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诡三国 > 第1980章 文以明道,敬以知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80章 文以明道,敬以知微

玉石。

说不清楚第一个发现玉石的人,究竟是谁了,也不知道第一个将玉石带上华夏政坛的人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但是无疑一点的是,他成功了。他成功的将一个原本应该是毫无价值的东西,变成了有超出物体本身的价值。

这或许很绕口,但是在后世之中很常见。

在斐潜手中,就把玩着一块玉石。

若是按照后世的标准,这一块就是上佳的白玉。

色泽细腻,光泽,触之有温润之感。

在这块玉石的原产地,它就像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一样,躺倒在地上,和泥土杂草为伴,但是现在,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它就身价倍增,价值不菲。如果在其上再雕饰花纹,亦或是加以金银装饰,那么这一块玉石还要更加的昂贵。

但是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当人们发现这种石头很值钱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只是需要一把锄头,甚至连锄头都不要,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即便是用手刨,运气不太差的话,都能挖掘到一些原石来,那么玉石的价格还会居高不下么?

从绝世珍宝,到珍贵之物,然后一路下泄到了平凡器物,最终一文不值,其实演绎变化的过程有时候并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长。就像是原本铝比银还贵重,所谓的秘银便有人说是最初的铝,但是后来呢?

斐潜将玉石放在了桌案上,微笑着。

而在桌案上,在这一块类似于原石一般的玉石的旁边,是一枚已经雕刻好的玉印。在斐潜的下首左右两侧,也分别有一个桌案,在桌案之上同样也摆放着相同的玉石和玉印。

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当然,这个办法也一直沿用到了后世。

以官方,或是半官方的机构来给这些东西,附加上某些价值。不过么,还需要另外一个辅助条件,就是稀有。

这个稀有,并非一定要是严格意义上的稀有,或者说什么孤品等等,这种稀有,只需要一个概念而已。有一些人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之中意识到这个东西未必真的稀有,也未必真的值那么多的钱,但是这就像是金融市场,亦或是某些特定标的的市场一样,每一个参与者都觉得自己不会是最后一棒,都觉得可以在这个事情上捞一笔。

报!侍中陈长文,侍郎鲁子敬求见……

斐潜微微点头,有请。

在没有到汉代之前,有时候斐潜会在纸面上看见一些悲天悯人的士族子弟,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的感慨,甚至像是曹操悲叹千里无鸡鸣的苍凉,然后感觉这些人是有忧患意识的,是有强烈情感的,是在对着时代,对着命运发出的深至灵魂的呼喊……

但是现实是这些人或许确实是如此,但是放到整体上来看,却有完全不一样的态度。

因为从古至今,所有上层阶级都是基本上不去从事具体的体力劳作的,他们会将自己绝大部分的精力和体力,都消耗在为了争夺更高的位置上。

当然,也有可能在某些时段,会站在一起,为彼此吹嘘,说一些似乎对于社会的深层次的思考,但是实际上毫无意义的屁话,以此来彰显他们尊贵的特性,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基本上不劳动的人,却习惯性的会要求其他的劳动者按照他们的标准去劳动。

就像是来的陈群和鲁肃。

若说是文学性,相信如果说斐潜表示,现场两个人做一篇文章,哪一个文章好,便支持谁,然后说不得两个人就会写出值得流传千古的文章来,就像是陈琳的《讨曹檄文》一样。

所以,悲天悯人,没问题,但是吃人喝血,也同样没问题。

陈群和鲁肃不知道一旦发动对于荆州侵吞计划,就意味着有成千上万的人会因此而丧命么?流离失所甚至都是轻的,更有可能导致整个郡县的人口都会在战争当中消耗掉,荆襄之地几年,十几年的平静期一旦被打破,破坏性究竟有多大?

所以,华夏士族,为什么会选择玉石作为其代表,也多少有些意思了。玉石是石头,又不是石头,看起来,摸起来似乎都温润,但是实际上其内在是硬的,冷的……

陈群和鲁肃坐下之后,也都看见了在他们桌案之上摆放着的玉石和玉印,不仅微微有些错愕,然后看向了斐潜。

斐潜微微抬手,示意他们二人可以细看,此乃西域雪山之玉也。葱岭之中,有一山无名,高万仞,山巅常年被雪,几近绝人迹,偶于冰雪之下,发掘一窟,常年温热,有五彩气升腾,奇而探之,便得此玉……

实际上,这些就是水流玉而已。

在一条不知名的河边捡的。

哦……

虽然说陈群和鲁肃未必都相信斐潜的那些描绘,但是并不代表陈群和鲁肃就会立刻揭穿,纷纷表示了对于玉石的赞美,但是同样也在心中揣测着斐潜在桌案上放置玉石的具体用意。

然后很快的,他们就不用猜测了,因为斐潜直接说道:正所谓君子无故,玉不离身。二位皆为谦谦君子,当得此玉而配也。二位远道而来,无礼为谢,此玉正当其用,还望二位切莫推辞……

