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整体概述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展现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以及投笔从戎的豪情壮志。
-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烽火”写出军情紧急,“照西京”强调其影响之大,“心中自不平”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展现出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牙璋”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指皇宫,“铁骑”“龙城”描绘出军队的威武和出征的气势,暗示已迅速到达前线并包围了敌方重镇。
-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战斗场面,大雪使军旗上的图案模糊,狂风夹杂着战鼓之声,烘托出战场的紧张和肃杀气氛。
-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宁愿做低级军官为国征战,也不愿做置身书斋的书生,体现出诗人对投身军旅、保家卫国的向往。
- 时代背景:唐朝初期,国家刚经历长期战乱实现统一,但边疆局势并不稳定。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等少数民族军事集团多次侵扰甘肃一带,严重威胁唐朝西北部安全,边疆战争频繁,唐礼部尚书裴行俭曾奉命出师征讨。
- 社会风气:初唐时期,统治者重视武功,开疆拓土,社会上弥漫着一种尚武的风气,许多爱国志士踊跃从军,渴望通过战功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保疆卫国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潮流和士人的共同追求。
激发报国热情
当时边疆战事频仍,国家面临外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激发了杨炯强烈的报国热情,所以诗中“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因烽火燃起,诗人内心激愤难平,直接抒发了欲奔赴战场、保家卫国的情感。
坚定战斗意志
唐朝初期的尚武风气,使得文人渴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杨炯受此影响,在诗中表达了坚定的战斗意志,“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体现了他对投身军旅的向往,宁愿做低级军官征战沙场,也不愿做置身书斋的书生,渴望通过战斗实现自身价值。
凸显战争豪情
由于边疆战争不断,杨炯虽未亲身参战,但对战争有所耳闻目睹。诗中“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展现了军队出征的威武气势,“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凸显了诗人对战争的豪情以及对出征将士的赞美。
- 个人经历与抱负:杨炯自幼聪明好学,有远大的抱负。他目睹了国家边疆的危机和战争的残酷,虽身为文人,却心怀报国之志,渴望像那些出征的将士一样,投身军旅,为国家的安定和统一贡献力量,于是将这种愿望融入到《从军行》的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