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意味深长,探讨科技与自然的科幻电影,出人意料的选题,缜密的逻辑和演员夺人眼球的表演,都使《千钧一发》成为年度最大惊喜之一。”这是首映过后,大部分的影评人给出的评价。
批评的声音当然也是有的,而且还不少,比如前《纽约时报》鼎鼎有名的女性影评人,现在已经跳槽到《纽约客》的曼诺拉·达吉斯就对《千钧一发》的剧情走向非常不满意:“主题太荒谬,细节有漏洞,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乌玛·瑟曼身为女主角,存在感却被严重削弱,最好的设定、最棒的剧情和最感人的台词全都发生在威廉·布兰德利扮演的文森特和裘德·洛扮演的杰罗姆之间,更别提那些长久的对视和凝望了,如果不是威廉·布兰德利和乌玛·瑟曼间还有一场亲热戏,这部电影真的就要变成一部gay片了。”
在其他的批评声音多数集中在:“未来世界的人真的有那么眼瞎吗,只是换个发型戴了彩片,加上盗用基因,就能把文森特和杰罗姆两个长得完全不一样的人错认成同一个?”的时候,曼诺拉·达吉斯与众不同的侧重点自然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但和曼诺拉·达吉斯预期的不同的是,影迷们并未因为她的影评而大肆攻击威廉和裘德·洛,相反的是,《纽约客》的读者们认为曼诺拉·达吉斯的观点很有趣,他们中不少人都抱着调侃的态度在imdb等网站上留言道:
“你们看《纽约客》上关于《千钧一发》的影评了吗?其中一个叫曼诺拉·达吉斯的人写的特别有意思,说实在的她有点启发了我,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从电影院出来后感觉一直怪怪的了,原来是威尔和裘德之间太!基!了!乌玛·瑟曼和威尔之间真的很没火花啊。”
“何止没有火花,那段床戏发生的真的很僵硬好吗?如果不是床戏后面紧接着威尔的第三段清洁戏,并且两段戏间联系很紧密,床戏那段删掉都没问题。”
“威尔和乌玛的床戏看着没感觉,倒是威尔和裘德喝醉酒后搂搂抱抱的片段让人好脸红——我会说在这个时候电影院里好多恋人在接吻吗?”
“电影其实泪点挺多的,不过你们说的没错,最感人的画面都出现在威尔和裘德之间,这是导演故意的,还是威尔和裘德之间火花太强了?”
“如果是导演故意的,那只能说他真的很有恶趣味,把乌玛·瑟曼一个好好的大美女主角拍的毫无存在感,如果不是导演故意的,或许我们应该思考一下演员是不是同性恋这个问题,否则的话,怎么解释这两个男人间的气场?”
“威尔肯定不是gay,看看前阵子《人物》和《综艺》杂志排列出的他的前女友军团吧,那可真壮观!倒是演过《王尔德的男人》的裘德·洛非常可疑,更何况他以前还是混伦敦西区和百老汇的,说实在的,演戏剧的男演员有几个是特别直的?”
“裘德也不是gay,我用自己伦敦西区戏剧演员的身份发誓——如果你们看过imdb上裘德·洛的个人主页的话,应该知道他在伦敦演过许多舞台剧——在伦敦西区,人们并不关心其他人跟男人还是女人一起过夜,这里的风气非常自由,所以同性恋们也几乎从不隐瞒自己的性向,据我所知的是,裘德不仅是直的,去年还有一个未婚妻,不过最近《太阳报》说他已经和未婚妻分手了,似乎是因为异地太久的缘故。”
“我也是gay,十六岁的时候确定了这一事实,当我看到洛克·哈德森主演的影片《巨人》和《天堂所允许的一切》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男人有点弯,而直到三年后我才发现哈德森是历史上第一个死于艾滋病的好莱坞深柜男星,从那时起我发现自己拥有了一个超准的gay-dar,并且多次应用在现实世界里,从未出过一次错。但是在威尔和裘德身上,好像我的gay-dar失灵了,我根本看不出来他们两个是钢笔还是香蕉,天啊,这可太令人挫败了。”
纽约的影评人圈内倒是知道几分内/幕,曼诺拉·达吉斯原来就职于《纽约时报》,和《纽约时报》如今的首席影评人a.o.斯科特不仅是同事更是竞争关系,还有一些私人恩怨,但曼诺拉·达吉斯最终还是没能争过a.o.斯科特,才最终跳槽去了《纽约客》,曼诺拉·达吉斯的这份影评看似客观批评,其实是有不少她自己的主观因素——比如说a.o.斯科特的影评称赞的正是文森特和杰罗姆之间的友情,曼诺拉·达吉斯就偏偏要让这份友情变了味儿。
所以曼诺拉·达吉斯的评论,不仅在主流媒体圈内没有造成任何影响,《好莱坞报道》还借用她的影评调侃安德鲁·尼科尔说:“如果尼科尔导演什么时候不想拍商业片,而是想得奥斯卡了,那他可以去拍同志电影,成绩绝不会太差。”
——第六十五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汤姆·汉克斯就是凭借探讨同性恋与艾滋病的影片《费城故事》摘得奥斯卡影帝小金人的。《费城故事》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创造历史的斩获,标志着思想最为保守的学院奖评委们,都开始正视并接纳同志题材的电影了,第二年,好莱坞的同志题材影片简直迎来了一个爆炸式的井喷,数量和质量都在逐年提高,开始成为好莱坞各类媒体,特别是专业影评人心中一个重要的类型影片。
而将对《千钧一发》的赞美推向高/潮,并彻底引起世界级的震动与讨论的,是在《自然》杂志(nature)发表了跨界影评之后:“近期上映的科幻片是一部《千钧一发》探讨基因优生学的电影,影片从基因技术这个科研领域的热门课题入手,从中获取思想资源,进而表达了对未来人类社会滥用生物技术妄想征服自然,却被自然深深嘲讽的主基调。影片中关于未来科技的构想超前而不乏现实基础,从科学意义上来讲不逊色于1968年讲述太空探索的《2001:太空奥德赛》和1993年讲述克/隆技术的《侏罗纪公园》。”
