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跟着番茄学物理 > 第152章 生命进化的 “第三驱动力”:求生意识的奥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2章 生命进化的 “第三驱动力”:求生意识的奥秘

骁睿忽然注意到弹幕里有中学生提问:“怎么判断一个生物有没有‘厌恶死亡’的意识?”

他向屏幕另一头的洛尘求助:“洛尘,你看弹幕里有个中学生问,怎么判断一个生物有没有‘厌恶死亡’的意识,这问题挺难回答的,你快给分析分析。”

洛尘正在查阅《比较心理学》,回应道:“科学界通过‘死亡反应实验’判断生物对死亡的态度。

比如说,美国哈佛大学的灵长类动物研究团队,在一项历经十年对非洲坦桑尼亚某黑猩猩群体的追踪研究中发现,当群体内有成员死亡时,其他黑猩猩会出现一系列异常行为。”

骁睿不禁瞪大了眼睛,好奇地问道:“异常行为?都有哪些啊,洛尘?”

洛尘推了推眼镜,接着说:“它们会长时间围在尸体旁,发出低沉的叫声,并且有明显的情绪低落表现,像原本活跃的个体变得安静,日常的进食、玩耍等活动频率大幅降低,这种状态能持续数周之久。

这与果蝇在面对同类死亡时依旧无差别交配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意识鸿沟。”

“哇,差别这么大!”骁睿惊叹道,“那科学家们是怎么观察黑猩猩这些行为的呢?”

洛尘耐心解释:“对黑猩猩的观察多在自然或半自然环境下进行,科学家们借助隐蔽摄像机、无人机监测等手段,长期记录它们的行为模式。

发现同伴死后,黑猩猩们除了长时间沉默、徘徊、触摸尸体外,还会对可能伤害过同伴的外部因素,如特定的捕食者留下的气味、痕迹等,表现出强烈的警惕与攻击性,这些行为与它们日常状态截然不同。”

骁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原来如此,观察得这么细致。那果蝇这边好理解,它们神经系统简单。”

洛尘接着说:“从自然选择与有选择求生角度看,具有‘厌恶死亡’意识的生物,在面临生存威胁时,行为机制远比单纯自然选择驱动下的生物复杂。

以大象为例,从自然选择的角度来讲,生物行为基本围绕适应环境、保障自身生存与繁衍展开。”

骁睿追问道:“那大象在这方面有什么特别的表现呢?”

洛尘说道:“具有‘厌恶死亡’意识的大象,在群体中成员受伤或面临危险时,展现出的有组织救援行为远超本能范畴。

首先,大象通过敏锐的视觉、听觉以及嗅觉,能够精准识别同伴所处的危险处境,这涉及复杂的神经信号处理与大脑认知过程。”

“这听起来就很复杂,”骁睿感慨道,“那之后呢,它们会怎么做?”

洛尘继续分析:“其次,它们会在极短时间内权衡救援可能给自己带来的诸如遭遇天敌攻击、自身受伤等风险,与同伴生存下来对群体延续的价值,进而果断采取行动。

这种从感知危险到权衡利弊再到做出决策的复杂过程,与单纯自然选择驱动下生物简单、直接的本能反应相比,行为差异显着,这也是判断生物是否具有‘厌恶死亡’意识的重要依据之一。”

“太厉害了,洛尘,这么一解释就清楚多了。”骁睿称赞道。

“所以,”骁睿总结道,“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对抗,从‘活下来就行’到‘我要活得更好’,这就是第三逻辑带来的质变?”

他望向直播画面中顾神正在绘制的进化树,枝头的人类分支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就像人类发明医药对抗疾病,建造避难所对抗灾难,这些主动求生的行为,其实是在改写自然选择的剧本?”

洛尘合上书本,目光灼灼:“更关键的是,这种意识让生物开始思考‘生的意义’。

着名文化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其着作《历史研究》中指出,从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敬畏衍生出原始宗教,本质上是求生意识的一种外在表现。

在远古时期,人类对风雨雷电、洪水猛兽等自然现象缺乏科学认知,面对这些强大且时常带来毁灭性打击的力量,内心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

骁睿忍不住插话:“所以因为恐惧,就催生了原始宗教?这具体是怎么发展的呢,洛尘?”