君子有德,玉亦有德,润含玉德怀君子,寒助霜威忆大夫。斐潜表示,只要他开了口,旁人就甚少能捞到机会说话,管子曾言,玉有九德,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

斐潜讲完,停了下来,也就是暗示着你们两个可以自由说话了。

当然,后面孔子觉得玉石九德还不够,自己琢磨琢磨之后又给加了点,凑了个十一德出来,至于为什么不是二十一德或者更多德,孔子或许是能想的都想了,亦或是觉得多少要给后人留点余地?

陈群和鲁肃二人的神情都有呆滞,连带着点头之中都带出了一些茫然。

这个,不是要谈一谈荆州的问题么?这裤子都脱了……呃,话题都准备好了,就连对方要怎样批驳,自己要怎么反驳都想好了,结果一上来却大谈玉石?老子根本就不想谈什么玉石啊!

嗯?

陈群看了看桌案之上的玉石,忽然有些明白过来,然后他并不是立刻对着斐潜有所表示,而是抬头看向了对面的鲁肃,发现鲁肃依旧是有些茫然的时候,就笑了,温和的笑,就像是玉石一般的温润,骠骑所言甚是。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故而君子,当邻明理,当晓大义,方可言德也……

鲁肃看着玉石,然后听到陈群的声音,抬起头来看见陈群的笑容,然后又低头看了看玉石,忽然一个念头也跳了上来,不由得恍然,立刻说道:正是,正是!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君之行举,正大光明,岂可假德以彰,虚义而鸣乎?

斐潜微微而笑。二位,既然皆以玉为美,以玉为德,潜虽不才,如此西域奇玉,亦不忍独占,愿美于华夏,德于万家也,不知二位可愿代为转运,以美君子乎?

陈群和鲁肃再次愕然。因为他们都没有想到,一个堂堂的大汉骠骑将军,居然会亲自推销玉石,他们还以为是斐潜借玉石说荆州,没想到是真的似乎只是在说玉石……

……(o_o)?(●_●)?……

陈群回到了暂时落脚的驿馆之中的时候,依旧有些浑浑噩噩,他脑袋之中就像是被那块玉石给堵上了一样,坚硬且顽固的卡在大脑里边,使得脑筋难以转动起来。

斐潜的态度很暧昧,就像是陈群现在手中的玉石一样,它可以称之为石头,但是它被挂在了儒家的君子身上之后,又绝对不是简单的石头了。斐潜的话也是如此,如果是一个普通人讲的,那就是屁话,陈群完全可以不用去特意思索和理会,但是现在,屁股底下的东西决定了讲得即便是屁话,也需要陈群好好的闻一闻其中有没有特别的一些信息素夹杂在其中……

是的,按照常理来说,这一次的会面很怪异。

陈群相信不管是斐潜还是鲁肃,都明白这一次会面是为了解决荆州的问题,但是就像是大多数的谈判一样,直接出价讨价还价的,是在市坊之中的下里巴人才干的事情。陈群以为应该是更文雅,更隐晦的表述,并且做出相应的妥协,最终达成一致,但是完全没有想到最终只是带回了两块玉石,不,是一块玉石,一块玉印。

这个时候陈群才发现,他竟然没有去看一下玉印雕刻的具体字样是什么,连忙取过,然后翻转过来,但是细长扭曲的篆体,并且还是反刻的,使得陈群并不能立刻知晓到底刻的是什么,只是认出了第一个字,文,文什么……

毕竟陈群也不擅长雕刻,平常也很少接触反刻的篆体,因此陈群只能是再次起身,在玉印之上沾了些墨,然后印在了纸上……

文以明道?

陈群看着拓印出来的字迹沉吟着,几乎是下一刻,就联想到,那么鲁肃的那一方的玉印是什么?是敬以直内?还是敬以知微?

这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意思啊……

要不要去问……算了,陈群立刻断绝了这个念头,因为他也一样,如果鲁肃会想要知道陈群的玉印上刻的是什么,陈群也肯定不会说的。

那么,只能是猜测了。

这,有点意思。

陈群微微笑了起来,这才像是骠骑么……

文以明道,早在战国时《荀子》中已露端倪。而荀子么,以身具备天道自然和帝王之术,正好又符合于当下的局面。

天、天命、天道的问题,在汉代,一直都是一个很大,很多人关注的问题。

孔子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而在孔子之后,其弟子和后学力图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相互贯通,获得存在的支撑,另一方面又将天命、天道义理化、价值化。

但是荀子走出了和孔子有些相同,又有些不同的道路。荀子虽然也讲天命、天道,但是荀子更讲究的是天道自然和制天命而用之!