《自然》杂志的影评一出,立即从科学界扩展到各行各业,在美国乃至全世界普遍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在此不得不提一下《自然》杂志在全世界,特别是全世界科研工作者心中的神圣地位——创刊于英国的《自然》(nature)杂志距今已经有快130年的历史,《自然》不仅是英美,也是世界上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之一,科学史几乎所有重大发现都在《自然》杂志上刊登过,包括中子的发现、核裂变、dna双螺旋结构到今年的克/隆多利羊等等,论文都是最先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然后才引起全世界的研究与讨论的。
《自然》发行的每一期杂志,有超过一半都是直接送往各科研机构、图书馆、顶尖大学的,可以说每一本杂志都有流传于世的价值,而无论是什么,只要刊登在了《自然》杂志上,都会立刻受到人们的追捧,无论是普罗大众还是眼高于顶的精英人才——谁让《自然》是世界上最顶级的科学杂志呢?
不过大概是由于《自然》杂志听起来和好莱坞电影太不搭了,人们震惊过后,先响起的却是质疑声:“《自然》杂志居然也刊登这么不学术的文章?”发声的主要是欧洲一些学术类或综合类的报纸。
比如说法国《世界报》就登文讽刺道:“科学杂志的存在意义是鼓励科学家们对科学问题进行研究,但现在为了扩大期刊销售量,《自然》竟然兼任了电影杂志的职能,这就像是一名艺术家找了份奢侈品服装设计的工作,无论是高级定制还是快消品牌,都从高雅沦为流俗。”
法国《世界报》的报道,的确引起了法国国内及周边地区科研人员的义愤填膺,但是对《千钧一发》的攻击浪潮还未掀起,就先遭遇了他们本国国内另外一本影响力巨大杂志的指正。
创办于1950年,曾掀起并主导了改变电影史进程的“新浪潮运动”,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一笔的法国《电影手册》杂志在新一期的影评专栏用温和的语气点出:
“《千钧一发》并不是《自然》杂志第一部感兴趣的电影,事实上早在1929年,《自然》就曾称赞描写月球旅行的电影《月亮上的女人》‘提出了一个伟大的构想’,1936年,也点评过《未来事件》‘关于乌托邦世界的构想很有趣’,1968年,甚至还批评如今早已荣获科幻电影殿堂奖的《2001——太空奥德赛》‘对话多过特效,质量不高’,近年来登上过《自然》杂志的影片还有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虽然《自然》只是出于科学的角度点评《侏》‘对科学的运用缺乏准确性’,但也属于影评的范围。”
英国《帝国》杂志也说:“没有任何法律条文规定《自然》杂志只能刊登科研论文,而不能发表其他文章,抱有这样想法的人未免太过狭隘,事实上《宗日》对科学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早有关注,这一传统还延续了几十年,《千钧一发》既不是首例也不是个例,不应遭到人们如此质疑。”
《纽约时报》不仅转发了法国《电影手册》的文章,还另外撰写评论道:“《自然》杂志对《千钧一发》等科幻电影的关注,代表着世界顶级的科学期刊,已经承认了科幻电影对未来科学的探讨、研究甚至是推动,这不仅是好莱坞的荣誉,更是世界电影界的幸事,”
影响力如《纽约时报》《电影手册》这样的报刊杂志都做了澄清,对《千钧一发》的声讨还未形成规模就先哑火了,理智的科研人士乃至诺贝尔奖获得者从介意于电影中汲取灵感,事实上当今世界的许多重大科学发现,放在几十年前,不也全是空想么?至于那些因《自然》主动向好莱坞抛去橄榄枝,就感觉《自然》格调降低了的清高人士,他们的恼怒言语也形成不了什么规模。
经过这一系列事件,倒是给《千钧一发》带来了不少的好处:第二周、第三周的北美票房不降反升,均突破了三千万美元,蝉联北美票房排行榜榜首;影片虽然在多伦多电影节就被片商买走海外发行权,但并没有跟北美同步全球首映,经过此次事件后,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不约而同的加快了《千钧一发》在国内公映的速度,其中最快的是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与美国的首映时间也就差了不到一个月左右。
电影的三位主演,威廉、裘德·洛、乌玛·瑟曼的名气也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特别是威廉,他不仅是名气飞跃速度最高中最快的一个,而且当有媒体获知他和《千钧一发》的导演安德鲁·尼科尔还将合作第二部科幻题材的电影《楚门的世界》后,连带这部还未开拍的新电影都获得了来自海内外的广泛关注,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更让人感到有趣或者说好笑的是,《杰·雷诺今夜秀》播出后,美国最畅销的安全套品牌trojan真的找到了亚蒙·高夫曼,希望威廉能为他们做代言,代言的系列当然是magnum,并且还开出了一千万美元的天价。
“‘更大,更安全,和威廉一起支持安全性行为。’——你看到trojan送来的广告创意策划了吗?”亚蒙·高夫曼在电话里笑的分外丧心病狂:“还有这句‘xxl,专为威廉和你设计’,然后他们准备让你拍的广告是,在两人三足比赛里你一个人战胜了其他所有对手,站在冠军领奖台上拿金牌,内涵是因为太长所以你一个人就可以玩三足赛跑比赛了哈哈哈哈!”
