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万岁约阿希姆 > 第122章 挥之不去的战争阴霾〔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2章 挥之不去的战争阴霾〔下〕

奥斯曼帝国与巴尔干同盟代表在伦敦签署的和约墨迹未干,年月底,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了。令人倍感唏嘘的是,仅隔了一个多月,上一场战争中的盟友和伙伴居然毫不犹豫地调转枪口相互攻击,国家利益胜过一切的真理再次得到现实的验证。

在奥匈帝国的支持和挑唆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最大赢家,军事实力领先于其他巴尔干国家的保加利亚,因在马其顿统治权划分问题上同塞尔维亚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采取先下手为强的策略,遂向塞尔维亚及在该问题上支持塞尔维亚的希腊宣战,并在宣战当天对马其顿的塞尔维亚和希腊军队发动军事进攻。

在世纪至世纪这段漫长而黑暗的历史中,保加利亚人饱受奥斯曼统治者的压迫和欺凌,年获得自治权后,命运依然受到奥斯曼帝国及列强国家的摆布,直到年,保加利亚才真正脱离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宣告独立。这个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南欧国家以农业为主,国力相对贫弱。在“保加利亚沙皇”——第三保加利亚王国开国君主斐迪南一世的治理下,经济生产有所改善,军事外交上则摒弃沙俄而向奥匈帝国靠拢。在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的财政支持下,保加利亚军队的规模得到了扩充,人员训练和武器装备也在朝着现代化水平迈进。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这支军队在同奥斯曼军队的作战中势如破竹,因而被外界誉为“南欧的普鲁士”、“巴尔干第一军事强国”。

保加利亚军队表现不俗,塞尔维亚人也不含糊,他们同样经受了奥斯曼帝国数百年的严酷统治,至世纪前叶才获得自治权,并于俄土战争后宣告独立。塞尔维亚人属斯拉夫民族分支,在军事政治上与沙俄较为接近。这样一个河川与山岳交错的国度,经济状况虽不如意,彪悍的民风为军队提供了大量的善战之兵,而且拥有普特尼克这样一位足智多谋、意志坚定的军事统帅。在他的努力下,塞尔维亚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条件在世纪初的头年获得了显著的改善。当保加利亚人试图用突然进攻打垮塞军主力时,普特尼克沉着冷静地组织塞尔维亚军队进行防守,并且很快遏制住了保加利亚三大集团军的联合攻势,而希腊军队也利用地形优势守住了战线。几天之后,塞尔维亚军队率先吹响反击的号角,得到增援的希腊军队也果断投入,双方在马其顿地区展开空前激烈的搏杀,在一些主要地段,战斗的惨烈程度甚至超过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时期的要塞攻防战。

面对塞尔维亚和希腊军队的顽强攻势,保加利亚军队被迫后撤。这时,罗马尼亚人趁火打劫——因未参加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他们没能从奥斯曼帝国那里掠取领土,便以民族聚居为借口向保加利亚索要多布罗加,遭到保加利亚的拒绝。趁保加利亚军队被牵制于马其顿前线,罗马尼亚对保加利亚宣战,在未遇抵抗的情况下深入其境,腹背受敌的保加利亚军队军心大乱。紧接着,奥斯曼帝国也撕毁伦敦和约向保加利亚发动进攻,此时恩维尔已担任奥斯曼陆军大臣兼总参谋长,并被授予帕夏(将军)军衔。在德军将领冯-桑德斯的帮助下,恩维尔率军夺回故都亚德里亚堡,因而在国内赢得了民族英雄的声誉。

在军队已全面溃败的情况下,保加利亚宣告投降,与巴尔干诸国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根据合约条款,保加利亚不仅失去了在上一场战争中收回的大部分领土,而且丧失了多布罗加南部;同期签署的君士坦丁堡和约又迫使保加利亚将埃迪尔内归还奥斯曼帝国。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巴尔干半岛的力量重新改组:罗马尼亚脱离同盟阵营而与协约国靠近,保加利亚则投向了德奥同盟,巴尔干俨然成为列强博弈的一副棋盘。

两场巴尔干战争,塞尔维亚成了最大的获益者,它的领土几乎扩大了一倍。可是,一个斯拉夫国家的崛起令素来敌视沙俄的奥匈帝国如坐针毡,奥皇约瑟夫同他的幕僚和重臣们决意遏制塞尔维亚的继续壮大,为此不惜先发制人,这也为日后的大战埋下了最直接的隐患。

