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的秋夜浸在凉露里,茶寮的窗纸被炭火映成暖黄色,像块烤得微焦的麦芽糖。陆九渊将三只大筒并排架在火塘上,松木炭块在泥炉里噼啪作响,火星子蹦上筒身,映得沈青禾手中的蒲扇忽明忽暗——那是柄老竹编的扇,扇面上还留着去年焙茶时的焦痕,像幅天然的火痕画。
“辰时三刻,火舌要压成寸许高。”他指着炭堆,松木的树脂正往外渗,将炭火染成金红色。沈青禾半跪在炉前,扇风的节奏竟合着远处山溪的流淌声,“呼——嗒”,扇面带起的风掠过炭堆,火星子便顺着大筒的缝隙往上窜,在筒内形成螺旋状的热气。苏明月蹲在竹匾旁,指尖捏着片太姥山母树的枯叶,轻轻扫过摊开的茶青:“这样能让霍山的茶记起山野的魂。”
柳如是支起画架,砚台里的墨汁混着松烟香。她望着大筒上跳动的光影,见沈青禾扇风时,袖口的银铃随着节奏轻响,竟与炭火的爆裂声谱成了一曲。“火功要分十二时辰,”陆九渊往炭堆里添了块桫椤炭,“子时火要柔,像母鹿舔舐幼崽;午时火要烈,似山鹰搏击长空。”话音未落,沈青禾忽然轻哼起来,调子低沉如潮音,惊得梁上的燕巢簌簌落土——原是她在模仿松涛,用声音助燃。
苏明月的手停在茶青上方,指尖泛着淡淡的绿意,那是母树气息的具象。霍山黄大茶的叶芽本有些蔫软,经她指尖拂过,竟渐渐挺括,梗部的红褐纹路上,隐约透出太姥山母树的苍劲。“茶青在大筒里怕火急,”她轻声说,“得让它们知道,这火是来送它们成器的,不是来毁它们的。”
柳如是的笔尖在宣纸上游走,先勾出火塘的轮廓,再点染沈青禾扇风的剪影。她特意留了空白,等着记录每个时辰的火候变化:子时炭火如红豆,卯时如流萤,巳时如熔金。当沈青禾换了把蒲扇,扇面的焦痕在火光下竟似展翅的凤凰,她忽然在画角添了只火凤凰,尾羽化作大筒上升的热气。
“陆先生,炭要压一压了。”子夜时分,苏明月忽然指着炭堆。陆九渊抄起铜筷,将烧红的炭块拢成莲花状,中心留个气孔,热气便呈螺旋状钻进大筒。沈青禾的潮音此时转了调子,像是山民夜猎时的号角,惊得窗外的竹枝沙沙作响。茶青在筒内发出轻微的“滋滋”声,叶边的焦香混着松木的清苦,在茶寮里织成张气味的网。
柳如是放下笔,见画布上的火塘光影已变,沈青禾的影子被拉得老长,映在窗纸上,竟与大筒的轮廓合二为一。她忽然想起在蒙顶山看见的焖黄禅修,原来天下的火功,都是人与火的对话,是用耐心和敬畏谱成的咒音。
五更天时,沈青禾的蒲扇换成了苏明月的柏树枝,轻轻扫过炭堆,让火星子均匀落在茶青上。柳如是趁着晨光,在画稿上标注:“卯时火宜浅红,如朝露吻炭;辰时火宜金黄,似秋阳晒谷。”陆九渊站在一旁,见茶青的叶色已从青灰转为琥珀褐,梗部的红纹更深,像被岁月烙下的印。
“听,”苏明月忽然竖起耳朵,“茶青在筒里叹气呢。”众人静听,果然有细微的“噗嗤”声,是叶芽在热气中舒展的声音。沈青禾笑了,扇风的节奏慢下来,变成了摇篮曲般的轻响:“它们知道,这火不是磨难,是托举它们成凤凰的风。”
当第一缕晨光爬上大筒,柳如是的《火功十二时辰图》已近完成。画中三人轮守的姿态各异:沈青禾半跪着扇风,衣袂染着火光;苏明月俯身护着茶青,指尖落着母树的叶影;自己则立在火塘旁,手中的铜筷停在炭堆上方,像在指挥一场无声的交响乐。
陆九渊摸着大筒上的温度,忽然想起沈从文写过的:“每粒星子都有自己的轨迹,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此刻的茶寮里,炭火的咒音还在继续,三位女子的动作早已不是刻意的守护,而是与火、与茶、与时光的默契共舞。那些在大筒里经受火功的茶青,终将带着松木的香、潮音的韵、母树的魂,在茶汤里重现霍山的春秋,就像画稿上的火凤凰,终将在炭火中涅盘。
窗外的山雀开始啼叫,沈青禾放下蒲扇,袖口的银铃还在轻轻摇晃。她望着大筒,忽然说:“这火功的咒音,其实是茶人说给火听的情话,火听懂了,才会把最好的香留给茶。”陆九渊点头,知道这古老的火功技艺,终究要靠这样的情话来传承,就像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歌谣,只要有人愿意唱,就永远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