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年间,昆明城的圆通寺,红墙黄瓦,在日光下熠熠生辉。寺内香烟袅袅,信徒们虔诚祈愿,佛音诵经声悠悠回荡。寺庙的大雄宝殿内,一尊尊佛像庄严肃穆,而殿角的两条泥龙尤为引人注目,它们周身涂绘着五彩鳞片,龙须随风似乎在轻轻飘动,龙眼圆润而有神,仿佛下一刻便会腾空而起。
昆明城的百姓对这两条泥龙感情深厚,平日里逢年过节,都会特意来到圆通寺,为泥龙系上红绸,供奉鲜果,祈求风调雨顺。他们说,这泥龙是有灵性的,自建成便默默守护着昆明城。
那年,昆明遭遇了一场百年难遇的暴雨。乌云如墨,层层堆积,沉甸甸地压向大地。暴雨如注,倾盆而下,一刻不停,滇池的水位迅速上涨,波涛汹涌。浑浊的浪头一个接着一个,猛烈地拍打着湖岸,岸边的房屋被冲垮,百姓们的哭喊声、呼救声在风雨中交织。家畜在洪水中挣扎,庄稼被淹没,整个昆明城陷入了一片混乱与绝望之中。
圆通寺的主持无念大师,身披袈裟,站在寺庙的庭院中,望着这漫天风雨,眉头紧锁,口中念念有词,双手合十不断祈祷。雨水打湿了他的僧袍,他却浑然不觉。寺中的僧人们也纷纷围聚在他身边,一起诵经祈福,希望能平息这场灾难。
暴雨持续了数日,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滇池的蛟龙,原本蛰伏于湖底,此时也被这汹涌的水势激发了凶性。它扭动着巨大的身躯,在水中翻腾,每一次摆动都掀起数丈高的巨浪,巨浪如猛兽般扑向岸边的村庄,许多百姓还没来得及逃离,便被洪水吞噬。
在这场灾难中,有个叫小虎的孩子,他的家被洪水冲垮,父母也在洪水中失散。小虎紧紧抱住一根木头,在洪水中拼命挣扎,随着水流漂向滇池。他的眼中满是恐惧,但心中却有一股强烈的求生欲望,他不停地呼喊着救命,声音在风雨中显得那么微弱。
就在小虎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圆通寺内突然发出一道奇异的光芒。光芒来自大雄宝殿,那两条泥龙周身闪耀着金色的光辉,光芒越来越盛,逐渐笼罩了整个寺庙。紧接着,一声震耳欲聋的龙吟响起,泥龙竟然挣脱了墙壁的束缚,飞腾而起。它们在寺庙上空盘旋一周,随后向着滇池的方向疾驰而去。
泥龙所到之处,狂风呼啸,雨水纷纷避让。当它们来到滇池上空时,滇池的蛟龙感受到了威胁,它从水中探出巨大的头颅,张开血盆大口,露出锋利的獠牙,向着泥龙咆哮。泥龙毫不畏惧,它们身形矫健,围绕着蛟龙盘旋飞舞。一条泥龙猛地俯冲而下,用锋利的龙爪抓向蛟龙的脊背,蛟龙痛苦地扭动着身躯,激起千层浪。
另一条泥龙则趁机喷出熊熊火焰,火焰在雨中燃烧,照亮了黑暗的天空。蛟龙被火焰逼得连连后退,它想要潜入水底躲避,却被泥龙紧紧缠住。两条泥龙与蛟龙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滇池的水面被搅得波涛汹涌,岸边的百姓们望着这一幕,既惊恐又充满希望。
在激烈的战斗中,小虎被水流冲到了岸边。他被一位好心的渔夫救起,渔夫将他带到了高处,远离洪水的威胁。小虎望着滇池上的战斗,心中充满了震撼。他看到泥龙的英勇,看到它们为了保护百姓与蛟龙殊死搏斗,不禁热泪盈眶。
战斗持续了很久,泥龙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力量,逐渐占据了上风。它们的每一次攻击都让蛟龙伤痕累累,蛟龙的动作越来越迟缓,咆哮声也越来越微弱。终于,泥龙抓住了机会,它们合力将蛟龙压制在滇池底部,并用身体紧紧缠绕住它。蛟龙拼命挣扎,但始终无法挣脱。
随着蛟龙被制服,暴雨渐渐停歇,乌云慢慢散去,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滇池上,波光粼粼。百姓们欢呼雀跃,他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滇池边,对着泥龙感恩跪拜。泥龙完成使命后,缓缓飞回圆通寺,重新变回了泥龙的模样,静静地伫立在大殿的墙壁上。
这场战斗过后,昆明城的百姓为了纪念泥龙的功绩,在滇池边修建了一座咒蛟台。咒蛟台由巨大的石块砌成,庄重而肃穆。百姓们在台上供奉着泥龙的画像,每逢节日,都会来到咒蛟台,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泥龙继续守护昆明城,保佑风调雨顺、百姓平安。
许多年后,小虎长大成人,他成为了一名勇敢的武士。他时常来到咒蛟台,向人们讲述当年泥龙镇蛟的故事。他的眼中充满了敬畏和自豪,他说,泥龙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昆明城的百姓,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勇敢面对,永不放弃。
岁月流转,昆明城历经沧桑,但泥龙镇蛟的故事却代代相传,成为了昆明城最动人的传说。圆通寺的泥龙,依然静静地凝视着昆明城的变迁,见证着岁月的流转,而咒蛟台,也成为了昆明百姓心中的精神寄托,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平安的祈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