短暂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结束了,整个欧洲似乎又可以坐下来心安理得地享受和平了。可是,不论是手握军事大权的统治者还是倾心钻研军事战术的参谋官们,都从两场巴尔干战争中看到了现有军事力量的不足,无论军队规模还是装备技术,都已经落后于战争形势的发展。于是,列强国家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军事投入:

得到国会的批准,德军将常备军的规模扩增到了。万人,而且它还有一支规模达到万、素质良好的后备部队(承袭普鲁士传统,德意志第二帝国所有体格健全的青年都要服两到三兵役,退役后的头五年半编入正规后备军也即第一后备军,然后转为战时后备军也即第二后备军,为期十二年,再转到战时民兵也即第三后备军,直到岁退出后备序列,但战时仍可能受到征召用于在后方执行辅助任务)。克虏伯是整个欧洲最杰出的兵工厂,它为德国军队提供了大量现代化的轻重火炮,而每一个德国军平均配备三十六门毫米的榴弹炮和十六门毫米榴弹炮,火力强度远远超过法俄野战部队。轻武器方面,德国军队的装备状况也是列强军队中最理想的,他们全面列装了坚实、准确、耐用的毛瑟g,而且德国参谋部深知马克沁机枪的战略价值,德制马克沁也即mg水冷机枪从年开始大量列装德国军队,至年时,德国军队已拥有挺mg,是同时期法国军队机枪数量的两倍还多。

法军现役部队的规模紧跟宿敌德国,达到了。万人,战时可动员后备兵力万人,他们最大的战略优势其实是精心设计的防御要塞体系(普法战争之后,新统一的德国吞并了萨尔萨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内的洛林的一部分,使法国西部变得易攻难守。为了弥补地理上的损失,法国军事工程师沿着一百五十英里法德边界构筑了一系列堡垒,东南从瑞士的坚不可摧的屏障阿尔卑斯山开始,坚固的混凝土堡垒从贝耳福、厄比纳尔、土尔和凡尔登伸展开来,并在厄比纳尔和土尔之间设计了一个宽阔的缺口,作为准备敌人进入的巨大陷阱,然后用从掩护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体中发射的交叉火力加以歼灭)。可是在法军内部,越来越多的年轻军官却开始对于在参谋部占优势的固定防御战略提出质疑,这个新的进攻学派找到了卢瓦佐-德-格朗梅松上校作为他们的代言人,他的观点影响了于年升为参谋总长的约瑟夫-霞飞将军,使得法国军队开始从防御理论转向进攻理论。野战装备方面,法军的重炮远远少于德国军队,但他们装备了一种性能优异的野战火炮,即型毫米速射炮,支援步兵进攻或压制对方步兵时,一门这样的火炮几乎抵过两门德军毫米野战炮,然而法国参谋部把炮兵看作是对步兵的次要的补充,他们认为集体精神将更能补偿技术上的不足,因而长期忽视炮兵的运用。轻武器方面,法军装备的哈奇开斯导气式气冷机枪在性能和实用性方面不逊于德军的mg,但装备数量相对较少,而驻扎在法国本土的步兵仍在使用勒贝尔m步枪,它作为世界上第一支采用无烟火药的步枪而闻名,其管状弹仓的设计已经落伍,而法军骑兵和殖民军队已经装备了更为先进的伯赫提耶/科洛尼亚式步枪,但它们皆采用发弹仓,射击速度不及德军的毛瑟g和英军的恩菲尔德。

经历了日俄战争的惨败,沙俄军队开始了一段痛苦而漫长的重建。经过近十年的休养生息,俄军现役部队的规模达到了惊人的万,并有近万可随时征召的预备兵员,且在法国援助下加速西部铁路网的修建,用以提高俄军从腹地向波兰前线调遣部队的效率,但是,由于政府和军队的腐败状况没有改善,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情况仍然十分糟糕,机枪和大炮少得可怜,而且弹药储备严重不足。军官团队充斥着贵族和有钱人,这些人的战争知识还局限于使用军刀和剑,而士兵多是农民出身的文盲,徒有勇气而缺乏作战素质。

