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召唤猛将 > 七百一十一 水至清则无鱼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刘辩为什么决定任命七个顾命大臣,而不是八个或者六个呢?

答案很简单,单数可以避免出现两派争执,僵持不下的局面,以免贻误了军机大事。七个人无论怎么站队,都会分出多寡,少数服从多数。

刘辩在太极殿高高端坐,扫了脚下的文武百官一眼,朗声道:“朕现在委任七位顾命大臣,在朕御驾南征的这段时间,辅佐太子,主持朝政。朕在含元殿给你们专门设置一个‘军机内阁’,凡有军国大事不能迅速决断之时,便闭门商议,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

“臣等遵旨!”

在陆康、刘基的带领下,满朝文武百官一起抱着笏板领诺。

“朕现在开始任命顾命大臣。”刘辩目光如炬,高声下诏,“第一位,司徒陆康!”

陆康乃是江东世族领袖,又是文武百官之首,而且是年近七十的老者,又有从龙之功,在刘辩早期献粮献钱,出人出力,大力举荐人才。刘辩虽然知道陆康的存在会滋生武如意的野望,但无论如何也不能驳了陆康的面子,那样将会让整个江东士族感到心寒,让满朝文武觉得皇帝不能做到赏罚分明,心胸狭窄。

而且刘辩对于陆康的人品还算信任,虽然愈老愈辣,但总体来说是一位正直的老臣。也许在他的心里最大的愿望就是让陆家兴旺辉煌,最多也就是把武如意扶上皇后之位,而不是帮武如意觊觎皇帝的宝座。若陆康知道自己的这位养孙女在历史上曾经做过皇帝,只怕能把老头给吓个半死!

刘辩甚至觉得倘若有一天自己提前去世了,武如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准备篡位登基,陆康一定会跳出来阻止她。

因为每个人都有底线,每个人都要脸面。每个人都注重死后的声誉。对于陆康来说,最大的底线就是扶武如意为后,再向前一步就会逾越陆康的雷池。而陆康两朝元老。三公之首的身份也容不得被武如意玷污,在死后背上乱臣贼子的名声。毕竟吕雉死后,吕氏灭族的历史还不曾远去。

陆康并不意外,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顾命大臣也必须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当即手捧笏板,向前一步作揖领旨:“老臣领命,必然竭力辅佐太子,保证国事太平!”

刘辩微微颔首,继续高声道:“第二位顾命大臣——左丞相荀文若!”

“臣遵旨!”荀彧自信从容的向前一步,躬身奉诏。

作为早期的从龙之臣。颍川的望族,从基层官员一步步爬上来,为人谦逊,忠心耿耿。既能治理国家,又能出谋划策的荀彧实在顾命大臣的最佳人选。

“第三位顾命大臣——兵部尚书刘基!”刘辩目光凝重,中气十足的吐出了第三个人的名字。

作为最早的顶级谋士,作为刘辩曾经的授业老师,运筹帷幄的刘基可以帮助刘辩分析天下大局,掌控局势,还可以制衡朝堂。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波。无论从个人能力来看,还是从地位来看,顾命大臣都不能少了兵部尚书刘伯温。

“臣遵旨。定当庶竭驽钝,辅佐太子!”刘伯温向前一步,作揖领命。

刘辩继续做出任命:“第四位顾命大臣——户部尚书糜竺!”

为何是糜竺?作为徐州帮士族的领袖,又是皇亲国舅,而且掌控整个大汉的钱粮物资,糜竺的地位永远不容忽视。而且徐州的糜家门客万人,良田遍布徐州北部,论经济实力犹在陆家之上,即便如陆康、孔融、刘基等当朝巨头也是对糜竺恭敬三分。

此外。刘辩发现那日顾雍出来准备推武如意上位的时候,糜竺一直到最后才站了出来。这说明糜竺并不太甘心看着陆家坐大。只是陆家人才辈出,糜家一时间无法抗衡罢了。委任糜竺为顾命大臣。也可以压制朝堂上的江东世家,避免自己不在京城的时候搞风搞雨。

比起陆康的胸有成竹,糜竺有些意外,当即诚惶诚恐的上前几步,长揖到地:“微臣谨遵圣谕,誓死辅佐太子,不让朝中出现半点波澜。”

“第五位顾命大臣——刑部尚书狄仁杰!”刘辩朝狄仁杰指了指,肃声宣昭。

狄仁杰执掌刑部,负责管理地方,凡是江东士族闹事,都会落到狄仁杰手中。而且狄仁杰机敏睿智,刚正不阿,自然也是顾命大臣的上上之选。

“臣遵旨!”狄仁杰一脸平静,向前一步,干净利落的领命。

“第六位顾命大臣——抚军中郎将孟珙!”刘辩目光扫到武将一排,召唤孟珙出列。

顾命大臣肯定不能只有文官,需要文武搭配才行,虽然孟珙品级较低,但身为京畿卫戍区最高武将,比起学部、农部、医部这些六部尚书来,孟珙自然更有资格当选。

一身朱红色武将袍,头戴甲胄的孟珙昂首阔步出列,捧着笏板施礼:“微臣谨遵圣谕,一定竭尽全力,保障江东安宁!”