亚蒙·高夫曼当然不会让威廉接trojan的代言,他只是不停的拿这件事开玩笑寻乐子而已,谁让xxl什么的,让亚蒙·高夫曼本人也感到心情微妙了呢?当然这种事他是绝对不会承认的。
……
澳大利亚应该是在电影上映日期上和美国本土挨的最近的一个国家了,《千钧一发》的北美首映日期是10月24,澳大利亚的首映日期仅仅定在了12天之后的11月6日。
《千钧一发》在北美各地上映不过一周多的时间,已经完全收回了投资成本,正式进入盈利阶段,放下所有压力狠狠松了口气的哥伦比亚终于有心情关注影片的海外市场了,于是威廉和裘德·洛被邀请去参加悉尼的《千钧一发》全澳大利亚公映宣传活动。
只有威廉和裘德·洛来了澳大利亚,所有人分工合作负责不同地区,导演安德鲁·尼科尔和乌玛·瑟曼现在正在加拿大,等结束了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宣传,他们会再在欧洲集合,从英国开始进行第三轮的宣传活动。
澳大利亚的媒体比美国的媒体好应付的多,他们全程温和礼貌,所有问题都围绕着电影进行,几乎不设计演员的任何私生活,让应付惯了洛杉矶难缠的小报记者的威廉几乎觉得这是在度假,他全程挂着轻松的微笑参加完了整场发布会,并趁着电影开始放映,影院内一片漆黑的时候,偷偷溜了出来。
《千钧一发》悉尼首映的剧院一共有三层楼,一层二层是剧院影院,三层有酒吧和餐厅,威廉来到了三楼的酒吧里准备独自坐一会儿——和美国的年满二十一周岁才能买酒不一样,澳大利亚的法定饮酒年龄是十八岁,所以哪怕威廉挂着他的明星脸在悉尼泡酒吧被人看见认出来了也没有关系——却在刚刚点完酒后发现了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的裘德·洛。
说真的,如果不是水晶灯球的灯光恰好扫过角落里的那排沙发,威廉还真没注意到那里坐了人,更不会发现那个人是裘德·洛。
“请把我的酒送到角落那桌。”威廉跟侍应生打了个招呼,走过去,在裘德·洛对面坐下:“嗨,裘德。”
裘德·洛用很随意的姿势在沙发上坐着,右手上端着一杯喝了三分之二的马提尼,他的双眼有些放空和无神,听见威廉的呼唤,才慢吞吞的抬起头,勾起嘴唇看着威廉笑了:“威尔,是你啊,来陪我喝酒。”
“这么早就一个人出来庆祝了?你应该一早就喊上我的。”威廉以为裘德·洛是开心《千钧一发》取得的成绩,才出来喝酒庆祝的,毕竟这是裘德·洛来好莱坞后的第一部电影,而且不仅美国本土成绩出众,刚刚从澳大利亚媒体的反应和院线排片率、上座率来看,海外成绩也必定不差,能有个如此好的开头,裘德·洛日后的好莱坞征程走的铁定也顺顺利利。
侍应生将威廉点的酒端上来,人刚刚准备转身,就被裘德·洛叫住:“请上两打龙舌兰。”
“两打龙舌兰?裘德,你是想醉死在这里吗。”
“当然不是我自己喝,而是你和我一起。”裘德·洛示意侍应生将他和威廉的酒杯端走,换上两打龙舌兰,眼睛在冷色灯光的照射下呈现一种好看的钢蓝色:“威尔,我们来玩一个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