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九州民间志 > 清朝那些事8 苏达阿谙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清朝乾隆年间,京城西南方向,有个清平镇,镇子不大,却烟火气十足。镇里有个年轻小伙儿叫苏达,生得浓眉大眼,身形矫健,自幼父母双亡,靠着邻居们你一碗粥、我一件衣的帮衬长大。苏达心底善良,为人正直,平日里在镇上的铁匠铺帮工,每日里风箱拉得呼呼响,铁锤砸在铁砧上叮当不停,虽说挣的都是辛苦钱,日子过得清苦,可他生性乐观,也乐得自在。

这一年,清平镇上来了一位神秘的喇嘛,自称阿谙达。他身着一袭红色僧袍,颜色鲜艳得在这朴素的小镇里格外打眼,手里捻着一串油润发亮的念珠,面容祥和,可那眼神里透着一股让人捉摸不透的深邃智慧。阿谙达在镇口搭了个简易的帐篷,每日里就在那儿诵经祈福,还会施展些医术,为镇上的百姓治病驱邪。

起初,大家对这个外来的喇嘛心存疑虑,毕竟清平镇的日子一直按部就班,突然来了个陌生人,谁知道是真是假呢?可没过多久,就有不少身患顽疾的人在他的医治下逐渐康复。隔壁张大爷多年的腿疾,找了无数郎中都没治好,阿谙达用了几副草药,再配合独特的推拿手法,没几天张大爷就能自如地走路了。消息一传开,阿谙达的名声就在清平镇炸开了锅。

苏达对阿谙达的到来十分好奇,铁匠铺一收工,他就往镇口跑,蹲在阿谙达的帐篷前,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阿谙达诵经或者给人治病。阿谙达见苏达心地纯良,眼神里透着对知识的渴望,便时常与他交谈,向他讲述一些佛法和世间的道理。从因果轮回,到做人的善恶准则,苏达听得如痴如醉,心中对阿谙达越发敬重,渐渐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师长,一有时间就缠着阿谙达问东问西。

一日,苏达在铁匠铺劳作时,听到几个来打农具的村民在闲聊,说镇上的大财主赵老爷家闹鬼。这赵老爷平日里尖酸刻薄,放高利贷、强占田地,没少欺压百姓,如今家中出了这等怪事,大家表面上不敢多言,背地里却都暗自叫好,觉得是老天开眼。苏达好奇心起,晚上收工后,趁着月色便悄悄来到赵府外,找了个角落,利落地翻墙而入,躲在暗处观察。

夜色深沉,赵府内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更夫打更声。苏达刚藏好身形,就看见一个白色的身影在庭院中飘荡,那身影飘飘悠悠,还不时发出阴森的叫声,在这寂静的夜里格外恐怖。苏达心中一惊,差点叫出声来,但他骨子里有股子倔强劲儿,很快镇定下来,决定跟上去看个究竟。

那白色身影飘进了一间屋子,苏达小心翼翼地靠近,猫着腰,大气都不敢出,透过窗户纸的破洞往里望去。只见屋内烛光闪烁,一个身着白色长袍的人正背对着他,手中拿着一个造型古怪、雕刻着奇异符号的物件摆弄着。苏达刚想仔细看看,那人却像是背后长了眼睛,突然转过身来,露出一张惨白如纸的脸和一双血红的眼睛,咧着嘴发出一声怪笑。苏达吓得头皮发麻,寒毛直竖,转身就拼命往外跑,心跳声在耳边砰砰作响,感觉都要跳出嗓子眼了。

回到家中,苏达一夜未眠,那恐怖的场景始终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闭上眼就是那惨白的脸和血红的眼睛。第二天一大早,他顾不上吃饭,就迫不及待地来到阿谙达的帐篷,将昨晚的经历添油加醋地告诉了他,说话间还带着惊恐的神色。阿谙达听后,微微皱眉,掐着念珠沉思片刻,说道:“此事恐怕另有蹊跷,明日你带我去赵府看看。”

次日,苏达带着阿谙达来到赵府。赵老爷听闻阿谙达来了,心里虽不情愿,可又担心阿谙达真有什么神通,能看出自己的秘密,只好满脸堆笑,假惺惺地出来迎接。阿谙达也不客套,表明来意,赵老爷咬咬牙,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

