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龙冲着庚躬身一拜道:“多谢前辈教诲,不知晚辈该如何做才能完成心中所想?”
“首先想成就心中抱负,自然要一步一步来,非别人可帮你,在一个你是不是拜错了人?”说着庚眼神示意应龙,那意思再清楚不过:你想要达成心中所愿,这机会就在眼前怎么还不知道把握?
一旁半子将整个过程看在眼中,心中啧啧感叹:“果然还是那个黑的能说成白的,死了的都能说活过来的庚,明明骂了对方一顿,对方却还得感恩戴德。今后我可得小心他这张嘴,最好还是不要听他多说为好,不然被他卖了都不知道……”
半子心中对庚的这张嘴是感叹不已,他不知道,后世中似庚这种能言善道者不少,因此后人对这种家伙总结了经验,那就是一定要在对方开口说话前将其打死,否则真等其开了口,说不定那句话就让人改了主意,到时候被卖了还帮着数钱呢。
对于庚的暗示应龙自然第一时间就明白了过来,只是他方才已经言辞坚定的拒绝了半子,如今再开口相求,却有些抹不开面子。就在应龙不知道如何是好之际,一旁的轩辕已是帮其做出了选择。
只见轩辕“噗通”一声跪倒在半子面前,冲着半子倒头下拜道:“望壬祖大人恕罪,方才应是一时糊涂,望壬祖慈悲,传授神通。无论壬祖大人有任何责罚,弟子愿代其受之,粉身碎骨而不悔,只望壬祖能可怜应一片向道之心……”
见轩辕已做到了如此,应龙最后那点扭捏也立刻抛之九霄云外,同样对着半子拜道:“前辈恕罪,先前是小子无知冲撞了前辈,前面若有不满,小子愿任前辈处置,绝无怨言……”
“他二人都如此诚心了,壬你还要拿捏架子不成?”一旁的庚也开口相助。
“就你话多!”半子瞪了庚一眼,同时急忙将轩辕二人扶起。其实他在方才应龙幡然悔悟的时候,心中之前因其拒绝自己的好意而产生了那丝不满就已消失。如今见二人跪地相求,半子哪里还会拒绝,毕竟这传授神通本就是其自己提出来的。
“快快起来!”
半子将二人扶起后道:“吾话既开口,自无收回之理,只要你想学,吾自不会藏私,必定倾囊相授……”
“多谢壬祖大人慈悲……”
“多谢前辈,晚辈感激不尽……”
听到半子的话,二人又是一阵拜谢。
一阵客套之后,半子也不耽搁随即就见其伸手一指,一道灵光飞射入应龙体内,却是半子将那龙游、凤翔两道神通的传承修行之法打入到了应龙体内。
半子给传授给应龙的这两道神通所用方法只是普通的传授手段,并非是那神魂传承之类极端传授之法。这倒不是半子小气不肯用那神魂传承之法,之所以用这种最普通的传授手段半子心中也是有所考量的。
那神魂传承虽然可以使受术者得到前人完整的修行经验,就如半子得到的栖霞子的传承那般,极快的使之得以修行入门,几乎不用浪费什么时间揣摩这些神通术法。可有其利,亦有其弊,虽然神魂传承为受术者节省了大量揣摩修炼神通的时间,可同时因为前人的经验强加于后人,也使得受术者常常被拘泥于前人经验中而难有发展。就如别人通过无数实证告诉你了一加一等于二,你自然也就不会去考虑一加一还有可能等于十(二进制),这修行一道亦是如此,若是同脉同流,那些影响自可忽略不计,可若是修行的方向本就天差地别,那可就有可能给别人指进歪路中的。
而无论这龙游还是凤翔,因为半子既无龙身又无凤体,修行时自然都是考虑如何以人身来发挥。若是传授给同为人族的族人倒还罢了,偏偏应龙是龙身凤体。他若是将自己修行时的那些经验一同给了应龙,那和误人子弟也没什么区别了。所以半子传授给应龙的这两门神通的修行之法,是完完全全当初孟章神君和祖凰传授给半子的最原版的神通模样。要知道孟章神君本就是龙身,哪怕其传授半子时这神通已经因其自身修行理解而进行了一些改动,与龙祖所创原版的龙游有了些区别,但也必定是在更适合龙身发挥方面的改动,这些对于应龙修行无疑是有利的。
至于凤翔就更不必说了,那神通本就是凤祖和凰祖合创的神通,半子所得的凤翔本就已经是最接近原版的了,这要比那些经过一个个中间修行者传承过后的凤翔更加适合应龙。
这龙游凤翔不愧是最适合二族的神通手段,随着半子将神通传承打入应龙脑海,应龙只是粗粗看了几眼,其气息就已经激荡起来,却是已经有了些领悟。
“我……”
应龙正要开口告辞去闭关参悟这两门神通手段,却被半子拦住:“你且少待!”
注:修行功法和神通哪怕是记录成文字的,其实每经过一代人都会有所变动,只是相对来说若是记录成书籍,用书籍一直传承变动会小一些。这就和四书五经这些圣人留下的着作一般,每一代人都会对其不停的作注作疏,明明前人已经有了那么多遍的注疏,后人却还是不停为其注疏,这并非是那些文人大贤为了彰显自己的文采,而是因为时代更迭,时俗变迁,许多圣言因为不同时代的情况而可能会导致意思大变。这就好比如今的一些词汇如菊花、小仙女之流,现在你若以此形容人,必然会挨骂,可若换作二三十年前,这却是夸人的好话。二三十年尚且有词义近乎极端改变,更莫说数千年的岁月了。纵使那一代代名士已经竭尽全力的不停为圣言做注做疏方便世人明白圣人言行。可依然无法避免那圣人言论被曲解意思,如那一句:无毒不丈夫成了多少作恶之人嘴中名言。又如那一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又成了多少用于攻击女子的言论。似这等记录书册之言尚且因岁月更迭而改变其意,况那些口口相传之话。
修行亦如是,一代传一代,或增或减,或更或改,若是几代之后,你将那被改了多代的修行之法给创造者观之,其亦会觉得陌生不敢认,早已是面目全非。不过这改动虽有不善的,但却也是为了适应世俗变迁的结果,那初创之法到了后世未必适合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