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日月当空照中华 > 第一零一三章 恰到好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次春闱,崇祯皇帝并没有事先写下什么手谕,交给他们,让他们照顾某些士子。

但是,此时眼见崇祯皇帝正在寻找着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名字,这三个负责本次春闱的大臣,顿时全都明白了。

眼前的皇帝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如同当年的恩科一样,皇帝的心中必定早就有了一些心仪的人选。

徐光启与何如宠两个人心怀坦荡,见状只是微微皱皱眉而已,基本上不为所动,继续眼观鼻、鼻观心地端坐在御案之下的锦凳上,静待皇帝的下文。

唯独钦定的本次春闱副总裁官之一、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贾继春,心中忐忑不已。

他很清楚,崇祯皇帝让他担任副总裁官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监督徐光启和何如宠两个人,同时保证本次春闱仍然按照皇帝的意志进行。

可惜的是,临考之前,崇祯皇帝对于这次春闱,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旨意,私底下也没有给他什么手谕,搞得他一直摸不着头脑。

贾继春、牛聚明、许誉卿这几个人,眼下在京师朝堂之上,俨然成了皇帝的御用喉舌。

崇祯皇帝的许多想法,在真正拿到朝会之上定策之前,常常都是通过他们的手与口,最先放出风声,试探朝野反应。

而在这几个人中,职位最高的贾继春,却并非是核心人物。

核心人物是崇祯皇帝一手提拔起来并且安插在兵部职方司郎中位置上的牛聚明。

牛聚明,当然就是历史上的大顺朝宰相牛金星了。

不过,自从中了进士之后,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告诉他“聚明”这个字,比起他的大名来说,寓意更好,让他以字行世,于是从此之后,他就以字为名,名字倒换了。

当然,崇祯皇帝让他以字为名,真实的理由,并不是表面上说给他的那样。

真实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就是牛金星这个名字在后世实在是太臭了点儿,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每次看到这个名字,总会生出一种将他远远赶离朝堂的冲动。

而他之所以没有这么做,则是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觉得,在眼下大明朝京师的朝堂之上,这个人还颇有一些可用之处。

至少比起那些个清高得要命的士林清流而言,这样的人对皇帝有着别样的用处。

因为类似牛聚明这样的人,算得上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中的异类。

与朝堂之上为数众多的伪君子们比起来,这种人应该属于真小人的一类了。

他们可能在忠孝节烈方面可能有些问题,没那么三贞九烈,但是他们有心机,而且有手腕,最重要的是,他们甘愿充当皇帝的喉舌,甘愿充当皇帝的刀子,并不是太在乎什么虚名和清誉。

这样的人,比起伪君子来说,对如今的崇祯皇帝更有用处。

除了这一点理由之外,崇祯皇帝其实也担心,真要把牛聚明即牛金星这样的人从朝堂之上赶出去了,备不住他就会搞出什么大事情来。

这样一些在原本的历史上闯出了偌大名头的人,是绝对不可以小觑的。

且说这次春闱,贾继春奉旨担任了副总裁官之后,迟迟没有等来崇祯皇帝的密旨或者口谕,就去拜访了牛聚明。

不过这一次,牛聚明这个皇帝的心腹人物,也并不清楚在春闱录取贡士的问题上有什么具体的打算,因此也给贾继春提供不了什么真正有用的建议。

到了此时,贾继春见皇帝似乎迟迟没有找到想要找的名字,他的心里开始暗自着急。

若是皇帝心仪的那些人选,这一回名落孙山,没被他们录取,自己这个钦定的副总裁官岂不是失职,接下来该当如何是好?

贾继春正紧张不安地胡思乱想着,突然听见,不远处,在御书案背后坐着的崇祯皇帝,嗯了一声。

贾继春急忙抬头看过去,只见崇祯皇帝嗯了一声之后,自顾自地面带着微笑点了点头,然后又从头开始,仔细翻阅起那份刚刚才匆匆翻过了一遍的奏折。

贾继春心里一松,知道皇帝找到了想找的名字。

贾继春等人的心理,崇祯皇帝自然猜不到,也无兴趣去顾忌。

而他找了半天,也终于在这份写满了贡士姓名的最后一页上面,找到了他想要看到的名字:

