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渣男,开局捡尸华雄 > 第103章 咽喉锁钥,洪流犹带箭声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3章 咽喉锁钥,洪流犹带箭声哀

滹沱河起源于并州,从太行山的深谷中穿过,流经燕赵之地,贯于渤海。而在并州阶段,则为雁门郡与太原郡之间的界河,河道南岸为太原郡,河道北岸为雁门郡。

此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其战略位置何其重要,曾有人在此作诗一首:

咽喉锁钥通燕赵,

血脉纵横贯九垓。

自古兵家争战地,

洪流犹带箭声哀。

……

正如诗中所说,纵是数千年之后。

洪流犹带箭声哀!

这是一个英雄男儿马革裹尸、挥洒热血的地方。亦是一个白骨累累的地方!对山西的汉人来说,一旦雁门关被攻破,这里就是抵御北方胡人的最后一道防线。

因为,胡人只要过了这滹沱河,就进入了无险可阻的太原盆地。所以,数千年来,每当胡人突破了雁门关之后,汉军就会退到滹沱河南岸据河死守。

在我国数千年的战争史上,有很多次都是胡人突破了雁门关后,被汉军死死地挡在滹沱河以北,从而确保了太原、上党等并州腹地的安全。

无数的汉族男儿,为了保护身后的父母妻儿,曾经在这里与胡人浴血厮杀,奋不顾身,洒热血抛头颅,拼死抵御北方胡人兽兵的进攻,谱写了一首首铁血交迸的壮烈悲歌!

乃至于,后世百姓种地,或工程队修整河道时,经常会挖到一些森森白骨。

如果挖到了白骨,这里的村民也不会害怕。

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很可能这就是战死英烈的遗骨。村民们会怀着崇敬之心,将这些白骨妥妥收集起来,点上三柱檀香,再烧上四叠纸钱,将这些英烈的白骨好好安葬。

家还在,民族安好!

从来都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有人在为我们遮风挡雨,负重前行;从来都没有什么踌躇满志,昂首阔步,只因有人为我们撑起了民族的脊梁;从来都没有什么天下太平,海晏河清。

只因有无数英烈用鲜血和生命,在守护着这片天地!

……

王通的军队到了滹沱河北岸,就过不去了。

此时,滹沱河水流异常湍急,袁熙手下大将郭援,已经率军一万,赶到了滹沱河南岸,并放火烧毁了浮桥,在南岸据河而守。

进攻受阻,王通也是很无奈

面对着湍急的河水,他缓缓地褪下裤子,朝着对岸撒出了一泡热气腾腾的尿液。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将士们见状,也尽皆褪下裤子,朝着对岸撒尿。

一万五千人撒尿,按平均每人3000cc计算,总计是cc。还得加上一万匹战马,每匹战马按8000cc计算,又是cc,

总计大约cc!

尿流成溪,混入河水之中,河面上多了很多泡泡。

如图所示:

……

(附录图片:河面上的泡泡。)

……

撒完尿之后,王通觉得轻松了很多,问贾诩道:“文和,你刚才撒了没有?”

“撒了。”

“可有渡河之法?”

“没有。

贾诩很干脆地答道:“河水湍急,浊浪排空,怒涛裂岸,若用木筏渡河,至少有半数木筏会被河水掀翻。北方人不习水性,又加上天气已经很冷,落入如此湍急的河水中,断无生还之理。”

“那该怎么办?”

“等!”

“等到什么时候?”

“大约在冬季。”

贾诩道:“滹沱河每年大约在十月底开始结冰,到次年正月冰才融化。河面结冰之后,河道天险也就不存在了。”

顿了一下,又道:“只不过,袁熙在主公手上吃了亏,肯定会去找袁绍。袁绍财大气粗,兵马众多,肯定会调集更多的军队给袁熙。届时,攻守易势,将不再是主公进攻太原郡,而是袁熙进攻雁门郡。”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历史上的每一次滹沱河大战,都是发生在冬季。地处北方,士卒们不习水性,又加上水流湍急,要想渡河也只能等到河面封冻之后。

无奈之下,王通只好骂骂咧咧地回阴馆城去了。

临走之时,下令徐晃带一万人马守在滹沱河北岸,防止袁熙的军队前来进攻。

至于渡河的事,得等到十一月份再说。

现在还是八月初,还有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可以预料的是在三个月之后,肯定会有一场大战。

所以,王通也决定利用这段时间,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大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

回到雁门郡的治所阴馆城后,王通召集众将开会,讨论接下来的对策。

荀攸首先站出来对王通道:“主公现在已经有了三郡之地,除了西河郡有李宗在担任太守之外,其它两郡的太守都还是主公亲自兼任。属下觉得,对于三郡的治理人员,应该进行一些调整了。”

王通闻言,点了点头,觉得荀攸所言很有道理。

之前没有任命上郡太守,是因为上郡就只有40多万人口,而且,王通的州牧府也在上郡,完全没有再增加一套太守府人员。

而现在王通离开上郡,并且计划在收复太原郡后,将州牧府搬到太原郡的晋阳城中。

想到这里,便开口说道:

“任命牛金为上郡太守,李宗为西河郡太守,而雁门郡太守,则由华峰担任。郡丞的人选,由州牧别驾——本将的岳父蔡邕,从文官中挑选。”

略一停顿,又道:“本将的治下,需要改变之前太守军政一起管的旧例,实行军政分离。太守只负责军事,民政则由郡丞负责。

除此之外,还要实行任期制,即:太守、郡丞、县令、县丞等官职,以三年为一个任期,通常情况下,三年之后就得调整到别的州郡担任官职。

如果有特殊需要,可以由本将亲自批准连任二期,但是,两期便是极限,绝对不可以超过两期。

此种做法,旨在避免官吏们在同一地方任职太久,形成割据一方的实力。”

众人闻言,尽皆说道:“主公英明。”

(备注:任期制和终身制各有优劣,具体要看是什么时代背景。古代的情况不同于现代,请大家不要在这里讨论,山风木鱼三叩首:跪谢,跪谢,跪谢!)

……

任命完太守和郡丞之后,王通对州牧属官也做了一些调整:

由蔡邕担任州牧别驾兼治中从事。

荀攸担任兵曹从事兼左军师。

贾诩担任长史兼右军师,

这种调整,也对应于王通刚才所说得“军政分离”。在内政方面由蔡邕全权负责,而军事方面,则由增设的左、右两位军师负责战略策划。

如此一来,蔡邕的权力将变得很大,各郡的郡丞都由蔡邕挑选、任命和管理。

蔡邕乃海内名士,文坛领袖,学生很多,在读书人中威望甚高。通过这种调整,可以有效缓解王通手下文官不足的现状。

……

军事战略方面。

贾诩和荀攸各有千秋。

王通让荀攸担任左军师,位在贾诩之上,也是有原因的,主要是双方的工作态度不同。

荀攸的工作态度比较积极,经常主动发言,献计献策。

而贾诩这鸟人,开会的时候很少主动发言。经常是王通在上面高谈阔论,他在下面闭养神。

论谋略,也许贾诩胜过荀攸。

但是,态度决定一切。

考虑到两人的工作态度问题,王通还是决定将荀攸的职位放在贾诩之上。

……