尽管拥有欧洲首屈一指的兵工厂、完备的军工体系以及组织良好的重炮部队,奥匈帝国的军队状况并不比自己的头号劲敌好到哪里去,复杂的民族结构和是它最致命问题——由于极少有人能够同时掌握多种语言,许多基层军官都无法让自己的每一名士兵听懂自己的话,而不同民族的士兵之间又缺乏认同感,所以只有最精锐的皇家部队和一些地方防卫军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向心力。在未经动员的情况下,奥匈帝国拥有万帝国国防军和地方防卫军,而总动员可使军队规模扩充到万人,步兵和骑兵主要装备本国生产的斯太尔-夏利曼m系列步枪,并列装有性能良好的施瓦茨洛泽机枪和斯柯达机枪。

陆军竞赛刚刚拉开大幕,海军竞赛早已热火朝天。搅动世界海军格局的两大主角,英国和德国,继续在数量和质量上展开双重比拼。相隔短短半年,两国先后开建了新一级同时也被视为舰队核心的主力舰——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和德国的巴伐利亚级。

凭借既有的技术和资源优势,英国海军雄心勃勃地订造了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它们装备威力空前的英寸舰炮,拥有威风凛凛的长艏楼,因采用全燃油锅炉而获得强劲动力,性能全面优于已经服役或在建的任何一艘英国战舰,首舰于年底在英格兰南部的朴茨茅斯船厂开工建造。

得到英国海军开建新舰的情报后,德皇威廉二世亲自向克虏伯工厂下达命令,要求他们加速研制英寸海军舰炮,以装备德国的新型战列舰。

研制新式火炮本是一项难度高、耗时长的精密工作,英国人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从。英寸到英寸的跨越,而且为了赶上新舰的建造进度,主炮试制与制造同时进行,赢得了这场冒险,技术人员和海军官员无不感慨“上帝保佑”。以此为标准,德国人显然得到了双倍的“上帝保佑”,德皇的命令让他们果断放弃了。英寸舰炮的研制工作,直接从英寸飞跃到了英寸,在比英国人更短的时间里,克虏伯的工程师们交出了一份堪称完美的答卷:装配巴伐利亚级的英寸舰炮身管达到倍径,理论射程和威力均强于英国新战舰倍径的同口径舰炮!

同期同级别主力舰,德国战舰的主炮口径和数量等同于英国战舰,这在英德海军竞赛中还是破天荒的头一遭。防御方面,伊丽莎白女王级虽然较以往的英国战列舰有很大的增强,在德国的巴伐利亚级面前仍自惭形秽。水线主装甲带(最大)、炮塔(正面)以及司令塔,德国新战列舰悉数达到英寸,而英国人的新战舰仅为英寸、英寸和英寸;动力方面,德国新战列舰虽然沿袭了战巡用燃油锅炉、战列舰用燃煤锅炉的一贯配置,得益于性能优越的胡伯特冲动式轮机,该级战舰的最高航速可达节,略逊于英国对手,但因为设计装备了巡航用的大型柴油机组,巴伐利亚级的续航力反而强于伊丽莎白女王级。除此之外,巴伐利亚级战列舰还设计了坚固的三脚桅,在桅楼上配置了综合射击指挥系统,从而保证了相对理想的火力精度。

海军竞赛的焦点集中在了英德海军身上,但这终究不是两个国家的游戏。法国人总算走出了“最先进前无畏舰”的阴暗面,真正意义上的无畏舰——科尔贝级,于年建成服役,它的设计独具一格,总体性能却跟不上英德海军的脚步,只能在地中海域同竞争者抗衡;奥匈帝国开始建造他们的联合力量级,四座三联装主炮的火力配置同德国的拿骚和赫尔戈兰级如出一辙,但受制于船坞规格,奥匈帝国的无畏舰吨位非常有限,在保证火力和航速的情况下,他们只得牺牲防御力;意大利人更早开工的“但丁”号无畏舰由于一贯的拖沓风格和技术原因进展缓慢,它同样采用了四座三联装主炮的火力配置,学英国人走了一条高航速、轻装甲的设计道路,防御性能还达不到奥匈无畏舰的水准;俄国人还在眼巴巴地期盼着第一艘无畏舰开工,而在大洋彼岸,财大气粗的美国人已经服役了艘准无畏舰和无畏舰,同时还有装备英寸主炮的新式主力舰在建,海军实力仅次于英国和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