因此,骠骑将军用这个玉印刻上了这四个字来送给陈群,其背后的意思,自然是可圈可点了。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鲁肃鲁子敬的那一块玉印上,应该刻的是敬以直内罢?

这个骠骑!

陈群吸了一口气,他忽然想到了许多事情,相互碰撞在一起,然后站了起来,在堂中转了两圈,这种明明察觉了一些东西,却无法明晰的感觉,让陈群很不舒服,甚至让陈群想到了要去和郭嘉再谈一谈……

但是,陈群缓缓的又坐了回去,然后重新把玩起了玉印来,他不能表现得这么急切,至少不能让人看出他的急切来。

君子当有静气,就像是玉石一样,沉稳,有度。

于此同时,鲁肃自然也是在把玩着手中的玉石。

对于骠骑将军斐潜亲自推销玉石的事情,鲁肃并没有像是陈群那么觉得诧异,这自然和陈群鲁肃之间的出身有关。

陈群是颍川望族,简单来说就像是后世某些城市里面地主大户,就算是什么都不干,光出租房屋都可以悠哉闲哉,也就甚少去琢磨一些经营投机之道,毕竟没有那个迫切的需求。而鲁肃则是豪族,而且鲁肃幼年丧父,是由其祖母抚养长大,所以鲁肃危机意识更强,也比较容易去接受一些新的变化和事情。

同时江东也确实是缺少玉石,并且江东士族也不愿意承认他们的君子程度要比冀州豫州的人要欠缺一些什么的,就像是后世许多名媛即便是拼单也要维护自身的高雅形象一样,江东士族的子弟也需要玉石来衬托自己的品德。

所以,搭建一条玉石的贸易路径,这对于鲁肃来说,或者对于江东来说,没有一点问题。同时商贸的建立也可以标明斐潜暂时对于江东并没有太多的恶意,或者说暂时不想表现出恶意来,这无疑让鲁肃放下点担忧,至少比起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那种半警告式的会谈要好了许多。

毕竟孙权这个人做过不少的事情,鲁肃原来以为骠骑可能不知道,但是现在知道骠骑可能多少知道,亦或是知道了却装作不知道,但是又不想让江东的人认为完全不知道,所以借着周都督之事,表示当想要知道的时候,就肯定能知道……

这样一来,问题就是这四个字了。

敬以知微?

鲁肃自然是知道其出处,这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但凡读过一些书的人都知道这个出处究竟是何处,但是重要的不是出处,而是骠骑用这四个字来指代什么?

鲁肃认为这四个字当然不是骠骑为了来嘲笑或是讽刺鲁肃自己的,因为这样做毫无意义,鲁肃也不会因为区区讽刺和嘲笑就发怒或是改变一些主意。对于鲁肃来说,他觉得若是需要发怒,则是因为那个时候需要发怒,而不是因为个人的情绪,就像是平常的时候,鲁肃都装作稍微迟钝一些,稍微傻一点,这样更容易让人忽略他的体型,并且不容易引起他人的警觉一样。

但是只有鲁肃自己知道,若是他愿意,他也可以像是战士一样,用敏捷的动作和猛兽搏杀,须臾之间取人性命。

像那些武将平日里面用挺拔的身姿,用凶狠的目光来彰显其自身危险的存在,对于鲁肃而言,他觉得没有什么好处,是的,好处。这个很重要。

鲁肃对于好处二字,有着超出常人的敏锐度。

当年周瑜找他借粮草,鲁肃当即就分出了一半,那可是三千斛米啊,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憨,其实鲁肃一点都不觉得吃亏,甚至还有了些好处……

就像是许多女孩第一次躺倒岔开腿一样,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在当时的情况下,拥有六千斛米的鲁氏,并且没有自保能力的鲁氏,就像是已经被按在地上的女孩,若是鲁肃只是像普通人一样,给个几十,或是几百斛,当然也能打发得过去,但是谁又能保证,周瑜爽完第一次之后,不会来第二次第三次?又或是旁人见到周瑜爽了,会不会想着也在鲁肃身上爽一下?

所以鲁肃明面上给出了一半,但是实际上是保全了另外一半,后来也是因为如此,鲁氏才有资本举家迁徙,安然到了江东,不像是其他的一些江淮豪族,最终化为了白骨。

历史上鲁肃劝说孙权,也常常是将孙权的所得到的好处表述清晰,然后自然也比较容易得到孙权的认可。至于演义之中的么,那只是演义。

莫非……鲁肃似乎想到了一些什么。

这一次,鲁肃也紧紧的抓住了好处二字,然后并没有像是陈群一样,被表面上的一些德、道所遮蔽,隐隐约约的贴近了骠骑将军斐潜的中心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