮,但是随着福临的年龄越来越长,福临也渐渐地展现出了帝王的一面。
皇太后古特氏对福临的功课要求非常严格,请来了众多饱学之士为福临讲课,但是福临对于这些饱学之士的儒家典籍并不是很感兴趣。
福临认为大清能够有今天,都是因为八旗子弟的骁勇善战,还有他们对手明军的腐败无能。
于是福临就像多了解一些明朝的事情,但是这些老先生都不敢讲,这让福临非常不满,最后福临看中了整日不说话的祖大寿,于是将他招入皇宫,想要听一听当年的明军是什么样?为什么数倍的明军打不过人数处于劣势的满清八旗军。
祖大寿对于福临的举动非常震惊,但是他还是坐下来按照福临的要求,为福临讲解明军的情况。
因为福临想要听的详细一下,祖大寿于是就从他进入行伍开始,将自己征战的半生都详细地道来了。
祖大寿身经百战,经历和很多事情,所以一时也讲解不完,但是福临非常喜欢听祖大寿这种战将的人生故事,于是福临令祖大寿这段时入宫为他讲学。
今日是科举考试,祖大寿本来是按时入宫面见福临的,但是当看到福临之后,发现多尔衮也在福临身边。
祖大寿这才知道今日是科举,皇帝是要出策论试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