洛尘接着阐述:“为了缓解这种恐惧,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与安全感,人类开始将自然现象赋予超自然的解释,想象出掌控自然的神灵,认为通过祭祀、祈祷等方式可以获得神灵庇佑,由此原始宗教应运而生。

例如,在古埃及文明中,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既带来肥沃土壤促进农业丰收,又可能引发洪水灾害吞噬生命。古埃及人便将尼罗河神化,修建宏伟神庙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免受灾害。”

“原来是这样,从害怕死亡到创造宗教寻求庇护。”骁睿恍然大悟,“那哲学的兴起又和这有什么关系呢?”

洛尘说道:“随着人类认知能力逐步提升,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不再仅仅停留在超自然层面,而是逐渐深入到理性思辨领域,哲学便由此兴起。

在古希腊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频繁的战争与自然灾害让人们的生命安全时刻受到威胁。

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开始反思人类存在的本质,他们不满足于用宗教神话解释世界,而是运用理性思维探寻真理,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生命的意义等问题,催生了影响深远的哲学流派。

这些哲学探索正是源于对生存不确定性的深度思考。

从原始社会人类因惧怕死亡将自然现象归为神灵意志,到哲学兴起后对生命、存在进行深入思辨,都是求生意识推动的产物。”

骁睿听后,若有所思:“洛尘,你说的太对了。看了这么多弹幕,再结合你的分析,我越发觉得求生意识这东西太神奇了。

它不仅左右着生物的生存方式,还催生了这么多文化、思想层面的变革。

就像弹幕里说的宗教和哲学,以前只觉得是人类精神追求的体现,现在才明白,根源竟和求生意识息息相关。

这也让我对生命的理解又深了一层,生命不光是活着,更是在求生过程中不断探索意义的旅程。”

**弹幕缓缓飘过一条长评:**

“顾神的第三逻辑,像是给生命装了‘升级补丁’:前两级逻辑让我们‘活着’,第三级逻辑让我们‘想活着’。从草履虫的应激反应,到人类的疫苗研发,原来我们一直在给自己的生存策略‘打补丁’啊!”

直播间的时钟指向凌晨两点,骁睿看着窗外零星的灯火,忽然笑了:“以前总觉得进化论就是‘弱肉强食’,现在才明白,真正的进化动力,是每个生命心里那团不想熄灭的火。”

洛尘收拾着桌上的资料,继续对屏幕另一头的骁睿说道:“没错,这团火,让我们在泥盆纪的干涸里长出肺,在冰期的严寒中学会取火,在人工智能的浪潮里思考存亡——

第三逻辑,从来不是终点,而是生命对永恒的一次又一次叩问。

或许有人会质疑,人类的这些主动求生行为是否真的能改变自然选择的进程,毕竟自然选择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

然而,从宏观的时间尺度来看,人类通过医疗技术、城市建设等主动求生手段,已经显着改变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和生存几率。

以青霉素的发现与应用为例,亚历山大·弗莱明偶然发现青霉素后,经过众多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将其开发成广泛使用的抗生素,拯救了无数因细菌感染面临死亡威胁的生命,改变了人类在疾病面前的自然死亡率。”

骁睿补充道:“是啊,而且在过去,很多传染病一旦爆发,死亡率高得吓人,现在有了各种疫苗和药物,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洛尘点头,接着说:“在过去,肺结核、肺炎等细菌感染性疾病曾是导致人类大量死亡的重要因素,自然选择会淘汰那些对传染病抵抗力较弱的个体。

但随着青霉素以及后续各类抗生素的研发与普及,人类主动干预了这一过程,使得更多原本可能被淘汰的个体得以存活并繁衍后代,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自然选择的剧本。

再比如,在城市建设方面,人类建造防洪堤坝、抗震建筑等避难所,极大降低了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的威胁,改变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筛选方式。”

骁睿思考片刻,又问道:“那对于宗教和哲学与求生意识的关系,会不会有人不认同呢?”

洛尘回应:“有人可能认为宗教和哲学的诞生是人类精神追求的自发产物,与求生意识并无直接关联。

但实际上,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在人类社会早期,生存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如食物短缺、自然灾害频发等。在这种背景下,宗教和哲学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应对生存困境的精神支撑和思考框架。

即使在现代社会,当人们面临重大灾难或生命威胁时,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考依然能给予人们力量和方向。

比如,在遭遇地震、海啸等重大自然灾害后,受灾群众往往从宗教教义中获得安慰,从哲学思考中寻找生命的坚韧力量,这充分说明了它们与求生意识的紧密联系。

在当下,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生存危机,以及基因编辑技术引发的伦理争议,这团求生的火焰促使人类不断反思与探索。

第三逻辑,正引领着我们在新的时代浪潮中,继续探寻生命永恒的真谛,每一次的思考与行动,都是对生命意义更深层次的叩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