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跟着番茄学物理 > 第158章 AI 模拟下的深度睡眠谜题与伦理困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8章 AI 模拟下的深度睡眠谜题与伦理困境

骁睿好奇地问:“洛尘,现在人工智能发展很快,有些人工智能能模拟人类决策和行为。那要是把深度睡眠者的大脑数据输入人工智能,让人工智能模拟他如果有意识时的行为和对死亡的反应,这样能帮助我们定义他的死亡吗?

这和我们研究的大脑神经工作机理、求生意识又有啥联系?”骁睿一边问,一边在书桌上的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要点,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重要的思路。

洛尘认真思考后回答:“这是个大胆的设想,骁睿。

人工智能模拟大脑行为是当前热门研究方向。通过输入大脑数据,能构建模型模拟大脑活动。

若模拟出深度睡眠者在不同场景下对危险的反应,确实能为定义他的死亡提供新视角。”

骁睿接着问:“那具体和大脑神经工作机理以及求生意识是怎么联系的呢?”

洛尘说:“从联系上看,这和大脑神经工作机理相关,因为模拟需依据神经元连接、信号传递等原理。

而求生意识方面,人工智能模拟的反应可类比生物求生行为,有助于我们理解意识和求生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意识在求生意识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比如某知名科研机构的研究团队,利用深度学习算法构建了一个模拟人类大脑决策的人工智能模型,他们输入了大量包含不同危险场景下人类生理反应和行为决策的数据,

经过训练后的模型在模拟面对火灾、地震等危险场景时,能够做出与人类实际行为决策相似度达70% - 80%的反应,这表明人工智能在模拟人类面对危险时的行为决策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

当我们把深度睡眠者的大脑数据输入人工智能,模拟过程其实就是在重现大脑神经工作机理中的信息处理流程。

神经元连接和信号传递原理是构建模拟模型的基础,人工智能会模拟大脑如何对危险信号进行分析、整合以及输出相应反应。”

弹幕开始热烈讨论人工智能模拟的意义,

有人说:“如果真能模拟,对研究昏迷患者苏醒说不定有帮助”,

也有人质疑:“但人工智能模拟的始终不是真实的,能有多大参考价值呢” 。

...

骁睿恍然大悟,追问道:“那模拟出来的反应,对我们理解求生意识有什么具体帮助呢?”

洛尘耐心解释:“通过人工智能模拟深度睡眠者有意识时对死亡的反应,我们可以从侧面推断求生意识的一些潜在模式。

因为求生意识的外在表现就是面对危险时的行为决策,模拟反应能让我们看到在假设意识存在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求生行为,

这能丰富我们对求生意识的认知维度,填补深度睡眠者这一特殊案例中意识缺失部分的理解空白,帮助我们更好地构建完整的求生意识理论框架。”

骁睿皱着眉说:“洛尘,这个深度睡眠者的情况,让我想到伦理道德问题。

如果他一出生就处于深度睡眠,家人决定拔掉维持生命的设备,这算不算是‘杀人’呢?

从伦理角度,我们该怎么看待这种对生命和死亡的干预?这和求生意识又有怎样的关联?” 骁睿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沉重,显然被这个伦理困境深深困扰。

洛尘严肃地说:“这是个很沉重但又很关键的问题,骁睿。从伦理道德层面,不同文化和伦理体系有不同观点。

一些强调生命神圣性,认为拔掉设备是不道德的;另一些则考虑生命质量,若生命没有意识体验,维持生命的意义需重新评估。”

骁睿追问:“那不同文化和伦理体系下,具体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体现呢?”

洛尘接着说道:“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生命被视为上帝赋予的神圣礼物,人为终止生命被视为违背上帝旨意,是严重的道德禁忌。

所以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拔掉深度睡眠者维持生命的设备大概率会被强烈反对。”

骁睿好奇地插话:“那在其他非宗教性质的现代伦理观点中呢?”

洛尘继续阐述:“而在一些现代生物伦理观点里,比如功利主义伦理观,会综合考量生命质量、痛苦程度以及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

要是深度睡眠者毫无苏醒可能,且持续消耗大量医疗资源,从功利主义角度可能会支持终止生命维持措施,因为这能将资源更合理地分配到其他更有希望康复的患者身上。

这和求生意识的关联在于,求生意识不仅涉及生物学反应,在社会伦理层面也有深刻影响。

当我们探讨生物求生行为时,背后的伦理道德观念左右着我们对生命和死亡的判断,也影响着如何界定求生意识的边界。

例如在一些资源匮乏的医疗环境下,对深度睡眠者生命维持的决策,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医疗体系对其他有求生意识且有望康复患者的救治能力,这就凸显了伦理决策与求生意识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弹幕里针对伦理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

有人认为:“生命至上,无论如何都不该放弃维持生命”,

也有人反驳:“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分配资源也是为了更多人能生存,不能太绝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