这样一来,七个顾命大臣已经定下了六个,剩下最有资格当选的自然首推三公之一的孔融,其他有资格入选的还有农部尚书徐光启、学部尚书顾雍,以及工部尚书何珅,还有刚刚从署理转正的医部尚书步骘。

但孔融感觉情形有点不妙,满朝之中论资格与地位,自己仅次于陆康,若是天子打算让自己担任顾命大臣的话,只怕早就召唤自己出列了吧?

“莫非陛下恼怒我与陆康走的太近?”已经年近五十岁的孔融在心中暗自揣摩,心中有些惴惴不安,“可是推德妃为皇后也没错啊?老朽实在找不出来后宫中谁更比德妃有资格为后!”

刘辩目光从孔融身上掠过,缓缓落到了圆滚滚,胖乎乎的何珅身上:“最后一位顾命大臣——工部尚书何珅!”

何珅两条眉毛一挑,一双金鱼眼快速的眨了几下,紧走几步来到大殿中央:“谢陛下器重,臣一定誓死效忠陛下,陛下指到哪里臣打到哪里!”

前面的六位顾命大臣没有太大的争议,论人脉论地位论资历论贡献,都能服众。而何珅则差了一些,与许多正直清廉的大臣们尿不到一个壶里,总是给人留下一个阿谀奉承,投机取巧的感觉。

但刘辩任用何珅有自己地目的,一来何珅是何太后的传声筒,能够帮助何太后了解朝廷上发生的事情,及时掌控后宫,不让武如意翻起浪花。二来何珅这个人比较圆滑,关键时刻能出来和稀泥背黑锅,把死水给搅合。而且步骘、步练师兄妹都是何珅提携起来的,有步骘的鼎立支持,何珅也能在顾命大臣中站稳脚跟。

虽然何珅的缺点同样鲜明,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他犯错,在锦衣卫的严密监督下,还没发现何珅贪赃的蛛丝马迹。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在朝堂上也是一样,用人一看其长处,二看对自己有没有用处。再说这只是一个短期的顾命内阁,最多也就维持一年的时间,并不是自己的托孤大臣,用何珅也没什么闪失。

不过,刘辩也知道让三公之一的孔融落选有点不太好看,所以就把前往台湾颁布圣旨的鲁肃排除在了顾命大臣之外,算是给孔融一个安慰,给他一个台阶,毕竟位高权重的吏部尚书也陪着落选了。

看到孔融脸色难看,刘辩笑笑:“孔司空既要担任司空之职,还要兼职礼部,公务繁忙。这顾命内阁就不劳烦你了,好好保重身体吧!”

听了天子的话,孔融的脸色好转了一些,顺着台阶就下来了:“顾命多是一些军政大事,老臣对军事一窍不通,就不尸位素餐了!”

任命完了七位顾命大臣,刘辩招呼御案旁边六岁的儿子刘齐出列,正色叮嘱道:“朕不在金陵的这段时间,军机大事由七位顾命大臣来决断,你依旧要每日来早朝听政,磨砺自己,不可懈怠,要多听多学多问。”

“孩儿谨遵父皇圣谕!”六岁的刘齐穿着太子服,稚声嫩气的答应一声。

就在这时,伫立在刘辩旁边的贤妃穆桂英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臣妾有本启奏!”

自从前年李世民跨海偷袭金陵,穆桂英帮着防御之后,刘辩传下圣旨,允许穆桂英入朝参议军事。但参议军事与参议朝政不同,穆桂英只是在有军国大事传到金陵的时候才会来太极殿旁听军事计划,发表自己的看法,平日里太平无事的时候也是不敢登朝。而且穆桂英也非常谨慎,在朝堂上的时候支队军事发表看法,对政事充耳不闻,一言不发。

穆桂英突然在这时候站了出来,刘辩用脚趾头都能猜到穆桂英想什么,有些为难的道:“爱妃有什么本?直说无妨!”

穆桂英态度坚定的道:“陛下,臣妾请求随御驾南征交州,保家卫国,请陛下成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