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嘻哈史诗看古今 > 第177章 星河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楚国郢都的七月初七,蝉鸣都透着股躁意。

楚怀王捏着竹简的手指发颤,案头摊着巫祝新呈的卦辞。龟甲裂纹蜿蜒如河,映着窗外翻滚的火烧云,倒像极了巫祝说的\"天河之兆\"。

\"大王,该用膳了。\"郑袖的声音裹着甜香从身后飘来。她今日穿了件月白纱衣,腕间玉镯撞出清响,\"听说膳房做了您最爱的酸梅汤。\"

楚怀王没回头,笔尖在竹简上重重顿出个墨点:\"去把景差叫来。\"

景差是楚国最年轻的大夫,生得唇红齿白,偏又满腹经纶。他捧着一卷帛书匆匆赶来时,正撞见郑袖冷着脸从殿门出来。

\"大王召见,可是为了...\"景差瞥见案上龟甲,话音戛然而止。

楚怀王起身踱步,衣袍扫过青铜编钟:\"巫祝说,七月初七夜,牛郎织女渡河相会。你说,这天上的事儿,当真能应在人间?\"

景差愣了愣。他当然知道大王的心思——这些日子,楚军在边境屡战屡败,连丢三城。民间早有流言,说楚王德行有亏,触怒了上天。

\"臣听闻...\"景差展开帛书,\"上古时每逢七月初七,先民便设祭坛,以五谷为祭,祈愿风调雨顺。或许大王可仿此礼,重塑民心。\"

楚怀王停住脚步,烛火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忽明忽暗。良久,他拍案道:\"好!就以七夕为名,大办祭典!\"

消息传开,郢都炸开了锅。

绣坊连夜赶制五色丝线,酒肆新酿了桂花蜜酒。最热闹的要数南市,货郎们支起摊子,摆着鹊桥造型的糖人、绣着牛郎织女的香囊。

屈家小女儿阿蘅踮着脚买香囊,却被人撞了个趔趄。抬头一看,是个青衫少年,怀里还抱着捆竹简。

\"对不住对不住!\"少年慌忙道歉,发间木簪晃得人眼晕,\"我急着去送文书...\"

阿蘅噗嗤笑了:\"看你这书呆子样,该不会是去王宫?\"她晃了晃手里的香囊,\"不如顺路带我一程?我阿爹在太卜署当差。\"

两人边走边聊,才知道少年叫子墨,是景差大夫的书童。说起即将到来的七夕祭典,子墨眼睛发亮:\"听说大王要在章华台摆百桌流水席,还要放孔明灯!\"

阿蘅摸了摸鬓边的野花:\"我娘说,这天夜里在葡萄架下能听见牛郎织女说话呢。\"

子墨挠挠头:\"真的假的?我只读过《诗经》里的《大东》,说'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话音未落,前方突然传来马蹄声。楚怀王的仪仗队威风凛凛驶过,郑袖坐在马车上,透过鲛绡帘望着路边的人群。当她目光扫过阿蘅手中的香囊时,嘴角勾起抹冷笑。

祭典那日,章华台热闹得像炸开的锅。

楚怀王身着玄色祭服,在祭坛前焚香祷祝。青铜鼎中腾起的青烟裹着艾草香,混着百姓的欢呼声直冲云霄。阿蘅挤在人群里,突然被子墨拽到角落。

\"快看!\"少年指着天空。数十盏孔明灯冉冉升起,烛火在薄纱里明明灭灭,像极了坠落人间的星星。人群中爆发出惊呼,阿蘅却注意到,楚怀王望着明灯的眼神,倒不似祈愿,倒像在寻人。

子夜时分,人群渐散。阿蘅和子墨溜进御花园,真找着一架老葡萄藤。月光透过叶隙洒下来,在地上织成银网。

\"听见了吗?\"阿蘅屏住呼吸。风吹过藤蔓,沙沙声里,仿佛真有低语。

子墨却盯着她发间:\"有只萤火虫。\"他抬手去捉,指尖擦过她发烫的耳垂。阿蘅心跳漏了一拍,却听得远处传来脚步声。

\"谁在那儿?\"是侍卫的呵斥。两人慌忙躲进假山,却见楚怀王独自走来,身后跟着个捧着木匣的老太监。

他们听见楚怀王轻声说:\"打开吧。\"

木匣开启,竟露出半块陈旧的丝帕。月光下,依稀可见丝帕上绣着残缺的鹊桥。老太监叹了口气:\"这是您当年与南后定情之物...\"

阿蘅猛地捂住嘴。她当然听过传闻——南后早逝后,楚怀王再未立后。原来那些孔明灯,是要送给天上的人。

第二日,郢都盛传七夕夜的奇景。有人说看见牛郎织女在云中相拥,有人说章华台的孔明灯聚成星河。唯有阿蘅和子墨知道,那夜葡萄架下,藏着比传说更动人的秘密。

此后每年七夕,楚国都热闹非凡。姑娘们穿针乞巧,小伙子们相约登高。阿蘅开了间绣坊,专绣牛郎织女的纹样。子墨常来帮忙,说是要替她誊抄账本,可总盯着她绣花的手发呆。

五年后的七夕,章华台换了新主。

新王即位,大赦天下。阿蘅和子墨在南市摆了桌酒席,请街坊们吃巧果。酒过三巡,子墨突然掏出个油纸包,里头是对绣着并蒂莲的香囊。

\"阿蘅,你说...\"他耳根通红,\"咱们也学学牛郎织女,搭座鹊桥?\"

哄笑声中,阿蘅把香囊砸在他身上,却偷偷攥紧了另一只。远处孔明灯又升起来了,一盏接一盏,缀满夜空,倒像是天上的星河落进了郢都。

有人说,这七夕的习俗,本就是楚怀王为解相思所创。可市井百姓不管这些,他们只知道,每年这天夜里,葡萄架下说的情话,连星星都听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