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宴后, 程普待周瑜的态度也没有丝毫的收敛,吴景出面劝了他也不见什么效果。在程普的眼里孙策是小主公, 周瑜只是孙策的连襟,凭借姻亲关系得到孙策重视的一个后来之辈, 甚至不如跟着邓当的吕蒙让他认可。
周瑜也不与程普相辩,在曲阿稍微整理了几日后,就开始做自己的建威中郎将该做的事情。
黄盖看不过程普故意找茬, 特意在吕范的拜托下找程普劝说。
“德谋, 公瑾虽年轻,但他昔日辅佐伯符与困窘之际。伯符从袁公路那里脱离, 他带兵和粮草相助, 与伯符一起先克横江、当利、打笮融、薛礼,占湖孰、江乘,进入曲阿,他都身先士卒与我们一起跟随伯符。你为何总是喜欢为难公瑾呢?”
程普与黄盖、朱治都是跟随孙坚多年的老人,在黄盖的眼里, 这俩位是与自己一样的, 而吴景、孙贲、孙河仍然是凭借姻亲关系上位的。
“周瑜与吴景等一般, 岂是能与我等刀剑里冲杀相比的。”
黄盖耿直, 直接反驳程普。
“景瑞随破虏将军南北征战近二十年,未曾有过分毫懈怠。你以为他是幸进?”
程普失言, 为自己强辩,“我未说景瑞。”
“德谋,周公瑾助力伯符的时候, 正是伯符困窘无路可投的时候。后来他自带兵将以及粮草,伯符按功劳以建威中郎将相酬也不为过。抛开周瑜娶桥蕤的幼女为妻之事,你说他是不是值得伯符以中郎将相托?”
“中郎将只领兵二千人,周郎前年带的兵也一千多了。”
“伯符并不是以二千军卒为止,他以后会让周瑜统领更多的军卒。”
黄盖见程普执拗到以后的周瑜会统兵多少的事情上,可以后的事情谁又说的清楚呢?周瑜对在危难、困窘中的孙策伸手相助,孙策肯定相信周瑜多一些。现在俩人又是连襟,若是周瑜有本事,以后就是统帅三军,也不是不可能的。
然而他是来解决程普喜欢为难周瑜的执拗的,必须争取说服程普大家好好相处,才有利于练兵。
于是黄盖只好敷衍着说:“过几年,孙家的那些小公子们陆续长大了,伯符有了帮手,他对公瑾的信任就不会像现在了。”
程普忧心忡忡,“我就怕还没等到那时候呢,伯符就把军权交给周瑜,将破虏将军的愿望误了。”
黄盖深觉自己是服了程普的瞎想了,他气恼起来。
“那你不如直接去与伯符说,让他莫要信任周公瑾,好过你自己出面为难周公瑾啊。”
程普看傻子一样看黄盖,“伯符与他食同案,寝同榻,你让我去与伯符说?伯符会听?”
黄盖完败,他知道自己劝不转程普,只好让吕范转告周瑜躲着程普一些,待程普看到周瑜的能力也就好了。
周瑜对程普的为难、刁难不怎么在意,任何时候待人都是一样地谦逊有礼。而且这些跟随孙策有段时间,重新开始按着孙策的法子练兵的程普、黄盖、朱治等,发现周瑜操练他手下那二千军卒的速度、质量不比他们差。
孙河对这些元老解释:“早几年开始用这样法子练兵的时候,是由伯符和公瑾开始的。”
二个月以后,周瑜开始带着他手下的那两千军卒,参与朱治带的那一路主力,在曲阿周边的军事活动,清扫曲阿周边的反对势力。
然后孙策将大军分成三路,一路从会稽、一路从吴郡平推向西,还有一路从临海郡出发向南。
新都郡、鄱阳郡、临川郡、建安郡,孙策有了扬州刺史的名头,在这些郡的太守表示要服从他的指派后,他让朱治带着大军,把这些个郡地的土匪水匪等逐一清扫干净。
光明正大的朝廷命官加上强横的军事实力,孙策一路由东向西平推,在袁术与吕布胶着、与刘表、张绣摩擦升级的时候,不仅夺了庐江郡、江夏郡,还一路先夺了长沙郡。与清理了庐陵郡的那一路顺利将豫章郡围了起来。
刘繇无处可逃,偏孙策还是给了他一条活路,投降后带着他所有的属官继续为扬州的各级衙门做事——在各郡开办的学堂做教谕。
刘繇不是为了自己,就是为了跟随他的人,也只好乖乖地投降,他交出所有的武装军卒,连忠心耿耿跟着他的太史慈也投向了孙策。
孙策容了刘繇的投降,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虽然有张昭、张纮帮忙,但是突然接手大半的扬州辖区,就立即面临一个缺少人手的窘境。
