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白登山就在雁门关外大同盆地的东北方。
汉武帝时期李广等人出雁门关北击匈奴,以及昭君出塞等等。
这些事情都发生在雁门关。
最出名的时候要数北宋期间的杨家将。
当年的杨业在雁门关外大破辽军,闯下一个杨无敌的名号。
而在雁门关西北方方不远的金沙滩,却是杨家的伤心之地。
当时,高粱河车神赵光义在五台山进香还愿。
辽国的天庆王定下毒计,摆下了鸿门宴,邀赵光义赴\"双龙会\",想要一波团灭大宋君臣。
不想毒计被杨业识破,令大郎杨延平假扮宋王,携杨家儿郎一同赴会。
席间兵变,辽宋两军血战金沙滩。
大郎用袖箭射死天庆王,随后和二郎杨延定、三郎杨延光一同战死。
四郎杨延辉被俘失落在了番邦。
五郎杨延徳看破红尘在五台山出家。
七郎杨延嗣杀出重围搬救兵不成,反被奸臣潘仁美乱箭射死。
救兵不至,杨业带着六郎杨延昭死战两狼山,父子杀散,老令公最后怒触李陵碑保全了名节。
只有杨延昭回到了大宋。
应了那句谶言“七子去,六子回!”
回想起这么一段往事,杨升还是忍不住叹了口气。
可以说,一座雁门关,半部战争史。
他也姓杨,还得了杨家后人杨再兴的传承,今日再临雁门关,这冥冥之中有什么天意吗?
不过!
今天他来到雁门关,以后雁门关的战争史估计又会再上添一笔了。
没等他细想,关羽和张泛两人已经出关迎了上来。
他就随关羽两人进入了雁门关内。
站在城楼上,看着高达九米多的雁门关城墙,但杨升觉得自己之前还是有些小觑了雁门关。
他原以为雁门关的城墙内层用土夯筑,外层使用的砖石。
当他一看才发现自己错了。
看着因为年久失修,有些残破不少地方外层的砖石已经开始脱落,露出了城墙内层。
结果内层还是砖石,可见当时也是有人不断的翻新和加固过这段关墙。
而且仔细看还能发现不少墙砖上还残留着不少褐色的痕迹。
那是血迹干掉以后留下的痕迹。
也不知道这城墙翻新和修补了多少次,又有多少人喋血在这了这里。
沿着城墙看了一圈,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概。
第二天一早。
已经数年多没有开过的雁门关大门,伴随在一阵刺耳的嘎吱声中被缓缓打开。
紧接着,一百多骑斥候骑兵使出关门往北而去。
毕竟自己在雁门关大兴土木,必然要派出斥候打探打探。
如果鲜卑人来袭,也要有时间准备。
随后数千民夫推着小车也跟了出来,开始了雁门关的修缮工作。
不得不说,战国时期在雁门关外修建的直道,到现在已经数百年了都没有长草。
还是一个不错的世纪工程。
整个雁门关外墙长度也不过七八百米,深深的连接在两侧的山体上。
杨升原计划是整体加厚两米,加高三米。
但昨天看了看雁门关外那条直道,觉得没必要了。
别的不说,就雁门关前,能站得下的人也就那么点地方,有个两三千人就会显得十分拥挤了。
而关上却能站下五六千人。
现在就完全可以说是易守难攻。
最后他觉得来都来了,怎么也要做点什么事才对。
最后和关羽几人商议,决定加厚一米,再加高两米。
毕竟以后自己强大起来肯定要打出雁门关去,收复大同盆地,在收复五原、云中、定襄、朔方四郡。
甚至打到草原上去。
半个月后,有着广武不断运来的砖石和杨升不经意间放出的水泥助力,雁门关的外城墙已经完成修缮。
当然城内的士卒也没闲着,在十几个工匠的带领下把之前的兵舍、校场、城楼全部都修缮了一遍。
现在只剩下了城内的部分,到了这里杨升留下足够的水泥,直接启程回了广武。
接下的雁门城内的部分就交给关羽和张泛了。
转眼时间已经来到了九月底。
雁门到广武的道路也已经全部修通,杨升看着这条宽近十米的水泥路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下好了,不管以后运物资还出兵都能快速抵达了。
现在修路的队伍仍然没有停下来,继续朝着其他县城修去。
这天,卤城又像往日一样,来了一群流民。
在流民的最后面有着这样一群人。
为首的是一个面色黝黑,豹头环眼裹着黑色头巾,身穿黑衣腰间挂着环首刀的壮汉。
后面跟着十几个青壮,其中还有一个文士。
众人腰间都配着环首刀和长剑。
这群人在整个队伍里面就显得格外的突兀。
正因为这些人和周围的流民格格不入,所以他们很自觉的跟在了流民队伍的最后面。
此时一行人正跟着数百人的流民大队,缓缓的走出飞狐陉。
眼看就要走出飞狐陉,但在陉前立着一座简易的隘口,上面飘着一个硕大的汉字大旗。
众人纷纷松了口气。
很快一行人来到隘口前。
只见一队五十多人的士卒,全部身着铁甲,左手按在腰间的卷云刀上,右手持枪整整齐齐的列在隘口两侧。
好像是在维持着秩序。
虽然说是维持秩序,但整个流民大队却丝毫没有慌乱,排着队开始登记然后次序走进了隘口内。
几人随着队伍走到近前,仔细观察良久才发现,这些士卒好像雕像一样一动不动。
而在隘口上还有数十弓箭手,右手低垂着,左手按在腰间的环首刀上,两队人同样的甲胄,一样的一丝不苟值守着。
装备精良,精锐几个字眼跃入几人的脑海中。
队伍中的文士更是忍不住的点了点头,赞叹道:“真,精锐之师!”
随之前面的流民进入了隘口,他们才看见前面的情况。
只见隘口处,几个小吏在旁边摆开桌椅,正在给这些即将进入隘口的人登记着。
完成登记之后,这些流民就进入了隘口内。
而几人目光看向了隘口后面,里面隐约可以看见,一大群忙碌的人。
有生火煮饭的,有发放衣物的,还有负责给人看病的郎中穿梭在其中。
随着队伍继续往前,他们也越接近隘口,几人都已经闻到了饭食的香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