阿谙达在赵府内四处查看,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眼神锐利得像能看穿一切。他时而蹲下摸摸地面,时而凑近墙壁仔细端详,还时不时闭上眼睛,像是在感受什么。最后,他来到了苏达昨晚看到鬼影的那间屋子。阿谙达在屋内缓缓踱步,突然,他停下脚步,盯着墙壁上一处不起眼的地方,伸手轻轻一推,“嘎吱”一声,墙壁上竟然出现了一个暗格。

阿谙达伸手从暗格里拿出一些奇怪的器具,有造型诡异的铜鼎,刻满符文的竹简,还有一本泛黄的古籍。他拿起古籍,小心翼翼地翻开,刚看了几页,脸色顿时变得十分凝重。他转头看向赵老爷,目光如炬,说道:“赵施主,你可知这古籍中记载的是什么吗?”赵老爷心里一慌,脸上却强装镇定,摇了摇头,装出一副无辜的样子。阿谙达冷哼一声,语气冰冷地说道:“这是一本记载着邪术的古籍,你暗中研习邪术,危害百姓,如今家中闹鬼,正是你种下的恶果。”

赵老爷见事情败露,双腿一软,“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苦苦哀求阿谙达救他。阿谙达沉思片刻,说道:“要化解这场灾祸也并非难事,但你必须答应我,从此洗心革面,不再作恶。若再犯,必遭天谴。”赵老爷忙不迭地点头答应,就差指天发誓了。

阿谙达让苏达取来一些清水和朱砂,然后在屋内布置了一个法坛。他将黄表纸剪成奇怪的形状,用朱砂画上符文,又在法坛四周插上几炷香,香烟袅袅升腾。阿谙达手持念珠,口中念念有词,声音低沉而庄重,将朱砂融入清水中,然后用柳枝蘸着,洒在屋内的各个角落。不一会儿,屋内弥漫起一股淡淡的香气,原本阴森的气息也渐渐消散,原本摇曳不定的烛光变得明亮而稳定。

处理完赵府的事情后,阿谙达和苏达回到了帐篷。苏达对阿谙达的神通广大佩服得五体投地,拉着阿谙达的袖子,问道:“师父,您是如何看出赵老爷在研习邪术的呢?我怎么就一点都没察觉?”阿谙达微笑着说道:“世间万物皆有因果,赵老爷为人不善,家中突然闹鬼,这其中必有缘由。我踏入赵府,就感觉到一股隐隐的邪气,尤其是那间屋子,阴气极重。再加上暗格中的古籍和那些邪术器具,便确定了我的猜测。孩子,这世间善恶到头终有报,我们修行之人,就是要维护这世间的正道。”

经过这件事,苏达对佛法的兴趣愈发浓厚,他打心底里觉得佛法能洞察世间一切,能惩恶扬善。于是,他跪在阿谙达面前,恳请阿谙达收他为徒,跟随他学习佛法。阿谙达见苏达心诚,眼中满是坚定,便答应了他。从此,苏达每日天不亮就起床,跟着阿谙达诵经打坐,学习佛法和一些治病救人的医术。阿谙达教得认真,苏达学得刻苦,日子一天天过去,苏达的进步肉眼可见。

时光荏苒,转眼间几年过去了。苏达在阿谙达的教导下,不仅佛法修为日益精进,医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学会了用草药调理身体,用针灸治疗病痛,时常跟随阿谙达为镇上的百姓治病。哪家孩子发烧咳嗽,苏达背着药箱就去;哪家老人腰酸背痛,苏达也耐心地给推拿按摩,深受大家的爱戴,百姓们都夸苏达是个好孩子,阿谙达教出了个好徒弟。

这一年,清平镇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旱灾。太阳像个大火球,高悬在天空,炙烤着大地,田地干裂,一道道口子像一张张干裂的嘴,庄稼颗粒无收。村里的河水干涸,露出了河床,原本生机勃勃的清平镇变得一片死寂。百姓们生活困苦,树皮都被剥光了吃,实在撑不下去,纷纷拖家带口外出逃荒,一路上哭声、叹息声不断。

阿谙达和苏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四处奔走,拿着钵盂,挨家挨户地为百姓们筹集粮食和水源。阿谙达还利用佛法,在镇中设坛为大家祈福,他日夜诵经,声音都变得沙哑,希望能早日降下甘霖。苏达则跟着阿谙达,帮忙布置法坛,照顾前来祈福的百姓,一刻都不得闲。

