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0日清晨,杭城的薄雾尚未散尽,星宁集团大厦A座的停车场已热闹非凡。身着传统闽南服饰的女员工们拖着印有星宁LoGo的行李箱,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讨论着归乡计划。智能广播循环播放着温馨提示:“已为您规划最优返乡路线,量子导航系统将实时避开拥堵路段。”
市场部经理林婉茹站在自己的新能源汽车旁,指尖轻点车钥匙,后备箱自动弹开。里面整齐码放着星宁定制的年货——能实时监测血压的智能手环、分子料理级别的闽南特色糕点,还有专门为父母定制的智能按摩椅。作为年薪百万、存款突破200万的管理层,她却坚持亲自开车返乡:“八个小时的车程,正好能静下心来想想这一年的得失。”车载系统自动播放起她最爱的闽南语歌曲,机械臂助手适时递来温热的姜茶。
与此同时,财务部主管陈诗瑶正在高铁站的贵宾候车室里整理资料。她的智能手表突然震动,收到老家弟弟发来的视频:“姐,你寄回来的智能学习机太厉害了!我用它学英语,成绩都进班级前十了!”陈诗瑶笑着回复:“等我回去,给你和爸妈做星宁食堂学来的佛跳墙。”作为存款过百万的主管,她特意选择高铁二等座:“省下的钱可以给村里的小学多买些图书。”
而在员工通道,新入职的客服专员苏晓雯正背着双肩包走向长途汽车站。虽然工作仅半年,但她的存款已有小几十万。“我家在闽南的小渔村,坐大巴只要五个小时就能到。”她在员工群里分享着兴奋,“这次终于能给爸妈换台智能电视,让他们也看看外面的世界。”智能手环自动提醒她:“已为您预订车站周边的共享充电宝,旅途无忧。”
返乡路上,星宁女员工们用各自的方式传递温暖。林婉茹在服务区偶遇同是闽南老乡的货车司机,主动用星宁的量子导航系统帮他规划路线;陈诗瑶在高铁上教邻座的老人使用智能手机,还将星宁开发的防诈骗App安装到对方手机;苏晓雯则在大巴上为乘客分发星宁定制的晕车贴,讲解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方法。
当车辆驶入闽南地界,熟悉的乡音与海风扑面而来。林婉茹的父母早已在村口等候,看到女儿开着能自动驾驶的汽车,激动得红了眼眶。“这是给你们的。”林婉茹打开后备箱,智能按摩椅自动展开,开始为父母检测身体状况。父亲抚摸着智能手环,感慨道:“以前总担心你在外面吃苦,现在看来,星宁比我们照顾得还好。”
陈诗瑶回到家中,发现弟弟正在用她寄来的学习机与名校老师进行视频互动。“姐,这个机器能把我的错题自动整理成试卷!”弟弟兴奋地展示着屏幕。她走进厨房,机械臂主厨正在按照她提前设定的程序烹饪佛跳墙——这道菜的食材是星宁食堂的有机原料,通过量子冷链运输,完美保留了鲜味。
苏晓雯的渔村老家更是热闹。她用存款为家里翻新了房屋,安装了智能门窗与太阳能板。“以后刮风下雨,爸妈再也不用担心漏雨了。”她对着智能摄像头向同事直播家乡的变化。村里的孩子们围在她身边,好奇地看着她展示的智能翻译笔、能投影的量子平板。
夜幕降临,闽南的夜空繁星点点。星宁女员工们的家中,智能设备闪烁着温暖的光芒。林婉茹与父母围坐在智能餐桌旁,桌面自动显示着每个人的健康饮食建议;陈诗瑶和弟弟通过全息投影与海外的朋友“云聚会”;苏晓雯则带着村民们体验星宁开发的智能渔业管理系统,教大家如何用AI监测渔网位置。
沈浩然在集团总部通过量子通讯系统向员工们拜年,当画面切换到闽南地区,他看到了熟悉的面孔。“看到大家把科技带回家乡,我很欣慰。”他对着镜头说,“星宁给予的不仅是高薪,更是让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变生活、回馈故土。”
这场跨越山海的归乡之旅,不仅是星宁女员工们与家人的团圆,更是科技与传统的交融、财富与乡情的共振。在星宁,高薪让梦想有了实现的底气,而她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成功,是让自己成长的同时,也能照亮身边的人。当新年的钟声在闽南的海风中响起,那些带着科技温度的团圆故事,仍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