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钟叔驾车,子龙,付婆子陪着她,出了城后,孙月娘就把帘子挑了起来。现在是深秋了,田里的稻谷已经金黄,有的已经割了,一铺铺整整齐齐铺在田里,晒两三天就可以脱粒了。
上一世,孙老太太小时候,家里的田也是用这样传统的刀耕火种的方法,稻子割了在田里晒几天,然后运一个用竹篾做的垫子到田里,把稻谷整整齐齐放上面,用一种特制的棍子,(形状像7字,柄比较长,)抡起来敲打稻穗,稻谷就被打下来了。
这个时候,田里会有很多蚂蚱,孩子们就在田里捡稻穗,抓蚂蚱……一路看,一路回忆童年的时光,很快就到了庄子,这个庄叫做沙河庄,是因为旁边有一条小河叫沙河,庄子因此而得名。
庄子离城很近,不过五六里路,位于城南。帮忙管理的庄头姓胡,胡老汉一家子已经帮忙孙家管理庄子四十多年了,后来这个庄子给孙月娘做嫁妆,孙月娘也没有换人。
这个庄子比较小,主要就是稻田,总共有一百二十亩田,租给了十多户人,每年上交三成收成。由于离城近,家里的劳动力农闲时就会到城里打打零工,
总体来说庄子里的人生活还算富足。胡老汉自己家也租了十多亩,由于他担任庄头,就免了他的租金。孙月娘询问了一下今年的收成,稻子的收割情况,胡老汉都一一回答。
这边没有问题,趁着时间还早,孙月娘决定去另外一个庄子看看。这个庄子叫李家庄,离城要远一些,大概二十里,位于城西,还好从这里去只有十多里地了。
城西地势逐渐变高,稻田越来越少,逐渐就不再是平地,而是起伏的小山包,作物也变成了玉米,黄豆这一类了。
马车走了一个时辰,终于到了,这里的庄头姓李,李老汉也是直接随着庄子过来的。庄子位于山脚下,庄子对面是一片梯田,但是由于没有充足的水源,只能种玉米
,面积比较大,大概三百亩,还有庄子后面的山林也是孙月娘的。有一片竹林,竹林后面种的都是松树,松木是建房造屋常用的木料。这片松林孙月娘娘家四五十年前就种下了,现在粗的可以做柱子了。
庄子前的一大块地用来种菜,菜地周围种了很多梨树,这个季节刚好成熟,黄澄澄的挂满枝头,看着就让人心生欢喜。这个庄子有佃户二十三户。
他们每家租了十多亩梯田,农闲时候就会进山打打猎,换取一些钱财。李老汉把孙月娘带进院子,嘱咐他的儿媳妇烧火做饭,快到午餐时间了,孙月娘也就没有推辞。
李老汉又让儿子去杀了只鸡。庄子里的人听说东家来了,就三三两两的聚了过来。孙月娘询问了一下大家今年的收成,李老汉叹口气说,“今年雨水少,玉米产量不好,虽然不至于吃不上饭,但是日子也不好过,”其他人也跟着叹气。
孙月娘心里有了一些想法,他对大家说:“今年就减了大家一成的租子吧,今年腊月前你们把地翻好,我准备让大家种植一种新的作物。”
冬天这些梯田都是闲置的,因为没有什么适合的作物,大家听了都有点好奇。不过东家让怎么做就怎么做吧,听东家的一定没错的,对了,今年还能省一成的租,大家都高兴起来。孙月娘在庄子里吃了午餐,李老汉又摘了一筐梨,拔了一筐地里鲜嫩的蔬菜,还提了一篮子鸡蛋,最后拉着满满一车回家了。
孙月娘当然不会白占这个便宜,她知道当面给钱李老汉是绝对不会收的,离开时她悄悄在凳子上放了一两银子,直到马车走远了,李老汉家的儿媳妇才发现,这时他们也追不上马车了,李老汉对儿媳妇说:“收着吧,这是夫人的心意,咱们记在心里就好了,”
一路上,孙月娘都在思考两个庄子接下来的发展,归程倒是很快。回来后,孙月娘就让子龙去找上次卖土豆的人,那个人在城里有一个固定的摊位,他跟着货船一路南下,一路不断进货又不断出货,他很熟悉各地哪些货紧俏,一般很少有砸在自己手里的,上次土豆除外。
子龙到摊位上看了,他没在,他又跟着货船走了,他跑一趟一般要一个多月,现在守着摊子的是他的儿子。孙月娘让他转告他父亲,回来后到宋府一趟,有生意和他谈,他儿子忙不迭的答应了。
晚上子安一家回来了,他已经在衙门忙了好几天了,今天得空回来一趟。见过祖父祖母后,就来了孙月娘这里,他对孙月娘说:“娘,我回来了,诗晴和瑜姐陪祖母说会儿话,很快就会过来了。”
孙月娘看着瘦了一圈的子安,心疼的说:“你看你都瘦了,怎么这么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不是没有按时吃饭?”“我没事,就是这几天比较忙,现在好了,娘看起来精神不错。”两人又说了一下火锅店和子钰然后就聊到了子安的工作情况。
清山县上一届县令是一个中庸之人,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任三年来,没有什么建树,今年就平调到了清水县。子安是有一些想法的,
一方面,他想做出一些成绩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能力,毕竟娶了个丞相千金还是有些压力的,他可不想让人觉得他的吃软饭的。另一方面,清山县是他的家乡,有能力的话他也很想尽份力,让家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更好。
清山县总共有五个乡,上顺乡,下顺乡,宝丰乡,常兴乡,和永安乡。前三个乡围绕在县城周围,地肥水美,比较富庶,困难一些的就是靠山的几个村,
孙月娘的第一个庄子就在宝丰乡,第二个庄子在上顺乡。而常兴乡和永安乡就几乎都是山区了,没有水田,只有一些山地,没有水利设施,完全靠天吃饭,老百姓的生活苦哈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