然而,旱灾依旧持续,情况越来越严重。一天夜里,苏达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身着一身素袍,仙风道骨,拄着一根拐杖,缓缓向他走来。老者告诉他,在镇外的一座高山上,有一处神秘的清泉,只要能找到它,就能解除清平镇的旱灾。苏达刚想问具体位置,老者却突然消失了。苏达醒来后,将这个梦告诉了阿谙达。阿谙达听后,掐指算了算,沉思片刻,说道:“这或许是上天给我们的启示,明日你便去寻找那处清泉。此去路途艰险,你要多加小心。”

第二天,苏达收拾好行囊,背着水囊,拿着一根木棍当作拐杖,告别了阿谙达和镇上的百姓,踏上了寻找清泉的征程。那座高山高耸入云,山路崎岖难行,荆棘丛生,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稍不注意就会被划伤。苏达一路上历经艰辛,好几次被石头绊倒,摔得浑身是伤,又渴又饿,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找到清泉,拯救乡亲。

经过几天的艰难跋涉,苏达终于来到了山顶。他累得气喘吁吁,四处寻找,却始终没有找到梦中的清泉。就在他感到绝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只白色的小鹿从他面前跑过。那小鹿浑身雪白,眼睛像两颗黑宝石,灵动可爱。苏达心中一动,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便跟着小鹿追了上去。

小鹿带着苏达在山林中穿梭,左拐右绕,不一会儿就来到了一个山洞前,然后一闪身,消失不见了。苏达走进山洞,里面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还时不时传来奇怪的声响。他摸索着向前走去,心中有些害怕,但一想到乡亲们的苦难,又鼓起了勇气。走着走着,突然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苏达心中大喜,顺着声音的方向快步走去,在山洞的尽头,果然看到了一泓清泉。泉水清澈见底,在微弱的光线下闪烁着光芒,苏达捧起一捧泉水喝了下去,清凉甘甜,疲惫感瞬间消散。

苏达赶忙用随身携带的水囊装满了泉水,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回清平镇。一路上,他小心翼翼地护着水囊,生怕洒出一滴。阿谙达和百姓们看到苏达平安归来,还带回了救命的泉水,都欢呼雀跃起来,眼中满是希望的光芒。阿谙达带领大家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祈福仪式,将泉水洒向大地,百姓们纷纷跪地,虔诚地祈祷。

奇迹发生了,天空中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倾盆大雨从天而降。雨水落在干涸的土地上,激起一阵尘土,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在雨中欢呼庆祝,有的喜极而泣,孩子们在雨中奔跑嬉戏。这场大雨持续了整整一夜,干涸的田地得到了滋润,庄稼也重新焕发出了生机,清平镇又有了往日的活力。

旱灾解除后,清平镇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百姓们对阿谙达和苏达感恩戴德,将他们视为神明,逢年过节都要到他们的住处拜访,送上自家的土特产。然而,阿谙达却深知,世间万物皆有定数,他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顺应天命而已,从不居功自傲。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谙达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一天,他将苏达叫到身边,看着苏达,眼中满是慈爱和欣慰,说道:“苏达,为师的使命已经完成,即将离开尘世。你要记住,佛法无边,普度众生,今后你要继续弘扬佛法,造福百姓。莫要忘记自己的初心,莫要被世间的繁华所迷惑。”说完,阿谙达便闭上了眼睛,坐化而去。

苏达悲痛万分,泪水夺眶而出,他守在阿谙达身边,久久不愿离去。他按照阿谙达的遗愿,为他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葬礼,镇上的百姓纷纷前来送行,哭声一片。此后,苏达继承了阿谙达的衣钵,成为了一名高僧。他在清平镇修建了一座寺庙,取名“清平寺”,每日里在寺中诵经祈福,为百姓们治病消灾。在他的努力下,清平镇的百姓们生活幸福安康,佛法也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周边的村镇都听闻了苏达的善举,纷纷前来请教佛法,苏达总是耐心地解答,将阿谙达的教诲传递给更多的人。

许多年后,当人们再次提起阿谙达和苏达的故事时,依然会被他们的善良和慈悲所感动。他们的事迹在清平镇代代相传,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传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向善、向美,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