“崇祯四年礼部试,取第伍佰零一名贡士,浙江余姚籍国子监上舍监生黄宗羲,父黄尊素,万历四十四年赐进士出身……”

对于徐光启、何如宠和贾继春三个总裁官、副总裁官给黄宗羲定下的名次,崇祯皇帝倒是并没有料到。

但是等到他在录取名单的最后一页上看到黄宗羲名字的时候,他的内心深处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

在原本的历史上,黄宗羲得到过许多士林和官场中人的关照,一方面是因为他是儒学大师刘宗周的亲传弟子,另一方也是因为他是天启年间东林党大臣黄尊素的长子。

但是即便如此,直到明朝明朝灭亡为止,他也没能如愿考中进士。

而且直到崇祯十五年的秋闱,他才终于考中了举人。

从他少年早慧考中生员之后,一直到他考上举人,期间历经了超过十五年的时间,至少参加了六次浙江乡试,头五次全都落榜。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这说明黄宗羲后来的那些思想,从他中了秀才之后,就基本上开始有了萌芽了。

而他的那些比较出格的言论和想法,基本上注定了他在选拔朝廷官员的科举考试中,不太可能取得比较好的名次。

这一次,若不是黄宗羲以国子监生的身份直接参加会试,同时又遇上了大明朝自从开科取士以来录取人数最多的一科,那么他的命运,恐怕还会如同历史上一样,一次次在科举中被淘汰掉了。

若是黄宗羲这样的人物一直考不上进士,就像历史上那样,也肯定不是好事。

且不说会把黄宗羲逼到大明朝现行官僚体制的对立面,就单说这样的人才若是始终被拒绝在大明朝的官僚体制之外,那么这个官僚体制,恐怕也确实是问题严重,难以自新了。

如今的这个结果,正是恰到好处。

而最让崇祯皇帝满意的,恰恰是如今这帮子考官给黄宗羲定下的这个名次了。

一者,黄宗羲考取了贡士,虽然名次十分靠后,但毕竟也成了大明朝官僚体制之中的一员。

二者,他的名次足够靠后,就会让他在崇祯四年春闱这一科的进士们中间没有什么地位,形不成什么号召力。

这一点,也将使得他对于大明朝士林特别是十分注重科举名次的江南士林的影响力,大为降低。

此外,大明朝的科举制度里面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那就是“三榜皆外任”。

大明朝的科举制度,对于最后得中进士的所有人,按照名次分为三榜,也叫三甲。

一榜是前三名,叫做进士及第,依照名次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

头三名,基本上都是进翰林院当翰林。

二榜是若干名,叫做进士出身,没有什么特别的称号或者名头。

但是二榜进士有进翰林院的机会,可以被选取为庶吉士,也可以进入朝廷的六部、六科,或者其他在京师的部院府寺监等衙门任职。

至于三榜的进士,只能叫做“同进士出身”,他们在士林和政坛上的地位,就远不如头两榜的进士了。

特别是,按照大明朝新科进士任官的惯例,三榜进士都是要出京外任的,而且常常都是县官。

有许多人一辈子都辗转在各个边远的省份,担任州县官员。

这就是三榜进士同进士出身的官员,与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的官员们之间的巨大区别。

这一次,年轻的黄宗羲虽然一改历史上的命运,原本没有举人功名的他,以国子监荫监生的身份参加礼部会试,竟然一考就中,但是却排在了三榜倒数第十位,若无崇祯皇帝的特别旨意,他就注定了要被任命到远离京师的边远省份,去当某一地的县官。

那么,崇祯皇帝会干预吏部对他的任命吗?

当然不会。

让他到某个边远的不起眼的地方,去当一任县官,然后从县官的任上,一步步升迁上来,正符合崇祯皇帝的意图。

因为唯有如此,像他这样的人,才能够对地方的政务有一个真正的了解。

或许也唯有如此,将来的黄宗羲才能够在他真正开始各种着书立说的时候,不至于脱离实际、空谈误国。

正所谓在相比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行伍。

唯有如此,当他完全熟悉了大明朝地方省府州县的政务之后,将来提出的学说,才能真正有益于大明朝未来的政治改革。

真要到了那个时候,就是把他从地方省府或者州县的位置上提拔起来,让他担任内阁的首辅,主持大明朝未来的政治改革,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崇祯皇帝甚至还很期待这么一天的到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手机版阅读网址: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