只好以扬州刺史的名头向天下开征辟令。
至于有多少人愿意、又有多少人能穿过战火纷飞的袁术、刘表、张绣的接壤区,孙策以及张昭张纮都没敢报什么乐观的态度。
果然是三人相像得到的结果。除了吴地的人,连荆州过来的人都少。直把英俊的帅哥孙策愁的变成苦瓜脸了。
无奈先从亲戚里选。孙嫒的丈夫弘咨被孙策就地硬按去吴郡太守府做事。然后孙珊的夫家陈家很积极地把出十八岁以上读书识字可以的子弟都推荐给孙策,孙策和张昭张纮将人做了一番考核,然后派去各级的衙门。
孙策的叔叔孙静不想离开家乡富春,但他把族里认字的人都给送到曲阿让孙策考核,能做事的留下,不合格的带回去继续读书。
忙到快秋天的时候,扬州辖区缺人的现象缓解了一点,各级衙门缓慢地开始运转了。
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文盲率,吴夫人拿着她让孙策做的调查报告也跟着皱眉。
孙策现在拥有的会稽、吴郡、丹杨这几处都算是江南偏富裕的地方了。大族的子弟基本都有机会读书,但就是这样,富春孙家送过来考核的子弟,其中还是有一部分只能算是识字,写不好也读不明白简单的公文。
而那些寒族子弟里识字的更少了。读书识字的成本太高,绝大多数的人还在为温饱挣扎,如今还要再添上一条躲避战乱。
就算是有些寒族子弟得到学习机会了,也学的不错了,也是未必有出头的机会。官员的位置是一定的,在没有科举的年代,想做官唯一的途径是靠官员们推举——孝廉。
寒族子弟想要让当地的父母官举荐为孝廉,其难度远远高过世家豪族的子弟。
但这举孝廉的制度也还是有好处。在当官之前,先被家乡的父老考核四十年的人品:是不是孝顺父母?做事是不是清明廉洁?
被举荐成为孝廉后,朝廷还要对进行考试。孝廉科成为朝廷在恩荫选官之外的、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
吴夫人慢慢捋顺朝廷选官还有吴地的现状,想打破无人可用的窘境,那就只能开办学校,进行速成的初级文化课普及教育。只有全面地启发民智了,以后才有打破恩荫、地方官员举荐这样狭隘的选官限制。
“伯符,靠征辟能独当一面的读书人来吴地做官,能不能征召到足够的人手先不考虑,难处是在天下的读书人就少。我看不如我们自己动手,来培养需要的人才。先做个计划,看看能不能用上三到五年的功夫,教导出一部分能做小吏的,然后慢慢征辟大儒来吴地讲学吧。”
孙策知道母亲的提议自己教出需要的官员是最利于长远的。但是用年的时间,教导出能做小吏的人,他心里真的是没底。还不如问他年怎么能建一支强军。
这事吴夫人也没指望孙策去做。
“伯符,你好好练兵,早日让扬州安全安宁就不错。”
张昭张纮很赞同吴夫人的提议,先教会民众会简单的计算、简单的书写,然后从中选出适合做小吏的人才,再从这些小吏里慢慢培养聪明的心性好的人,进行进一步培训教导,通过考核后安排等重要的职位。
“夫人准备先教导哪些人读书计算呢?”
读书识字的人少,愿意去教书的也不多。战乱的时候,更难请到大儒了。
“从军营开始吧。军卒这几个月训练下来都能背得军规了,让他们用军规对照认字。然后组织人手把衙门常用的字挑出千个,若能编成容易记的歌谣最好。通过这两样考核在晋升的时候优先,一旦伤残了就可以到衙门做小吏,既能弥补人手缺失、保证衙门小吏来源的忠心,还能让伤残将士以后多一条谋生之路。”
孙策很赞成母亲与二张商议出来的主意。与领军的将领一说,每个人都很支持。能让军卒在伤残后到衙门做个小吏谋生,比给他们一些钱物只能花用一时会更激发军卒的勇气。而且从军律开始认字,速度快效果好。
在刻满军律的石碑遍及军营的角落后,军卒中掀起读书的热潮。
而刘繇那一系的辅官加入教谕行列,使得千字文提早刊印出来。孙策和吴夫人因为教化民众,得到朝廷的嘉奖、敕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