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钢盔与热血:德械师抗日风云 > 第60章 谍影乱局之虚实棋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0章 谍影乱局之虚实棋局

(1937年10月28日 卯时 上海郊外临时指挥部)

晨雾裹着硝烟渗进草棚缝隙,将孙元良的影子叠印在斑驳的土墙上。他用刺刀挑开缴获的日军密电袋时,金属刮擦声惊飞了梁上栖着的麻雀。泛黄信笺展开的瞬间,德文密码在熹微晨光里泛着冷硬的光泽,像极了三小时前戚维扬旅长炸碎碉堡时迸溅的弹片——那具烧焦的躯体至今还横在杨泾港北岸,与芦苇荡里的残旗作伴。

“团座,截获的不仅是作战部署。”连长孙浩勇单膝跪地,军用水壶在腰间晃出闷响。他油污斑驳的领口洇着汗渍,更深处却藏着道新鲜的鞭痕——那是昨夜在李家桥搜寻二六二旅时,被日军巡逻队抽的。“第9师团后勤补给清单显示,他们的山炮弹药已不足三成。”

煤油灯早熄了,地图上红蓝标记却在孙元良眼前游走。昨夜杨泾港的河水该是红的——他记得153旅士兵浮囊破裂时,暗红在漩涡里晕开,像极了妻子绣在家书边角的红梅。此刻他的指甲深深掐进“蕴藻浜”三个字,指腹摩挲着铅笔反复涂抹的朱赤部标记,那里早被蹭得发毛。三天前朱赤在电话里说“二六二旅定当死战”,可如今电台里只剩刺耳的杂音。

“翻译要多久?”他头也不抬,目光却落在墙角蜷缩的德国顾问身上。那高鼻梁的男人正用放大镜逐字比对密码本,金丝眼镜滑到鼻尖,像尊凝固的石膏像。孙浩勇突然凑近,帆布包窸窣作响:“但这更要紧——今晨在李家桥废墟捡的。”

半张烧焦的纸页带着硝烟味,火舌舔过的边缘蜷曲如蝶翅。几行日文残字在灰烬间忽隐忽现:“10月27日…支那军突袭…松井震怒…第3联队谎报…伤亡七成…”孙浩勇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胸口,那里藏着朱赤临别塞给他的铜哨,此刻正隔着布料硌得生疼。

竹制指挥棒突然点在地图“大场镇”,惊得参谋们脖颈一缩。参谋长张平推了推眼镜:“若日军真在内讧,倒是转机。”他的棒尖扫过朱赤部原计划路线,那里的红圈已被铅笔戳出破洞,“可二六二旅失联二十小时,153旅残部靠刺刀守着桥头堡,咱们能动用的人……”

卡车引擎声撕裂雨幕,临时医棚传来铁皮担架的碰撞。孙元良望向窗外,两个川籍伤兵被抬过泥泞,其中一人的草鞋掉了,露出裹着血布的残趾。“水……给俺娘带封信……”那沙哑的呓语撞进他耳中,与昨夜赵刚带回的二六二旅伤员如出一辙——那士兵临终前在泥地反复画的,正是缺了半道横的“桥”字。

“孙连长,沿河搜船坞。”孙元良扯下军帽,雨水顺着鬓角流进领口,“张参谋长,税警团老兵换日军军装。”他的手指划过地图上“顾家宅火车站”,那里距153旅残部直线不过千步,“日军师团长正在召集联队长,这是他们北翼的神经中枢。”

王强抱着新译电文撞开木门,纸张边缘的水渍在“顾家宅”三字上晕开墨花:“刚截获的急报,会议时间提前至卯时三刻。”孙元良抓起钢笔,在地图上狠狠画下血红圆圈:“给薛岳发报,饱和炮击顾家宅——就说这是‘声东击西’的第二招。”

李翔突然扯开绷带,结痂的弹痕在晨光中泛着狰狞的粉。他从腰间抽出日军刺刀,刀背拍在掌心:“上个月罗店,咱们扮过‘皇军’。”刀尖挑起墙上“不成功,便成仁”的条幅,布片簌簌飘落,“等炮一响,弟兄们混进溃兵堆,摸了他们的指挥部!”

卯时三刻,薛岳部的炮弹准时撕裂云层。孙元良站在观测哨,望远镜里的顾家宅火车站腾起黑烟。伪装成日军的税警团已混进溃逃敌群,有人学着鬼子破口大骂,刺刀寒光在火海里明明灭灭。153旅残部趁机发起冲锋,桥头堡的青天白日旗在硝烟中倔强舒展。

然而望远镜的十字准星突然剧烈晃动——李家桥方向的芦苇荡里,数百顶钢盔正呈扇形展开,像毒蛇吐信。孙浩勇的喘息混着电台杂音撞进耳膜:“最新密电…日军故意泄露假情报…”

孙元良的指甲几乎要掐碎望远镜的橡胶护垫。他想起那封未读完的日记,“谎报战果”四个字此刻化作滚烫的铅水,灌进后颈。顾家宅的爆炸声浪袭来时,他听见自己沙哑的嘶吼:“给153旅发信号,立刻……”

气浪掀飞军帽的瞬间,他看见弹片擦过观测哨的木板,在“蕴藻浜”标记上划出深痕。雨又下起来了,细密的水珠砸在摊开的德文密电上,将那些密码晕染成模糊的墨团。远处153旅的喊杀声渐弱,而李家桥的钢盔群正漫过血色的黎明,像极了三年前东北平原上吞没村庄的关东军。

孙元良弯腰拾起军帽,帽徽上的青天白日沾着泥浆。他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战场上最狠的刀,永远藏在笑里。”此刻这句话混着雨声,在耳中轰然作响。孙浩勇攥着铜哨的手在发抖,他盯着地图上朱赤部最后消失的“李家桥”,忽然转身冲向雨幕——那里的芦苇丛中,或许还埋着二六二旅未寄出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